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70220不當行為(十四)冷靜與熱情之間的 阿當斯密

讀書札記170220
不當行為(十四)冷靜與熱情之間的 阿當斯密
朝日執筆

本集忍不住先說一段經濟學史。雖已有所刪削,但人名眾多難免,各位閱讀時大可自行過濾,但取其意,「不求甚解」可也!
「理性經濟人」和「日常人」其中一個較大的差別,是「日常人」非常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以致於他們的「偏好」和「選擇」經常不能保持穩定一致。正如「所有哲學問題,其實 柏拉圖和阿里士多德都已經考慮過了。」至少大多數有關「經濟學」的問題,其實 阿當斯密Adam Smith都有想過— 當然也包括人類的「自我控制」問題。

作為「古典經濟學」之父,斯密子有關(現在歸類為)「行為經濟學」範疇的論述,主要收錄在他比《國富論》(1776)更早的著作《道德情感論》(1759)。請不要驚訝,事實上斯密子從來沒有把自己定位為「經濟學家」(當時根本沒有這東西)。他認為自己最耍家的武功是「神學」,其次是「煉金術」,另外,勉強也算得上是一個「道德哲學家」。斯密子在書中把人類描述為一種「精神分裂」的狀態—「熱烈情感」和「公正旁觀者」之間不斷的角力和衝突。後者正是神所給予的「理性」的代行人。斯密子由此推論出,探討如何以「理性」運行世界的方法—也就是我們後來稱為「經濟學」的東西—就是「神的學問」!(個人認為斯密子之所以偉大,除了「社會科學」的開創外,最重要的是為「商人」的「自利」提供了「普世道德」的基礎!至低限度也摘除了「不道德」的帽子吧!)

儘管斯密子沒有使用我們現代的名詞,但他很清楚「規範性理論」和「描述性理論」的差別。「公正旁觀者」只是指導世界的「規範」,而「熱烈情感」才是對人類最有效的「描述」。「熱烈情感」最主要的特質就是「短視」、「近利」,斯密子坦承包括他本人在內,「相較於十年後的快樂,我們對今日可享的愉悅更感興趣!」是故,斯密子才想到,如何才能把人類的「原罪」(例如「自私」),轉化為建設神所喜悅的「理性國度」,由是有今日的「經世濟民之學」也!

很多經濟學書(尤其是基礎級別的)都喜歡把「理性經濟人」的發明權,「老屈」到「經濟宗初祖」阿當斯密大菩薩的頭上。然而,正確來說,斯密子提出的只是「私利」(即「利己心」,這東西後來只被視為「核心外圍」的「強理性」的其中一個要素—參見掌門《SENSE隨筆130220理性選擇》),還有在《國富論》全書只出現過一次的「無形之手」!而且還是非常「頭盔」的口吻:「(商人)被無形之手所引導,達到原本意圖以外的目的。即使不曾考慮公益,追逐私利並不一定就會危害社會福祉。」若果你認為由上面的話,就能推導出「追逐私利就能提升整體社會福祉」,請回去修讀「邏輯學1001」。

後來英國經濟學家 Nassau Senior確立了「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作為「公理」;功利主義大師 穆勒John Mill以此為基礎,總結出「經濟人假設」。****

最後讓「經濟人Homo Oeconomicus /Economic Man」成為經濟學專有名詞的,則是以一套(極度邪惡的)「柏利圖最優Pareto Optimality」武功聞名天下的柏利圖Vilfredo Pareto。
雖然柏利圖也曾經說過:「政治經濟學,以至任何一門社會科學之根基,顯然都涉及心理學。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從心理學原則演繹出社會學定律。」然而,「經濟學」的「數學時代」,卻正正是由他本人所開啟。自此,「理性經濟人」幾乎就成為「經濟學」的核心認證教條—以「理性經濟人」建構模型的就是(才是)「經濟學」,一如認同「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基督人神同性,度成肉身」的,才是「基督教」。經濟學的研究,自此就擺脫了最早期極具「民俗心理學」的「現實」傾向,朝著「理論」的學術殿堂邁進。***

當然,也有「不忘初衷」,克紹斯密子「熱烈情感」的人。1871年,從來沒有任何博士學位的 積雲斯William Jevons(他在十九世紀中期就已經提出直指當今「能源困局」的「積雲斯悖論Jevons paradox」,推介各位自己上網搜搜),對斯密子的「短視近利」作出補充修正,指出人們偏好當下消費更勝未來消費的傾向,是會隨時間減弱的。正如以下的情境。
情境14a1:你在公司樓下的商場抽獎,宣傳海報說頭獎是iPhone7現貨一部。你為此「瘋狂購物」,終於幸運抽中了,但職員卻告訴你現在沒有現貨,要一星期後才有貨。你對此當然深感不滿,覺得商場有欺騙之嫌!

情境14a2:你在公司樓下的商場抽獎,宣傳海報說頭獎是iPhone7換領券一張,可以憑券在一個月後某天領取iPhone7一部。你為此「瘋狂購物」,終於幸運抽中了,但職員卻告訴你由於庫存問題,要在換領券上的日期再過一星期才有貨。雖然要再等一星期你也有點不高興,但覺得問題不大。

(在大學時數學成績遠勝經濟學的)宗師級經濟學家 費沙Irving Fisher,在其1930年出版的鉅著《利息理論》中,首次為「跨期選擇」作出了「現代經濟學」的探討。書中以一招「等優曲線Indifference Curve」的數學模型,闡述在某特定的市場利率下,個體「應當」如何在不同的時間點,選擇「合適」消費時機。「應當」、「合適」,很明顯,費沙這個理論是一個(主流經濟學家非常「㗳糖」的)「規範性理論」。不過,其實就連費沙本人也在書中清楚表明,他自己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對人類行為理想的「描述性模型」。 當然,費沙的忠告沒有引起任何的注意,正如大家都只會記住斯密子的「利己心」和「無形之手」一樣。

費沙是思考「理性經濟人」會如何作出「跨期選擇」的開創者。但等不了多久,就已經有另一位大師,為這個問題作出了相當完備的答案了。他就是(部分)人稱二十世紀(出生)最偉大的經濟學家,「鹹水派Saltwater School」一代掌門山繆臣Paul Samuelson(1970,即第二屆諾獎得主)。
1937年,年方廿二,尚在哈佛大學研究院「𠲖吖溫」的山繆臣,發表了〈效用的衡量〉一文,文中提出了一個「折扣效用模型」。山繆臣的論文並沒有對諸如「熱烈情感」或者「短視近利」等進行什麼「理性哲學探討」,而是直接假定(或接受)對任何「個人」而言,當下消費的價值,必然高於延後的同質消費。****如果你是欖球迷,在「Rugby7」今年的決賽門票和明年的決賽門票之間,你一定會選前者。按山繆臣的模型,我們會對未來的消費會有一個「貼現率」,或者簡單一點就是一個「折扣」。例如明年的決賽的「效用」只有今年決賽的90%,換句話說,我們會以10%的「年率」來「折現」未來的享受。

由於這個模型實在太清晰、太簡單,也太合理了,故此很快就被學界廣泛接受,成了至今為止「跨期選擇」的標準經濟學模型。不過,一如斯密子和費沙大師,少年山夫子也表明不太相信自己的模型,是一個對人類行為有效的「描述性理論」。不過,也是一如既往,他和斯費等前輩的「頭盔」,並沒有得到足夠的注意。少年山夫子的文章其實只有七頁,但卻用了最後兩頁,特別強調自己這個模型的「嚴重局限」,戴足「頭盔」。有部分「局限」是技術性的,我們這裏不打算解釋,反正解釋了大家也不懂。(其實朝日也不懂!)但他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發現,卻頗堪玩味。
山繆臣指出,人類對未來消費價值的折扣,除了可能穩定地按每一年都比去年以某個「固定比率」(例如10%)作出折扣外,還有另一種可能。這就是上面積雲斯補充斯密子「短視近利」時,指出的「時間值遞減」方式。回看情境14a1 & 14a2,山繆臣發現:「一個人對眼前一段固定時間(一星期)的折扣率,與「遙遠將來」(一個月後)的同一時距(一星期),有明顯差距時,將會發生一個「不理性」的現象—儘管沒有任何新的資訊,但那人的選擇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改變!」***

唔知我噏乜?不要緊,事情具體怎樣發生,我們下一集再說。
(未完待續)

14集關鍵字:
自我控制
阿當斯密Adam Smith:熱烈情感
柏利圖Vilfredo Pareto:經濟人Homo Oeconomicus /Economic Man
費沙Irving Fisher:跨期選擇
山繆臣Paul Samuelson:「折扣效用模型」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