說史161018真.張保仔傳奇5 海盜盟主

說史161018
真.張保仔傳奇5 海盜盟主
朝日執筆:十八世紀末「華南海盜」興衰史(五)海盜盟主

話說西山國亡之後,大司馬總兵官鄭七(被)「以身殉國」。華南海盜群無首,經過一番攻伐兼併,合縱連橫之後,各大勢力終於在 紅旗幫主鄭一的主導下,結成「彩虹聯盟」。鄭一成為盟主,號令南海,莫敢不從。無奈天妒英才,鄭一辛辛苦苦建立海盜聯盟後的兩年,意外身亡。維繫偌大海盜王國重擔,就落他遺孀 鄭一嫂毫不寬闊的肩膊上了。

鄭一嫂文武雙全,有勇有謀,鄭一建立的功業,本來就有她一的一份。然而,畢竟一介女流,坐上龍頭之位,終有人口服心不服。為此,她需要一個「合法」的承繼者,去接管鄭一留下來龐大的「紅旗幫」,以及更龐大的海盜王國。
年青有為的張保仔,明顯就是最合適的人選。在此想先澄清一個影視作品經常讓人產生的誤會。大多數以「張保仔」為題材的影視作品,都把鄭一描述成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鄭一嫂的形象,則通常是與鄭一年齡差別很大的美少婦,而張保仔的年齡,一般的設定也會是與鄭一嫂相若或稍小幾歲。(黃元坤版甚至將二人設定為「青梅竹馬」。)事實上,鄭一死時年僅四十有二,當此盛年,進可以身先士卒,退可以運籌帳幄,正是作為一個海盜集團CEO的黃金年歲。鄭一嫂比鄭一年輕十年,即使在現代也是十分常見的夫妻年齡差。張保仔則比鄭一嫂少十一歲,以現代的眼光看來,也是一個年紀差距頗大的姊弟戀。

張保仔原名「張保」,也有資料稱為「張寶」,「仔」是後來關係親善的沿海百姓對他的暱稱。。與大多數出身「賤籍」的「蜑家賊」海盜不同,他本是是廣東新會人,良籍出身,無奈生活所迫,自父輩開始以捕魚為業。張保仔十五歲那年隨父出海,在江門水域遇鄭一劫掠,被擄走後加入海盜行列。

坊間流傳鄭一實有龍陽之癖,娶石氏為妻不過是為了「符合社會期望」,其對鄭一嫂一直只以心腹戰友視之。他擄劫張保仔入伙,是看中他少年俊美,對他照顧有加,不旋踵即收為義子,出則同舟,入則同寢。事實上,張保仔的俊美並非無跡可尋。 根據一名曾被張保仔綁架索贖的英國商人記述,張保仔「身材高大強壯,而且是我所見過最漂亮的中國人,以至於只要看過一眼,就必然不會忘記他的樣子。」是否當真如此誇張自是不得而知,鬼佬的審美觀與我們也應該有些分別,但可以肯定張保仔的賣相「有番咁上下」。
不過說鄭一是同性戀者,似乎也不全對。因為他與鄭一嫂其實也育有兩子,所以最多也只能說他是「雙性戀者」。

由於張保仔如此靚仔,連男人也心動,何況女人呢?除了「契爺」鄭一外,「契媽」鄭一嫂對這塊小鮮肉也是一見傾心。靠著這種「父母子」三角戀的特殊關係,加上張保仔本身聰明伶俐,口才又好,入伙後在集團中扶搖直上。鄭一死時,張保仔已是紅旗幫中的一路頭目了。

鄭一死後,鄭一嫂雖名義上接掌集團業務,但幫中潛伏的暗湧不少。於是鄭一嫂決定扶植張保仔上位,他年青,有魅力,有能力,加上與鄭一和鄭一嫂自己的「特殊關係」,更重要的是,張保仔作為鄭一的「義子」,絕對有資格成為鄭一的「合法承繼人」。

關於張保仔的領導才能,《江門市志》有這樣一個故事。話說紅旗幫每遇形勢不利,或有大事待決時,張保仔都會召集各大小頭目到「神樓船」舉行「董事局大會」,各人在會上提出意見,然後交由「神明」決定。「神明」每次的決定總是與張保仔「暗合」。而且,大家按照「神意」執行時,又總是無往而不利。如此這般,幫眾對張保仔又豈能不心悅誠服。古人云:「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海盜王國」的「大事」大概也是一樣吧!張保仔年紀輕輕,兩者就已經如此出色,應該算是一個天生的領袖吧!

在鄭一嫂的幫助下,加上個人能力委實出眾,張保仔不久就以若冠之年,得到紅旗幫眾的擁戴,成為紅旗幫主,同時也坐上了華南海盜盟主之位。***
相比鄭一領導的時期,張保仔正式接掌紅旗幫後,有兩樣重要的「業務轉型」。其一是業務區域。鄭一畢竟曾效力西山朝,與江坪海盜也有相當的淵源,所以他的主要業務地域集中於東京灣(即今越南北部灣)至廣州灣(即今湛江)一帶。張保仔本是新會漁民,執掌紅旗後,雖仍將「總部」,包括船塢、兵工廠、神樓等設於潿洲和硇洲這兩個分別位於今日湛江市(雷州半島)東西兩邊的小島上,但主要的業務區域則東移至自己更熟悉的海域。

於乾隆年間曾任東莞及番禺知縣的 仲振履,著有《虎門勝覽》一書,其云:「東莞、番禺、順德、香山、新安瀕海之地,去縣鸞遠……以致張保、郭學顯(即黑旗郭婆帶)、麥得勝(即藍旗「烏石二」麥有金)諸匪橫行無忌。」顯然,當時這一帶的「市場潛力」更大。我們所處的港九新界,當時皆屬「新安縣」所轄。張保仔的東端前哨指揮站,有可能設在「屯門」,具體位置大概應在今日大嶼山東涌。

這裏不妨稍加說明。須知「屯門」這個名字雖然在《新唐書》已有記載,但指的位置很可能並非我們今天認知作為十八區之一的「屯門」。廣義的「屯門」當指今日位於珠江出海口,由內伶仃島、大嶼山與今日「屯門」之間的海域。這裏扼廣州出海必經之路,故自唐代始即為「屯兵之門」。而東涌的位置(在赤鱲角未填海前)正好迎著船隻從珠江而出,加上背後有山勢保護,水陸二路皆進退有據,自是屯兵理想之地。

除了業務區域的轉變外,紅旗在張保仔的領導下,業務性質也發生了變化。鄭一時代由於海上形勢尚處於混亂狀態,故其領導的紅旗以搶劫大小商船和攻掠沿海村鎮為主要業務。至張保仔接手後,由於海面局勢大體「受控」,故改以收受「號稅」、「港規」、「洋稅」等各種名目的「保護費」,而且有有規有矩,如「凡商船出洋者勒稅番銀四百元,回船倍之」,明碼實價。海上劫掠,則以官商船隻為主;登陸作戰,亦以官倉富戶為目標,避免騷擾一般百姓。
鄭一時期與沿海百姓的關係也不太差,但張保仔與沿海居民的關係更佳。其深明「好兔不吃窩邊草」的道理,沿海「奸民」為張的集團提供物質及情報支援,而張保仔則為他們提供保護和接濟。(應該說,其實很多沿海居民子弟,根本就是張保仔的部下。)從「公眾史學」角度,今日留下這許多(傳說)與張保仔有關的遺跡,正正說明他的「民間形象」相當正面。

據說張保仔也非常重視部下的紀律,立下「違令者斬」、敢「於專權者斬」、「私藏財寶(戰利品)者斬」、「強姦女票(綁回來的「票」,即人質)者斬」、「臨陣退縮者割耳」等軍令。很明顯,他們雖目無法紀,但卻是一支有規矩,有紀律的「海軍」。

張保仔終於成了海盜盟主,但他的偉大航程還只是剛剛起步。到底他有多厲害,以至被洋人奉為「海盜之王」。張保仔在南海呼風喚雨,朝廷難道又會坐視不理嗎?張保仔的結局又會如何?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