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70315不當行為(十九)趁火打劫正X街!

讀書札記170315
不當行為(十九)趁火打劫正X街!
朝日執筆

大家還記得第七集情境10c中,那罐在「方圓十里」唯一的「爛鬼士多」/「星級酒店」中賣的「大力牌」啤酒嗎?我們當時用了一個「交易效用」模型,來解釋購買啤酒的決策。今集,我們嘗試從另一個「哲學」一點的角度—「公平」,去看這個問題。

究竟讓經濟交易(看似)「公平」的因素是什麼?或者說,怎樣才算是「合(心)理價格」呢?Thaler夥拍 康納曼,還有另一位在 西門菲莎大學任教的環境經濟學家 Jack Knetsch,共同進行這個「公平研究」。他們選擇了一個在經濟學極為罕見,但卻廣為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所應用的方法—「電話民意調查」。問題有很多條,以下是其中一條:
情境19a1:某交通不便的屋邨爆水管,水務署已派水車到現場支援。附近的一間雜貨舖卻把原本一直賣$50的水桶,加價至$100。你認為這次加價是否公平?(原題中的貨品為「暴風雪後的雪鏟」,並有四個選擇:1完全公平 2尚可接受 3有些不公 4極為不公。為簡化數據,將1和2合併為「可接受」;3和4合併為「不公平」。)
調查結果:認為可接受者佔18%;不公平者佔82%。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那雜貨舖的行徑,實在相當「X街」:「人哋爆水管已經夠慘,佢仲乘機掠水!」不過,所有曾經接觸過基礎經濟學的人,又或者曾被教導怎樣說「demand and supply」的鸚鵡,都應該十分清楚下面這個「教科書式問題」的答案:
情境19a2:水桶的供應量是固定的。現在由於爆水管,導致水桶的需求量在短期內大增,但短期內水桶的供應量顯然不能增加。在這段時間內,水桶的價格將發生何種變化?
按照「理性經濟學模型」,「標準答案」是:價格會上升至足以讓每個願意支付漲價部分的消費者,都「剛好」買得到水桶。

加價不但不「X街」,而且還是讓「全民福祉最大化」的唯一「正確」做法。因為這樣做,才能確保每一個水桶,(以消費者肯付的代價來評估,)都落在「最重視」它們的人手中!正蒙受爆水管之苦的一眾邨民,根本沒有惱怒的理由。雜貨舖老闆唯一值得詬病的,應該是他沒有把水桶逐一拍賣,以便讓「它們」找到「最好的歸宿」。

為了測試「經濟人」是否當真比較「理性」,Thaler以問卷方式,把情境19a1的問題,交給他MBA班上的學生。結果,他們的答案果然非常符合「標準經濟理論」:可接受76%;不公平:24%。
果然是「知識越多越反動」!大學果然是一個「堅離地城」,經過反覆的「理性經濟人」思考方式操練,這些現任或未來的企業高管,似乎都已經忘記正常人類是如何思考的了。

類似情境19a1的問卷調查,曾經在不同地區進行,儘管比例稍有出入,但總體而言,大多數「正常人」都會認為雜貨舖老闆的加價行為是「不可接受」的。秉承著建立「展望理論」的初衷,幾位研究者並沒有嘗試判斷,究竟怎樣才算是「公平」,或者哪種做法才是「正確」。 研究的目的只是建立一套可以較有效地描述,以至預測人類行為的「描述性理論」。 無論如何,反正這種按照「標準經濟模型」,在爆水管時把水桶加價的「趁火打劫」行為,就是會讓人非常憤怒。事實上原來很多奉行「市場經濟」的地區,都有不同形式及程度的「反趁火打劫法律」。這也側面反映出這種行為是多麼的「天怒人怨」!

作為一個被「理性經濟人」思考方式「污染」良久的「經濟學家」,Thaler希望知道,到底還有哪些商業行為會讓人類感到深惡痛絕呢?於是他和同伴又作了一系列的「電話民調」。為了確保任何問題中的商品(例如「水桶」),本身並沒有特別「神聖」/「邪惡」之處,若發現問題出現「有趣結果」時,他們會在同一題目中換上另一種商品,再作一次調查。例如以下的一題:
情境19b1:在某偏遠小鎮唯一的玩具店,大受小朋友歡迎的椰菜娃娃在聖誕前一個月就全部都已經被領養回家了。在聖誕前一周,理貨員意外發現,貨倉原來還有一個。店主知道很多客人都會想買這個娃娃,為了「公平起見」,他決定透過店內廣播,宣佈將會在平安夜前一天舉行拍賣會,把娃娃賣給出價最高的顧客。
結果:可接受26%;不公平74%。

看來水桶和椰菜娃娃應該不是什麼「神聖」之物(或許是一樣「神聖」!),但若我們再想深一點,這次拍賣(或水桶加價)之所以招來不滿,究竟是基於什麼原因呢?到底是因為「憎人富貴」,單純是讓「最財大氣粗」的人得到那個椰菜娃娃就足以令人感到憤怒?抑或是,因為店主竟然打算敲心急如焚的家長竹槓,以圖「趁火打劫」榨取最多油水的這種「邪惡行徑」?

情境19b2:在某偏遠小鎮唯一的玩具店,大受小朋友歡迎的椰菜娃娃,在聖誕前一個月就全部都已經被領養回家了。在聖誕前一周,理貨員意外發現,貨倉原來還有一個。店主知道很多客人都會想買這個娃娃,為了「公平起見」,他決定透過店內廣播,宣佈將會在平安夜前一天舉行拍賣會,把娃娃賣給出價最高的顧客,並將拍賣所得,不扣取成本,全數捐予「聯合國兒童基金」。
結果:可接受79%;不公平21%。
若收入會捐給慈善機構(也就是店主並非「趁火打劫」以自肥),似乎就會得到「豁免」。這時,大多數人並不介意讓「最出得起錢的人」(的小女兒),把最後一個椰菜娃娃「領養」回家。

不過,這個結論還有一個例外。若上述的情境換成是「在疫症蔓延的小鎮中的最後一包藥」,就算拍賣所得是捐給「無國界醫生」,絕大多數人對把藥物拍賣仍是會感到憤憤不平。

絕多數人都認同,世上存在只有富人才能負擔的「奢侈品」,但同樣也有很多人(尤其是「已發展國家」),認為「醫療」並不應在此之列。相當一部分奉行「社會主義」的「西方發達國家」,都把「健康照顧」視為「基本公民權利」。香港(還有美國)這類「資本主義」地區,似乎未必有這樣的「社會共識」,但也不至於把付不出錢的意外重傷者拒諸急症室的門外。(至於奉行「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其他國家」,其情況就比較「特殊」,這裏也不作討論了。)

再進一步說,忽略黑市的存在,當今世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的國民),有足夠的「經濟理性」立法容許人體器官買賣(甚至「拍賣」),以便讓每一個腎都能放在「最有需要(最願意出錢)的人」體內,發揮最大的效用(以「市值」衡量)。
大概我們在高舉「生命無價」的同時,心底也很清楚,其實每一條生命也還是「有價」的。因此,我們才特別厭惡讓「理性經濟人」介入,因為這會把「生命的價錢」赤裸裸地暴露出來!

(未完待續)

19集關鍵字:
公平
「合理」價格
趁火打劫
堅離地城
慈善豁免
生命有價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