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61027幸福與經濟學(一) 幸福的心理分析

讀書札記161027
幸福與經濟學(一) 幸福的心理分析
掌門執筆

《幸福與經濟學Happiness and Economics》(2002) Frey and Stutzer
兩位作者是 瑞士蘇黎世大學經濟學家. 本書自詡為學界 第一本在 “幸福”與經濟學之間建立聯繫的 實證研究著作.

本書的前言直指 經濟學家一直避而不談幸福問題, 認為「幸福happiness」這個概念是 “主觀的” “非科學的”, 於是將 微觀經濟學理論建築在「效用utility」這個概念上面. 雖然該概念沒有實質內容,但有助分析人類行為.***

一般認為 “幸福”是純粹個人的主觀感受, 本書則從(主要以瑞士為對象的)實證研究中得出結論:幸福會受到個人所生活的社會的強烈影響. 一個國家愈發展,愈民主,其人民就愈幸福. 與直覺相反, 收入增長只在一個較小限度內增加人們的幸福感.***
實例:1958-1991年間日本GDP增長了6倍, 然而日本人所報告的生活滿意度基本上沒有改變.

鋪陳理論必先下定義; 既是實証研究,又須設置定量方法.
〈何謂幸福?〉
Def.「幸福」是個體對自身境況感到滿意的程度.***
這是日常語言的意涵, 所以真正的難題是如何測定「幸福度」.

學界一般應用的方法有三:
a主觀測定法
通過全球 “自我報告”對生活滿意程度作出衡量. 報告按問卷調查形式, 設定1至10等級分(10分為非常滿意). 這是心理學方法,用來製作指數, 反映出個人經過與其他人比較後的自我評估.***

1995年覆蓋62個國家的調查數據, 美國的平均值為7.67分, 其中20%人自評滿分. 全域最高平均值國家是丹麥8.16, 次為瑞士8.02; 最低值國家是烏克蘭3.95, 尾二是亞美尼亞4.32.
分組賽, 經合組織(覆蓋20富國) 當然最幸福, 最低值奥地利也有6.51.
前蘇聯加盟共和國(8國)平均值很低, 介乎5.39阿塞拜然至3.95烏克蘭; 中歐社會主義國(8國) 稍佳,但仍屬難兄難弟, 最強斯洛文尼亞6.46,最弱的是保加利亞4.66 .
較出人意表的是 非洲(2國) 和中南美洲(7國) 均自視甚福, 從最低南非6.08到最高阿根廷7.78不等. 亞洲(6國) 亦然, 最高臺灣6.89,最低孟加拉竟然也有6.41, 強國6.83,高於南韓6.69 ….. 只可惜該調查未有覆蓋世上當然最幸福的國家北韓.
日本歸屬經合組, 平均值竟低至6.61 ,與孟加拉不相伯仲, 只能視之為 文化差異了. 結論:主觀測定法真的很主觀.

主觀方法涉及個人的認知過程和記憶偏差,因而不是準確的計量指標. 但正好因為具備了個人認知, 在比較社會層面變動對幸福所產生的影響方面卻很有用.*** 舉例:增加工資對幸福感只有短暫效應, 一般在幾個月後便回落到原先的水平.

根據90年代另一項涵蓋51個國家共8萬名受測者 有關收入與幸福的主觀測定報告, 得出結論:富裕國家的人民明顯比較貧窮國家幸福. 但是在富國中,高收入對幸福值卻沒有明顯影響.*** 例外地, 也有少數貧窮國家其人民幸福感相當高.

b客觀測定法
這是生理學方法,透過儀器檢測腦電波活動狀況, 以衡量個人的幸福感覺. 吊詭的是所謂 “客觀” 只是其檢測方法和數據, 數據反映的內容仍然是人們的 “主觀” 感受. 所以,原則上只是前者的一種技術性程式. 況且, 迄今尚未發展出具有應用價值的通用指標.
c經驗取樣測定法
通常是一日多次,一連多日地對受測人的心情和情緒作隨機抽樣調查.
總的來說,主觀測定法仍是目前學界採用的主流方法.

〈幸福心理學〉
再來是探討幸福感如何形成, 共有五組 決定因素影響個人的幸福感覺.
1個性因素:如自尊, 自控, 樂觀, 外向和 精神健康都有正面影響; 反之為負面.
2社會人口因素:如年齡, 性別, 婚姻狀況和 教育程度.
3經濟因素:如個人或總體收入, 就業和通脹.
4情況性因素:如具體工作狀况, 婚姻,家庭及人際關係, 生活條件和健康狀況.
5體制性因素:如民主和人權狀況.

幸福作為主觀福祉,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 由情感和 認知兩個基本層面組成. 情感和認知都是重要的心理學範疇,「情感」是人們對發生在其日常生活中諸般事件的情緒反應; 「認知」則是理智活動, 針對自身的情緒反應作出評估,以 “滿意程度” 方式表達出來.*** 換言之,「幸福感」就是個人對自身情緒反應的綜合評估.

幸福既然是認知活動, 必然包含 “判斷” 和 “比較” , 所謂 “幸福” 歸根究柢是指感到自已比別人幸福. 所以,幸福既非天生,亦非一成不變, 而是隨著社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

幸福作為認知活動包含四種心理過程:
a適應
人們面對著激烈變動的新環境, 通常會調整其主觀福祉水平,以緩和過度的心理刺激, 這是一種對刺激的疲勞效應.*** 舉例:天降橫財的人經過一定時間的適應後, 只表現出一種稍高於前的福祉水平.

b期望
人們通常根據 期望水平對目前所處狀況作出評估和主觀反應,*** 生活達到期望水平,就會感到幸福. 所以,自視過高的人易遭心理挫折, 而 “知足者常樂”. 一般情況下,期望水平與人們過往的目標實現水平有緊密關聯.

c社會比對
由於主觀幸福沒有絕對的衡量標準, 人們往往把自已的當前狀況與周遭的人進行比較,然後作出評定.*** 這在收入和失業兩方面最為明顯, 高/低收入 是比較相同社會的人群而得出的評估, 既不指涉絕對水平,也非與歷史或他國水平相比而言之. 失業的人比較不幸, 但是如果周圍普遍失業, 則不幸值有所舒緩.

d處理
人們有很強的心理調節能力以應對不幸事態.*** 嚴重身體不幸,如癱瘓或截肢,造成即時的極度不幸感, 但是經過一段較長時間郤可以大部分移除.

幸福感對許多生活層面產生重大影響. 幸福的人在職場和事業上更易成功; 更易結交朋友,而不受孤獨所困擾; 更具合作精神,且樂於助人. 這些優勢又形成正回饋,反過來增進了個人的幸福感….. 如是者, “幸福的人有福了”.

在總體社會層面,政治分權,民主參與 和人權保障等憲政建制 與國民的主觀福祉有正關聯.*** 但在經濟層面, 某些促進幸福的政策卻相互衝突,*** 例如高就業和低通脹難以兼容. 另外,失業會招致不幸感,那怕福利救濟填補了收入缺失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