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70215不當行為(十三)賭仔心態

讀書札記170215
不當行為(十三)「賭仔」心態
朝日執筆

本集將討論幾種常見的「賭仔」心態和行為。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賭博經驗呢?有的話固然好,也許能對本集所言「感同身受」,不過「咁白痴,我梗係唔會啦!」也是一種「賭仔」常見的心態—那你就當看看「人地」有多「白痴」好了。若果沒有賭過錢的也不要緊,本文所涉及的賭局規則都非常簡單,沒有賭博經驗大概也不會構成理解困難。

在 康納曼和特維斯基的「展望理論」論文中,提到一個有關賽馬投注的案例。由於賽會和政府在總投注額中,合共抽取了17%(香港自2007年起改以「利得稅」方式抽稅),也就是說,所有馬迷加起來必然會「輸了17%的錢」。

情境13a:到每一個賽日的最後一場比賽時,至少「17%的馬迷」(以金額計—如果沒有其他人再「把錢贏走」的話)的「心理帳戶」已是虧損累累。正常來說,由於實質輸了的金額,對大部分馬迷來說,其實都不是什麼大數目,故此最後一場的投注決策方式,應該與之前各場一樣,維持不變。尾場的「賽果趨勢」也應該與其他場次相若。然而根據統計,尾場跑出的馬「平均賠率」比其他場次都要高,與此同時,「偏冷馬」的跑出率卻比其他場次低很多!

各位(尤其是未賭過馬的)或者未能立即理解上述的現象是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到了最後一場時,更少人投注在(本來的)「熱門馬」(勝出機會高的馬),卻有更多人願意投注在「高風險注項」(勝出率較低)的「冷門馬」。結果是「(本來的)熱門馬冷了,(本來的)冷門馬熱了」!再直接一點說,尾場有很多人「扒冷」博翻本,以致可能「不理性地」以「一賠二十」的賠率,投注一匹本來大概只有「四十分之一」機會跑出的馬!無意之間,「益咗」本來買「熱門馬」的人!

在「賭本管理」上,人類在「輸」(面對損失)的時候(也就是全體馬迷在尾場時所面對的情況),會傾向「風險偏好」,正如第六集的情境6b2一樣。輸,固然會出現「風險偏好」,但在「贏」的時候,通常也會衍生出另一個「心理帳戶」。
情境13b1:你帶了$3,500到賭場玩輪盤。玩了不久,已輸剩$100了。你決定以自己的「芳齡十八對」,把這$100押在「1賠35」的單一數字「18」(實發!)上博翻本,贏了立即離場!輸了……唓!點會輸吖!
情境13b2:你帶了$3,500到賭場玩輪盤。玩了不久,已贏了$2,000了。你決定把「自己的」$3,500收起來,「保咗本先」。然後用「贏回來的」$2,000「街外錢」繼續玩,直到輸光這$2,000或者夠鐘「上船」。

我們先不要考究你在上述情況中,到底能否貫徹原來的「離場」計劃,抑或是「磨爛蓆」、「借貴利」。我們要留意的只是情境13b2中把錢分別放入「兩個帳戶」的心態。如果你同意「錢」具有「可替代性」,又何以要有「老本」和「街外錢」的劃分呢?不難發現,這也是與「心理帳戶基準」($3,500)作比較而產生的。

其實最常見到這種心態的場合,應該是星期一至五在電台電視播放的「講股佬節目」。「散戶」最常問的問題,無非就是「幾時可以見返『家鄉』(買入價)?」、「賺幾多先好走?」之類,而且這種思考方式還會得到「專家」的「同理心」附和—「如果唔等錢使就不妨揸住先啦!」、「都賺咗兩成不妨搵個位收割先啦!」顯然,這種以「買入價」(可視為「沉沒成本」)作為進退依據的心態,並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按照「展望理論」,人們在「輸」和「贏」之時,會分別出現「風險偏好」和「風險規避」。然而,Thaler卻發現原來這也不盡然—尤其是在面對「損失」之時。他用心理學最常用的實驗方式,測試實驗對象在三個不同處境下的選擇。為了增加調查的可靠性,實驗對象在調查中是「有機會」真的贏錢或輸錢的![方括號內為該選項的比率。]

情境13c1:你剛贏了$400。現在你可以在下面的選項二擇其一。
a. 一半機會贏得$100,一半機會輸$100。[70%]
b. 不再有任何贏輸。[30%]

情境13c2:你剛輸了$400。現在你可以在下面的選項二擇其一。
a. 一半機會贏得$100,一半機會輸$100。[40%]
b. 不再有任何贏輸。[60%]

情境13c3:你剛輸了$400。現在你可以在下面的選項二擇其一。
a. 1/4機會贏得$400,3/4機會沒有贏輸。[60%]
b. 確定獲得$100。[40%]

情境13c1呈現的就是「街外錢效應」。既然勝負機會各佔一半願意接受賭局的人,應該至多也是一半半。更何況,根據對於「獲得」的「風險規避」傾向,願意賭的人應該更少才對。不過,由於這$400是「贏來的」,注碼又只是「街外錢」的一小部分,因此願意「小注怡情」的人高達七成!

13c2和13c3中實驗對象的「心理帳戶」都已經出現赤字,但面對風險,卻有不同的選擇。情境13c2中,即使放手一搏,也不可能為「心理帳戶」「平倉」,故此較少人願意賭;而在情境13c3中,雖然a和b兩個選擇的「期望值」都是一樣,但卻只有a能夠提供重新平衡「心理帳戶」的機會。這額外的「附加價值」,讓多數人不惜一博。由此可見,是否存在「翻本」機會,很有可能是面對損失時傾向「風險偏好」的一大關鍵,這是「展望理論」闡述面對損失時的「風險偏好」傾向時,並未發現之處。

好了,我們又回到情境13a的賽馬問題上。我們現在知道「尾場博翻本」,導致了賽果賠率顯示出的「馬迷尾場集體風險偏好」傾向。不過,這裏又有另一個問題。如果想「翻本」,一個已經輸了$1,000的馬迷,尾場除了可以投注$50在一匹「一賠二十」的「冷馬」,也可以投注$10,000在一匹「十賠一」的「超熱馬」(美國賽馬的賠率表示方式與香港不同,是「不連本金」的)。何以數據卻顯示出他們偏愛用小注「扒冷」,而不用大注「過鐵橋」呢?
這一來固然是因為他們拿出來(在「心理帳戶」中撥入某個「餅罐」中)的「賭本」已經所餘無幾,想「大注」也不行。二來這也涉及「心理帳戶」的一個「約化機能」。在「不成功,便成仁」的「終極決戰」中,「賭仔」的「心理帳戶」已簡化為「平衡與否」的「二分問題」—「小注買冷」:贏就翻本,輸就輸$50;「大注買熱」:贏就翻本,輸就輸多$10,000!相比於「看不見」的「機率」,掏出來/收回來的「錢」卻是非常實在的!「小注買冷」和「大注買熱」在風險角度是等值的,甚至乎從文首所說統計上來算,在尾場時「小注買冷」的風險更高(因為「冷注」的賠率本來「應該」是更高的)。然而,「賭仔」承受不起的並不是「風險」,而是「心理帳戶」中可能出現的「高額赤字」

這種在輸錢時不惜冒「過高風險」也要博「翻本」的做法,並不是我輩「散戶」的專利。資料顯示在美國財政年度最後一季中,高風險交易的比例明顯增加。其中大部分又出於表現大幅遜於指標指數(例如標普500)的基金。這無疑就是「博翻本」效應。對於那些已經「蝕到X街」的基金經理來說,反正不博也是被炒,博輸大不了也是被炒,「唔博就笨啦」!
不過如果閣下賭的是「自己的錢」,那麼在決定是否放手一「博」以求「翻本」時,就不妨再三考慮箇中風險了。
(未完待續)

13集關鍵字:
風險偏好
心理帳戶基準
心理帳戶赤字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