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70313人、國家與戰爭(一) 盧梭的 獵鹿困境

讀書札記170313
人、國家與戰爭(一) 盧梭的 獵鹿困境
掌門執筆

《人、國家與戰爭Man,The State,And War:A Theoretical Analysis》 (1954初版,2003三版) 華爾茲Kenneth Waltz
本書堪稱 政治學「國際關係」學門劃時代的經典著作, 華爾茲 藉此開創「新現實主義」學派,成為一代宗師. (他的理論如今不再 “新” 了,被標籤為「守勢現實主義」.) 上世紀下旬,本書與「新自由主義」學派宗師 基歐漢Robert Keohane的《霸權之後After Hegemony》(1984)並稱雙璧, 共同弘揚 國際關係學門成為政治學的顯學.

西方現代政治學發端於十七八世紀歐陸的「啓蒙運動」思潮. 為了掙脫神學「宿命論」的羈絆,開創「人本/人文主義」哲學, 大學者們苦心擬想人類社會的起源狀況,作為文明的起始指涉點, 以構築新型社會理論,來指導當前的政治活動. 這些有趣的見解和猜想成為了現代「政治學」的濫觴.

人類進入社會之前的生活階段被描述成某種
〈自然狀態〉.
關於「自然狀態」的性質共提出了三種主要學說, 全都假設那時候的人類是「自由」的,即不受約束的. *** (ie術語是「消極自由」.)
最先提出的(也是最有sense的) 是 霍布斯混亂無序而又野蠻殘酷的恐怖境況, 他形容是 “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ie “人人相食”),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無政府狀態」.*** 人類為了逃離苦境,於是託庇於有力的 “王者”, 交出自由,換取安穩. 霍氏論証了社會的起源是「王權統治」,其性質從屬於內部統制和安全事務.***

洛克的設想剛好南轅北轍,自然狀態一片和諧安樂, 人類建設社會是為了進一步發展合作和交換.*** 拓展市場首先要明確「產權」,於是人們交出部分自由, 以換取交易暢順,產權保障,與及發生爭端時得到公正的仲裁. 洛氏設想的社會起源是「契約政治」,其性質從屬於經濟生活和法律事務.***

盧梭也是契約論者,也從經濟面著眼,但想像中的情狀卻是一片匱乏窘迫, 而人類建設社會純然是為了糊口果腹,掙扎求存. 他寫出著名的《社會契約論》, 以一個出色的比喻提舉出社會的起源,是為「獵鹿比喻」.
話說漫長的冰河時期生態凋敝, 人類被迫放棄小群體 漫遊採獵的生活型態, 轉型為 集體捕獵大型草食動物以謀生計. 捕獵群居的牛羊鹿馬需要大量人手協同行動, 設置阱,驅趕獵物,殺戮屠宰,運輸分配. 較諸遊團採獵,這需要遠為複雜的社會組織和高明的規劃領導, 社會就從組織和領導中誕生,代價是成員喪失了自由. (不過,據說他們雖然失去了「消極自由」, 卻獲得了「積極自由」,即生活選項增多,以為代償.)

獵鹿一喻,局中有局,非比尋常.
〈盧梭的獵鹿困境〉
遊戲設定: 今有五名原始人捕獵高手,從上古石刻祕笈中學得五行陣法, 每天可獵得大鹿一頭,足夠五人果腹所需. 但工作規條是各人必須按陣法據守五行方位, “不可須臾離也”, “守株待鹿”, 發動陣法圍捕,如此將萬無一失. 不過如其中一人離陣他去, “可離非陣也”, 則陷陣之鹿必會從生門逃出,從而功虧一簣.
又,五行大陣依山形佈局,其地常有野兔出沒. 對任一高手來說,捉野兔不難,但追逐之則需離陣多時, 這會招致陣法崩壞,無法獵鹿. 兼且一兔只夠一人食用,四位手足必然…..捱餓加翻面.

遊戲情境:某天某刻, “白虎方位”的獵手忽爾察覺一頭野兔在其地盤冒出, 正向 “朱雀方位” 逸去. 電光石火之際,他要作出決策, 是離陣逐兔,還是守陣待鹿? 逐兔(暗含著一人獨食)保証本人今日可免捱餓,但眾家兄弟必會翻面; 守陣則顧存了陣法,但不保証今日必可得鹿. 這是典型的決策兩難.
直觀上看,這只是個人的 “天人交戰”,原始經濟學與倫理學之爭. 只要各人理性充盈,道德高尚,情況看來是樂觀的…..

惟是盧梭sense利害,提出的困境並不止此. 他考慮到「智人」非凡的心智與現代人並無分別, 除了能夠思考自身的境況和價值觀,還具備「同理心」. 棋經有云:「他人有心, 余忖度之.」就算本人足夠高義和理性, 但“朱雀位” 條友一向…..,難保他….. 曹子曰 “寧我負四友,莫使朱雀負我.” 不是大有道理嗎?
盧梭的結論是 「只有一個全由 “真正基督徒”構成的人群才能自動自覺地做到守義.」(但基督不知幾萬年後才降世. ), 否則必須強力結盟,集體制裁,以維持紀律. 盧氏設想的社會起源是「盟約政治」, 其性質偏向於社會組織和公共活動.***

原理上盧梭的「獵鹿困境」已經完全入於現代經濟學「博弈論」範疇, 利害之處是他比 馮紐曼的「囚犯困境」早提出二百年!

〈現實主義〉
如上述,現代政治學始於 霍、洛、盧諸西方大儒,他們的共通點是前社會的人類是「自由的」, 這暗設了 “個人” 存在先於 “社會”, 並由此衍生出個人福利至上的「個人(本位)主義」思想.*** 而 “自由” 則被視為一切幸福的根源,甚至於“不自由,毋寧死.” 這種對自由的至尊價值定向,開創出全方位的現代哲學思潮, 反映在政治學上面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 在經濟學上面是「微觀經濟學原理」.

回到 “國際關際” 學門,「自由主義」學派得承遺緒,向居主流. 該派認為國際事務性質與國內事務相彷彿, “國家”與“國際社會” 的關係, 就好比 “國民”與“國家” 的關係一樣.*** 這推衍出三個基本點:
1國家是國際政治中的主要行為體.
2國家的內部屬性, 對其外部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 舉例, 民主國家傾向以和平妥協手法解決國際糾紛,專制國家則否.
3國家的行為不能單純地從 “權力運作” 面向作出解釋, 而有其背後的政經道理; 正如人的行為不能單從 “利害盤算” 作出解釋, 而有其背後的文化倫理一樣.
由於觀察到現代國家內部日趨民主和法制秩序, 推論(或臆測) 國際社會前景樂觀,世界大同,指日可待.***

但是到了上世紀二戰前後,國際風雲急迫,合縱連橫,戰和無定, Carr和Morganthau等一派美國學者總結當代外交史, 察覺到國與國之間的行為並不像自由主義者所憧憬的那樣子 洛克式斯文, 而是一派 霍布斯式的叢林境況.*** “文明國家” 和 “野蠻國家” 的行為一般地野蠻,並無二致.
他們建立了新型國際關際理論, 開創了「現實主義」學派. 該派也有三個基本點:
1國家是國際政治中的主要行為體. 這點與自由派相同,矛盾的是
2國家的內部屬性對其外部行為無甚影響. 而且
3國家的外部行為只能單純地從 “權力運作” 面向作出解釋, 其背後的道理則源於國際關係的結構特質.**** 此點極其重要.

現實主義者壓倒一切的前設是:「國際社會確實處於無政府狀態」,因為尚未看到任何建立法律秩序的可能性.*** 叢林中的人類為了逃避戰爭, 只得託庇於有力者的強腕,形成「王權政治」; 同理, “國際叢林”中的 “國家”為了逃避戰爭, 也只得託庇於有力的強國,於是形成「國際霸權政治」. (當然這個霸主角色就非我 大美利堅莫屬了!) 「霸權」是國際和平的必要條件,**** 雖則尚未充份.

可以說「自由主義學派」是 洛克思想的延伸; 而「現實主義學派」則是 霍布斯思想的延伸.*** 下篇才講述Kenneth Waltz的「新現實主義」學理,敬請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