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61123不當行為( 二)正統經濟學的局限

讀書札記161123
不當行為( 二)「正統經濟學」的局限
朝日執筆

誠然,由於整體學術界風氣的改變,種種「科際整合」的盛行,加上各路「新派」經濟學家的不懈努力,經過多年的 “和平演變”,今天的「經濟學」已經變得比前更開放和寬容。不過,由 “象牙塔”內的發現,變成 “社會常識”,往往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也許是幾個世紀。例如「地球是球體」就一直到二十世紀才成為「常識」,儘管這種想法在十六世紀已是「學界共識」。

本書描寫的是作為「經濟學修正主義」的「行為經濟學」誕生史。
在本書中作為被修正對象的「正統經濟學」,雖然經過多年已被「修正」了不少,但基於上述「知識延時有效原理」(或更重要的原因—那批曾經為「正統經濟學」貢獻大半生的「反動學術權威」,仍然 “老而彌堅”地佔據著各大學術/權力機構的領導位置。),很多「正統經濟學」的理論以至前設,在今天已被動搖摒棄,不過這些「化石」仍會被保留在中學,乃至於大學本科的課程之中,並被當作「知識」來傳授。因此,若你具備一些「基礎經濟學知識」(例如中學曾經讀過「經濟科」),讀起本書將會更有趣味。

既然「行為經濟學」誕生的目的就是對「正統經濟學」作出修正,以期令(本來就是以homo sapiens作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能夠對「人類行為」作出更有效和準確的描述,以至預測,那麼我們實在有必要先說一下,「正統經濟學」本身到底有何不足之處。

首先,在相當一段時間以來,「經濟學」一直被認為是所有社會科學中最 “科學”和最 “堅實”的學門。這大概是因為,經濟學是唯一擁有「公理」的社會科學,整個學門的所有理論和研究,都是由全學門公認的幾條「核心前提」推導出來的,就正如幾何學一般無異。此種「科學」的特質,甚至讓「經濟學」在所有社會科學中,獨佔對公共政策的發言權。

經濟學理論的其中一個「公設」,也就是所謂的「核心前提」,就是「人會根據最大利益作出選擇」。一個家庭也會在其所能負擔的各種商品和服務中,選出最佳的「消費組合」。***
這個假設甚至還包括了選擇是「客觀而公正」的—我們會用一萬元買一百二十次價值一百元的「健身拉筋套票」,是因為我們「真係好鍾意健身同拉筋」,而且一定會「很快樂地」把套票用完。畢竟「理性經濟人」做事,絕不會“一時衝動”。

除了「受限制的最佳化」外,經濟學理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核心」—由供求造成的「均衡」。 ***
記得少時經濟學教科書中引用了英國歷史學家Thomas Carlyle的名句:「It’s easy to train economists. Just teach a parrot to say “Supply and Demand”.」這本來是Carlyle對經濟學的諷刺,但不少經濟學家(至少是該書的編輯)對這評語似乎是甘之如飴。

反正,「經濟學」就是「最佳化」,加上「均衡」,神說:「事就這樣成了!」「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的科學,經濟學就是研究人的科學!這難道不是「神創造的學問」嗎?
不過,作為研究「人」的科學,「經濟學」有個其實「路人皆見」的問題,就是她的「公設」—「最佳化」似乎不甚正確!

情境2a:理性的你知道,選擇越多總是越好的。所以你選擇到一家巨型的超級市場,手上的購物清單有十項。你發現每項你想買的貨品都至少有十個品牌,而每個品牌也至少有五種可以滿足你需要的產品。符合你預算的「消費組合」算起來有幾百個,結果你經過一番比較、計算、考慮和抉擇後,決定隨便「執齊」便算!
「日常人」顯然連判斷最「日常」、最簡單的「最佳化」也有困難,我們又怎能相信,「日常人」在選擇職業、買樓,以至結婚生仔這些資訊量更為巨大,結構更為複雜的決策中,做出美妙的「最佳化」呢?

情境2b1:首次創業的你,當然也知道「創業成功率只有20%」的事實,但經過一番周詳計劃,研究評估之後,你認為自己這次創業的成功率至少有八成!

情境2b2:超過半數的駕駛者,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屬於Top 20%水平!

「過度自信」(及其他)是人類的「重要特質」,但卻不存在於「理性經濟人」的DNA內。既然「日常人」並未如經濟學家所預想一般,對自己作出「公正客觀」的判斷,他又如何能夠做出「最佳化」的選擇呢?

情境2c:星期五你很忙,以致於整天都沒有吃東西。放工前你想起要打電話訂下星期三去吃一家「私房菜」。對方問你要預備大、中還是小食量,刻下非常肚飯的你,自是毫不猶疑地選了「大份量」!

你現在很肚餓,和下星期三晚要吃多少,究竟有什麼關係?「沒有關係的因素」與人類決策的關係,實在非常有趣。畢竟,在「理性經濟人」的經濟學世界中,這種事情絕對不會發生。正如「理性經濟人」並不會明白「結婚周年」(和「各種紀念日」)和一年中的其他任何日子有何分別。即使因為「規則設定」要送禮物時,也會選擇送出現金,以便對方可以按自己的「偏好」,進行「最佳化選擇」!

由於「理性」在「現代」來臨之時,被視作是「人類世界」的旗幟,所以儘管不符事實,以「理性經濟人」為基礎推導出來的經濟行為模型一直「風生水起」,備受推崇。但這些模型,卻難以解釋各種不當行為,以至金融災難的出現。

「行為經濟學」就是透過注入心理學等其他社會科學元素,把真實人類行為納入經濟學體系之中。這種做法的好處不多,只有一個而已— 就是能對「日常人」,以及整個由「日常人」構成的世界,作出更準確的描述和預測!

行為經濟學家們之所以認為他們仍是在經濟學,而非在心理學(或其他科學)的大旗之下,除了因為他們用的主要還是經濟學的方法外,還因為一個「無關因素」—「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不必全然放棄「理性經濟人」的抽象模型,只需要放棄「此模型對人類和世界的描述皆為正確」此一假設,就已經足夠了!這群學者倒是夠謙卑的了!

接下來的篇章,將會介紹各種「不同行為」的類型和產生機制,還有由此發展出的相關理論。

《不當行為Misbehaving》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