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70206不統治世界(二)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

讀書札記170206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二)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
掌門執筆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
如前文所述,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2008年金融風暴後施行激進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大力扶植出口工業, 因緣際會,事遂功成,中國產業終極定型為「出口導向型態」.*** 亦即今日的模樣.

今日的中國是何等模樣? GDP約10.5tril US$,名列世界第二位(僅次於17tril的美國,高於4.5tril的日本); 出囗總值佔GDP比重(ie出口依賴度)兩成 ( 06年曾高達四成,因內需擴張而持續下降.), 且出口的幾乎全屬工業製品.
中國人口13億,本身消耗的製品已然甚多, 再加出口,工業總產量自是極度龐大. 可以將當前的中國設想為一間大得離譜的「世界工廠」, 全球無數消費品訂單都下到這裡,勞動人口中很多轉行當了工廠工人, 進口極大量原物料和燃料,製造和出口極多工業製品,狂賺了很多美元. *** (中國外貿八成以美元計價,連出口亦無例外.) 這種狀況和「日本崛起」如出一轍, 中國行的不是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骨子裡是 “日本特色的資本主義”. 

這 “大件事” 在國內外造成強烈的衝擊效應:
1工廠生產首先需要原材料和燃料,單靠國內供應根本無濟於事, 於是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和燃料輸入國.***
中國是現今全球「大宗商品」的最大買家. 以銅為例,消耗了全球一半銅產, 為了因應中國的需求,智利(世上最大產銅國)為首的拉丁美洲國家銅產量六年間增加了兩倍半!(事實上中國本身已是第七大產銅國.) 中國需求無遠弗屆,連非洲 贊比亞的銅都為其囊括. 鐵和鋁的情況亦相差無幾. “中國拉力” 是早前全球大宗商品大牛市的主力推手.

近十年非洲成為中國的投資熱點,而對象只能是採礦業.*** 中國在非洲強力執行「睦鄰政策」,與各國執政黨友好無間. 據說各國的在野黨都攻擊執政黨 “賣國”,並且控訴遭到強國 “殖民”.  工廠耗用無量能源,中國主要依賴波斯灣石油,次由中亞輸進. 中國是石油大買家,與中東伊斯蘭諸國過從甚密,尤以仇美的伊朗為然; 亦在中亞諸國大手購貨,多所投資. 當中「稀土」類金屬最令人矚目, 中國與(其附庸國)哈薩克斯坦蘊藏世上九成稀土,令西方工業國如芒在背.

2中國也需要大量採購零部件,其中高附加值的(如電子屏幕和蕊片.)從韓日臺買進; 而低附加值的向東盟諸國購入. 至於精密生產機械則從日本和德國進口.*** 這樣一來,中國無一例外地成為東亞諸國(包括日韓臺) 的最大貿易伙伴, 在中國帶動下,東亞GDP總和已達全球四成.**** 論者有說,東亞行將趕超西方,成為全球經濟活動的主舞臺.

至於精密零部件或複雜機械製品,需要先進生產科技和大量資本投資, 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由擁有技術和資本優勢的西方集團國轉移到生產基地的中國,以中外合資方式營運.***

3最後,因為產業結構轉型,中國甚至連糧食也要從外輸進,以填補消費缺口. (尤其沿海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區,從國外進口糧食反倒較為平宜.)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 泰國大米不用說,還買了巴西出口大豆的四成. (大豆也有工業用途.) 十五年間巴西種植大豆的土地面積擴增一倍….. 亞馬遜森林有難了. 中國作興在南美國家購買大面積土地,用來種植糧食.

〈全球產業鏈的重塑〉
中國藉著無與倫比的「世界工廠」動能和體重, 重塑全球生產鏈,包攬了最下游,即終端部位.**** 如此“奪宮”行逕,在國際經濟面造成強烈的洗牌效應:
a首當其衝,凡與中國競爭同檔次產品的出口導向型國家均深受打擊, 拉丁美洲國家是典型受害群.*** (其中墨西哥是最大受害者,經濟一蹶不振.) 「亞洲四小龍」的消費品出口工業也不例外, 香港最鄰近中國,也就受擊最重,工業盡數毁壞. 資本家第一時間把工廠全部遷徙大陸, 香港徹底轉型為金融和服務業城市,反而成為中國崛起的最早得益人.

b在東北亞,韓國是因應變局最成功的國家, “打不過你就上你的車”, 緊密配合中國終端製造者的角色,轉型為高附加值零部件生產商.(尤其在資訊科技領域, 如三星.) 目前韓國對中國出口等於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加總,這在十多年前完全無法想象. 台灣半採韓國,半採香港模式,亦順利向新形勢過渡. 日本既為中國製造精密機械,又在中國進行最大份額海外資本投資(對雙方而言均是如此.), 也藉著中國崛起而經濟復甦,走出了“失落的10+10年”.

c眾多東盟國家則扮演“幫傭” 角色, 為中國生產低附加值零部件,或提供農作物和糧食. 東盟各國多華僑,易於溝通, 近年中國沿海地區工資和地租急劇上升,中國資本有轉往該等國家設廠的態勢, 正如開放之初,港臺資本到大陸設廠一樣. 中國也向拉丁美洲國家購入農產品.

d至於生產鏈的最上游,即原料生產方面, 近四成澳洲出口輸往中國; 中國很輕易地成為富藏原料的非洲和南美國家,與及中東石油國家的重大貿易伙伴. 中國對這類國家的外貿結餘清一色是重大赤字, 是她們的 “大豪客”.***

e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國際貿易結餘」正好反映出她在全球生產鏈所處的核心位置,**** 中國只對美國和歐盟獲取巨額盈餘, 對其他國家則近乎持平或是顯著逆差,端視乎對手居於生產鏈的若何位置, 當然是愈近上游,逆差愈大.

透過國際貿易上的競爭和合作,中國對各貿易夥伴國內部經濟結構施加巨大的影響和壓力,***** 凡與其「世界工廠」運轉相一致者得到加強; 凡不能調適者均遭削弱(如墨西哥和南美東歐等國家.), 甚至連亞洲的經濟強國(印度除外.)亦鮮少例外. (這很有點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的味道,非常之對中國人的胃口. ) 然而從最廣視角來看,世界工廠的崛興大大加強了全球生產和貿易活動, 總體而言,諸國所得遠大於所失,*** 中國亦無所負於世界,除了污染環境.

f時至今日,工業先進國家再無懸念, 原則上不會從事生產與 “中國製造” 直接競爭的中低檔次製品. 其上者如美國(及程度上的英德),集中資本和技術的優勢力量, 徹底轉向高端產品開發和設計(如資訊和生物科技), 與及金融和投資業務,賺錢比中國更多.*** 次者如英德法日韓,則集中生產高檔次工業製品和精密機械. 再次如意大利,最佳策略是生產頂級消費品(如名牌衣飾和跑車.)賣給中國的(暴)富裕階層.

〈毛時代的貢獻〉
頗值一提的是,本書刻意強調毛鄧兩個時代的承傳啣接, 以糾正視鄧時代純粹為對毛時代的背離和匡正之習見.*** 鄧時代達成豐功偉業的必要條件有兩:首筆資本,與及龐大而又低工資的優質勞動人口,**** 而兩者都是毛時代的遺產.

中國在毛時代實行 “勤儉建國”, 相對(其他落後國家) 更快地從農業盈餘中積累起首筆資本,用以投資工業部門. 在改革開放的起步點上,中國具有較為良好的工業基礎, 尤以重工業部門為然.

較有趣的是建國之初傾力實行的「掃除文盲」和「赤腳醫生」計劃, 令致新生人口讀書識字和體格健康.*** 識字意味著上過中小學, 除了較有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學會遵守紀律; 健康意味著能夠抵受得住苦活, 兩者對於成為優質工廠工人, 均屬不可或缺.

但最意想不到的毛時代 “遺產”, 卻是願意苦幹而又低工資的龐大勞動人口. 願意苦幹是因為實在太窮; 低工資部分原因在於嚴謹的「户籍制度」. 該制度的建立原意是基層控制,阻截農村人口流往城市. 到了今時仍不廢除,人移籍不移, 大量流進城市工廠的「農民工」沒有户籍, 喪失基本福利, 等同壓低了實質工資.**** 得益的是企業和政府, 本書論述「户籍制度是一種隱藏的稅收」,確是高見.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The China Boom: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2015) 孔浩烽Ho-fung 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