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61115匱乏(上) 強國的憂患

讀書札記161115
匱乏(上) 強國的憂患
礎執筆

《匱乏 In Line Behind A Billion People》 (2014) Damien Ma、William Adams

自古以來,中國即地大物博,物阜民豐, 無須對外貿易已能自給自足,達致經濟繁榮。時至今日更升級為「強國」,鋒頭一時無兩。不過在繁榮背後, 是否就一切順暢,毫無後顧之憂呢? 作為中國問題專家, Damien Ma和William Adams以旁觀者身分有不同看法, 認為中國有以下所說的各種問題。並指中國的經濟不過是「貓熊式經濟繁榮」, 不會持久, 「匱乏」早已充滿整個國家。

〈天然資源〉
表面上中國並不可能有土地匱乏問題。中國的地理面積僅次於 俄羅斯和加拿大, 位居世界第三而與美國相若, 不過人口卻是美國的四倍多。此外, 中國有一半面積是貧瘠的沙漠和險峻的山脈, 實質適於生活的地域有限。而每20個中國人, 有19個居住在靠近太平洋的那一半國土之上, 所以中國的實際人口密度是頗高的, 例如上海的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萬7千人, 是東京的2.5倍。

有學者計算過,如果中國人追及美國式生活, 能源消耗量將是目前的十倍。中國政府很清楚自己既缺石油,又需要石油,為了得到充足的供應, 熱中結交在國際上遭到排斥孤立的產油國。但中國目前缺乏處理區域衝突的外交和軍事影響力, 這政策執行上異常困難。於是中國變成世界上最積極開發新能源的國家, 意圖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水是一種很特別的資源,人人都需要它, 但它的價格一般都很低,並不符合經濟學上的價格供需原理。這是因為水是公共財, 無法按最高競價來出售, 所以成本不能反映在價格上。肉類飲食的習慣, 工業的發展都需要大量水資源, 此外,氣候變遷和都市化均帶來供水壓力。目前十大河川469個水質監測站中, 2/5顯示水質污染非常嚴重, 無法達到飲用水的安全標準。北部和東北部的四條主要河川(松花江、淮河、黃河、遼河), 3/5的水質不適合人類飲用。200個城市的地下水質惡劣, 有3/5家庭供水都較差。2011年水質報告顯示, 約有一半農村居民缺乏安全的食水。現時北京、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則因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了嚴重的地層下陷。

為解決水資源問題, 政府正嘗試作出最後一博, 採取「南水北調」的大工程, 將南部充沛的水資源引向乾涸的北方, 希望扭轉中國兩大人口聚居區失衡的水資源分配。另一方面, 循環利用、海水化淡、大城市的污水處理技術、農業灌溉效率的提升等, 也是中國尋求解決水資源的方法。水資源的問題並不限於國內, 水資源爭奪引來外交問題, 例如修建湄公河水壩影響了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 造成各國對中國的紛爭。

〈糧食〉
中國佔全球人口20%, 但可耕地僅佔全球8%, 餵飽十四億人是中國政府必需面對的一個基本問題。老一輩的中國人民, 經歷過1950年大躍進引發的人為饑荒, 特別重視吃得飽的問題。另一方面,在經濟繁榮的今天, 新一代過重、肥胖的總人數比整個美國人口還要多。

就算在現存榮景之下, 至少1/3中國人卻仍未達到每天有肉吃的生活標準。不過如果真要做到每人每天也有肉吃, 卻會大大增加對糧食供應的壓力。目前中國對肉類的需求正不斷上升, 但肉類的生產多半依賴進口飼料。*** 環環相扣下, 中國糧食供應脆弱, 易受全球暖化影響。對政府來說控制糧食價格,維持自給自足, 避免短缺是一項重要課題。

為提高農業生產力, 政府早已放棄國有制, 改行承包制。不過在技術上, 農業機器並不適用於中國沿半山腰分佈的稻田, 於是農業科技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水稻育種和肥料開發上面。***

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提升, 飲食組成產生變化, 對食物供應形成新壓力。*** 目前中國1/3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 對比美國只需2%勞動力便能養活全國人口。都市化代表農業生產力下降, 同時對食物的需求量上升, 即意味要以更少資源做更多的事。中國政府正面對一個雙重困境,一方面糧食生產匱乏;另一方面, 如高度機械化, 則會出現大量失業農民。***

吃肉曾是身份象徵, 於是中國有崇尚肉食的文化。現時中國消耗了全球一半的豬肉。在中國豬肉佔城市肉類消耗約60%, 占農村約67%。豬肉在中國的重要性讓政府設有豬肉的戰略儲備, 用以穩定價格。追求肉食對主要飼料玉米和大豆的需求產生衝擊。在1995年前, 中國是大豆的主要生產國, 約15年間, 則變成了世界最大的進口國。從自給自足, 變成約75%消費都依賴進口。

除了食物供應外, 食物安全是另一個大問題。不過目前政府似乎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改善供應安全。為達到充足但價格低廉的食物供應, 產量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是基本國策。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機構, 中國無法對供應鏈上數以百萬計小型生產者進行監督。與此同時, 享受國際級生活標準的人數增加, 他們對食物品質、安全的期望也提升。
政府於是改行自保策略, 讓少數菁英可享有特別食物供應渠道, 這造成了與百姓之間的不平等。這個秘密政策在中國航天之舉中暴光, 因為太空人的食物被拍攝到來自專屬有機牧場。該地設下禁區, 船隻、車輛、一般市民都不得進入。這件事讓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質疑。欠缺食物安全反映了中國在生產、供應管理和法律管制上面的缺失。

〈勞動力〉
「農民工」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族群, 指一班持農村戶口,但在城市工作的人。中國的勞動市場 有好一部分靠農民工支撐。在龐大的人口背景之下, 從來只有勞動力過剩, 而不會有勞動人口不足的情況。不過2008年金融海潚後, 政府推出經濟刺激政策, 至2010年初, 國內竟然出現勞動力匱乏。
其中的主因便是農民工的消失,老一輩農民工退出市場, 新一代有著更高的訴求和抱負, 不甘願到城市過著勞工階層的生活。結果造成勞動成本上漲, 勞動市場面臨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口後遺症。***

中國曾是雇主的樂園, 1990年代末, 數千萬國企員工下崗, 加上數百萬農民工求職, 讓工人工資一直很低廉。其時跨國公司湧入,僱用大批廉價待業人口, 產品的中國價格加入了勞動力折扣, 令企業利潤空間擴大, 結果皆大歡喜。****

過往在人口爆炸期, 保持就業率的增長, 比起職業安全、勞工集體工資議價權和勞動環境保護等都屬次要。不過, 2008年《中國勞動合同法》頒布, 強化了工人的失業保護, 要求雇主與「中華全國總工會」談判, 以協調工資和福利。結果讓雇主成本上升約10-20%。到2010年, 經濟回升, 物價上漲, 工資卻未上調, 引起大規模罷工, 最終資方屈服, 工人獲得兩位數的工資增長。但從此勞動市場起了質的改變, 當雇主未能適時調整工資, 工人便會跳槽,讓工廠每年有50%或更高的人員流動。
為應對成本上漲, 工廠選擇轉移至內陸, 一來工資相對低, 二來可吸引到在地的農民工, 三來內陸地區政府更歡迎工廠老闆, 會給予稅收優惠和優待政策。****

現在年輕勞動人口的變化, 其實正正是整體人口變遷的結果。2010年, 18歲人口與2008比下降了1/5。現今約有2.62億農民工, 年齡在16至30歲的約35%, 這批年青勞工不再單純受經濟機會驅動, 他們追求事業發展和個人利益, 也會考慮社會正義和公平待遇。加上流動通訊的發達, 讓年青一輩可分享工資、工作條件等方面的資訊, 令他們有更大的影響力和集結性, 能因應勞動市場變化而行動。

在藍領勞工缺乏的同時, 大學畢業生則是供過於求。*** 在10年之內, 中國高等教育的規模擴大了3倍, 不過新增的教育機構, 教育品質和職涯前景均無法和一流機構相比。排名較低大學的畢業生只能成為「蟻族」, 平均工資比農民工還低。

人口紅利的結束, 讓中國經濟需要作出再平衡, 各項政治和經濟決策變得更重要, 青年勞動力萎縮的同時, 社會福利開支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