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61219不當行為(六)你是一個敏感的人嗎?

讀書札記161219
不當行為(六)你是一個敏感的人嗎?
朝日執筆

上回講到,我們對「改變」所帶來的差異,會呈現「敏感度遞減」的現象。 早於1860年,德國心理學家 菲殊納Gustav Fechner就已經提出「韋伯-菲殊納定律Weber-Fechner Law」,以描述和解釋這種現象。

韋伯定律:「在同類刺激之下,其 差異閾限的大小,是隨著標準刺激強弱而成一定比例關係的:K=ΔI / I,K為常數。」
菲殊納定律:「(在 絕對閾限之上,)主觀的感覺強度與刺激強度的改變,兩者之間呈 對數關係。」

噏乜呀佢?我們先解釋
〈韋伯定律〉。
用「人類」的語言說,就是 任何變項中「可以引發差別感受的最小改變量」,會與該變項本身的量成正比例關係。

還是不明白?
情境6a1:你在家中磅完體重後打算去游泳。在泳池的更衣室看見一個磅,於是你又磅了一次,發現比在家中磅時輕了半磅。你對此不以為意。
情境6a2:你在街市買了一串提子,拿著拿著覺得好像有點「不足秤」。你回家再秤了一次,發現比檔主磅的輕了半磅。你對奸商的「呃秤」行為,感到異常憤怒。

同樣是「半磅」,對於百多磅的體重而言,根本不是東西。要引起注意,可能至少要有三幾磅的差異。然而,對於幾磅重的提子,別說是半磅,即使是幾安士也會讓你感覺到差異。 心理學中將在這種「剛好能夠讓人感覺到差異的最少改變量」,稱為「恰辨差Just-noticeable Difference

菲殊納定律〉
則直接指出,即使「改變量」按幾何級數增加(n次方),引起的「感覺強度」也只會按線性級數增加(n倍)。 換言之,就是「敏感度遞減Diminishing Sensitivity」作用。

這也就解釋了在第一集情境1a中,有關買原子筆和買戒指的不同選擇了。因為區區五元,對價值數萬元的戒指而言,當然不是一個「恰辨差」。

我們回看圖表3,之所以隨著「獲得」的增加,每額外增益一元,對我們帶來的快樂越來越少;以及隨著「損失」的增加,每額外失去一元,對我們帶來的痛苦也同樣是越來越少,是因為兩個方向的「恰辨差」都在不斷地增大。「獲得/損失」$1和$2的差異巨大;「獲得/損失」$10,000和$10,001的差異,卻少得連「恰辨差」也夠不上,也就是說,兩者之間「並無分別」,當然不會增加快樂/痛苦了。

知道了「日常人」對「獲得」和「損失」皆同樣存在「敏感度遞減」的傾向,我們還可以由此推出一個他們對「風險」的有趣態度。就是當面對「獲得」,我們會抱持「風險規避」的保守態度;相反,面對「損失」,我們卻變得進取,呈現明顯的「風險偏好」。作者Thaler曾經問卷調查方式,測試人們在以下兩組情境中的選擇。方括號內是受訪者回答的比率。

161219_a

情境6b1:你獲得了一筆$3,000的意外之財。現在你需要在下面選項中二選一。
(甲)確定再獲得$1,000。[72%]
(乙)一半機會贏得$2,000,一半機會贏不到錢。[28%]
情境6b2:你獲得了一筆$3,000的意外之財。現在你需要在下面選項中二選一。
(甲)直接失去$1,000。[36%]
(乙)一半機會輸$2,000,一半機會不用輸錢。[64%]

各位的選擇與上面調查結果中的「大多數」相符嗎?面對「獲得」時的「保守」,和面對「損失」時的進取,其實都可以用「敏感度遞減」這個理由來解釋。在情境6b1中,獲得「第二個$1,000 ($4,000→$5,000)」的快樂,不及「第一個$1,000 ($3,000→$4,000)」,因此你不肯用「效用較高」的「第一個$1,000」,來博「效用較低」的「第二個$1,000」;在情境6b2中,失去「第二個$1,000 ($2,000→$1,000)」的痛苦,低於「第一個$1,000 ($3,000→$2,000)」,因此你願意用「痛苦較小」的「第二個$1,000」,來博「痛苦較大」的「第一個$1,000」。這種心態,朝日從小就由資深博彩愛好者(還沒有資格稱為「賭徒」)的 家父處受教了。傳統智慧稱這種決策行為做「敢輸唔敢贏」!

再看圖表3,我們還會有另一個發現。上下兩條價值函數的曲線,雖然都是呈現「遞減」的傾向,但下面表示「損失」的曲線,其斜度比上面表示「增益」的那一條,顯然要陡峭得多。***「損失曲線」的斜度,大概是「增益曲線」的兩倍。換句話說,「損失」一個定量所帶來的痛苦,是「獲得」同等定量所帶來快樂的兩倍!各位若果現在還沒有被搞懵懂,尚處於清醒狀態的話,應該不難發現,這其實就是我們前幾集提到的「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只不過,現在用「數學語言」說出來,並且還給出了一個「稟賦的價值」。

明乎「損失曲線」的斜度要比「獲得曲線」大一倍,就不難解釋第三集情境3e中 羅教授的「不當行為」了。羅教授因賣出而失去一瓶「自家藏酒」的損失,對他所造成的痛苦,兩倍於他透過購買而獲得一瓶新酒所帶來的快樂。這就是他何以既不肯按市值賣出自己的藏酒,但同時又不肯用與其藏酒相同市值的金額,去購買一瓶新紅酒的原因。這種對損失比獲得更敏感的現象,稱為「損失規避」,是「行為經濟學」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

不過,這裏還有些小問題,就是究竟我們在甚麼時候,才會認為自己是蒙受了「損失」。羅教授把藏酒賣掉時,會感覺這是一種「損失」,但喝掉自己的藏酒時,卻似乎沒有這種感覺呀。顯然,我們不會在任何時候,都把「付出」(或更廣義的「成本」)視為一種「損失」。否則,若果我們任何時候都抱著「損失的痛苦是獲得的快樂的兩倍」這個信念,所有的消費和交易都會變得舉步維艱,甚至連「換零錢」也做不到—因為「損失」一張「千元大鈔」所帶來的痛苦,會是「獲得」同等數值零錢所帶來快樂的兩倍。

這個問題,我們以後還會再談。
(未完待續)

 

06集關鍵字:
敏感度遞減Diminishing Sensitivity
察知變化
恰辨差Just-noticeable Difference
敢輸唔敢贏
稟賦的價值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