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70602中國道路(二) 翻天覆地的變革

讀書札記170602
中國道路(二) 翻天覆地的變革
掌門執筆

〈成功的阱〉
第一階段改革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大獲成功, 於是政府在城市仿行, 決定將國有企業承包給管理者. 此舉大受官僚層歡迎,直接後果卻是貪腐盛行,有如俄羅斯當年模樣.

城市承包實驗一敗塗地,原因有數端:
首先,由於企業體制仍如舊貫(鐵飯碗,官訂產品價格等等.),生產效率沒法提高, 權力下放後的國有企業並未如鄉鎮企業那麽獲利可觀,反倒是虧損嚴重.*** 既然是國企,虧損就得算在國家賬上.
另外,改革並未觸及金融制度, 一向無需風險管理的銀行既沒法區分貸款申請的素質,又增強了貪腐的誘因, 於是迅速積累了超額壞賬.**** 這些壞賬也只能由政府承擔.
三者,財税制度未能因應新形勢作出調整, 地方得以截留稅收(最離譜的情況下上繳率低至22%.),中央沒法從農村榮景中分享盈餘,以填補城市的虧空.***
雪上加霜的是,農村消費能力提高對城市物價造成壓力, 通脹激烈,數年間政府不得不提高城市工資達到5倍之多. 四病齊發,令致政府資產負債表急劇惡化.*****

農村方面,鄉鎮企業的優勢也已發揮殆盡, 面臨資本籌集和生產管理技術的規模瓶頸.*** 地方層級貪腐橫流,民怨深積. 種種敗勢令改革派英名受損,保守派伺隙抬頭, 最後匯聚成1989年的政治危機,開放改革有如累丸.

際此危急存亡之秋,幸有鐵腕總理 朱鎔基力挽狂瀾, 1994年開啟了
〈翻天覆地的變革〉.
截然不同於首階段(1978-1993年), 次階段(1994-2008年)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體制改革, 洗髓換骨,把中國徹底改造成一個 「市場主義」(就算不叫作「資本主義」的話.) 的現代國家.

(甲)一如歷史,大凡改革, 最大的政治角力和暗湧來自官僚系統內部的集團性利益衝突. “擒賊先擒王”,朱總高明的策略是先(向地方政府)收財權,以強化中央庫房的實力. 為此,先行的是「財税改革」,其具體內容有三:
a劃一税率. 訂立單一税率的工業增值稅; 對服務業徵收營業税; 對奢侈品和有害公共健康的十一類商品加徵消費稅; 對所有國營和私營企業徵收劃一的企業所得稅(17% pa). 外資企業則享有稅務優惠(13%pa),其特權延續至2008年.
b廢除「財稅責任制」, 重構中央與省級政府的財政關係. (中央取得增值稅總額的75%, 這簡直是一場搶錢戰爭!)
c加強稅收管理和監督,防止地方偷漏稅基.
諸變法強幹弱枝,大大地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權,*** 為接踵而來,更重大的改革面向創造了工作條件.

(乙)牽連面最大和危機感最深的是「企業改革」. 前此,作為生產單元,中國企業清一色是「國有企業」, 所有生產規劃,產品分配,人員雇用,資本投資, 一概出自 “有形之手” . 企業改革,簡單地說,就是如何把 運營決策權從 “國企”轉到 “半國企(國家擁有,但專業管理.)” 和“民企(民有,民治.)” 手上, 使其作業得以反應市場訊息,而非規劃意志.
但是 “普天之下莫非國企;率土之濱莫非鐵飯碗.”, 實踐上只能把國企轉型, 將決策權交到專業管理層手上; 又或一刀切,索性把國企「私有化」, 即賣給管理層和員工.*** 這兩者都符合官僚系統的利益,因此在政治上反倒沒有遇上阻力,**** 也算是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了.

國企重組劇情如下:
a直接關閉 「非戰略部門」 的虧損企業.*** (註:「戰略部門」被界定為 涉及國家安全,自然資源,公共產品和服務, 擁有具大增長潛力的高科技部門.) 為此,每年關閉的國企數以千計!
b通過《公司法》和《勞動法》, 為企業私有,破產聲明,與及解雇員工等 管理決策建立法律基礎. 鐵飯碗被正式廢除,*** 法律規定雇員與雇主之間必須簽訂勞動合約.
c國家將小型國企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以優惠價格出售予員工和管理者,*** 此種私有化進程稱為「公司化」.
d對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中型企業也實行公司化,但做法不是私有化, 而是股權仍歸國有,但要獨立營運和自負盈虧.
C&d合稱「抓大放小」.

當其時全國國企員工總數多達112mil人,「下崗」成為了改革進程中至為凶險的社會議題.*** 在次階段改革期間,至少有 37mil人員下崗!連內部退休,2004年國企員工只剩下64.4mil.
贏得賭局需要技術和運氣, 政府的處理很全面,從下崗補償(ie港式表達 “肥鷄餐”.),到就業輔導和培訓等等,不一而足; 其中最實惠的招數是把 “福利住房”賤價出售予下崗員工. 最重要的仍是運氣, 期間經濟榮景,私人市場吸納了相當部分的勞動力.*** (倘使97亞洲金融風暴提早兩年降臨…..) 下崗危機總算有驚無險地渡過.

中國本來完全沒有資本市場(如股市); 民間外滙交易量甚小,一切管制; 銀行全部國有,欠缺商業運營概念, 基本上只是國家的會計系統.*** 即是之故,技術難度最高的是「金融改革」.
〈金融體制的創新〉
早在1979年「人民銀行」脫離財政部成為獨立機構. 同時,四家專業化銀行或由單一銀行剝離,或者完全新建, 用以資助相應的經濟部門.*** 「中國建設銀行CCB」專門針對製造業固定投資的融資; 「中國銀行BOC」被授權處理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相關交易; 「中國農業銀行」負責農村地區所有信貸業務; 「中國工商銀行ICBC」包攬了人民銀行的商業業務, 讓人行專注履行央行的職能.

但是他們並未獲得商業銀行的法律地位, 也沒有經驗和能力在競爭性環境下營運. 國企權力下放, 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控制, 銀行體系卻仍舊按照政策批出貸款,完全沒有風險管理的概念和制式,於是禍在眉睫.
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正式與所有部門性國有銀行脫鈎,成為名義上的中央銀行. 欠缺貨幣政策經驗的央行於此時犯下瀰天大錯, 無準則地批准銀行貸款以支應國企擴張的資金需求, 導致貨幣浮濫,通脹激烈,「三角債務」堆積如山.

(丙)金融體制變革根本上就是現代資本主義商業體制的重頭創建!
“射人先射馬” a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條例》, 授權央行實施 國務院制訂的宏觀經濟政策, 抑制地方政府濫批信貸.
b通過《銀行法》, 確定四大國有銀行的 商業銀行地位.
c政府成立了三間發展銀行, 承接以前由國有銀行提供的大型基建項目融資.

為了清理積壓債務, 1999年財政部
d發行2,700億元特殊債券, 並且鬆動銀根,令銀行得以購買該等債券以重組資本金. 央行同時將銀行的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由13%降至9%.
e投資400億元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對口吸納四大銀行的問題貸款.***( ie「華融」之於工商;「信達」對建行;「東方」對中銀;「長城」對農行.) 資產公司進一步發行債券(由非銀行金融機構購買),並從央行取得鉅額貸款, 最終清理了14,000億元不良貸款!
d&e等政策旨在強化整個銀行業的商業運作基礎.

f 2003年成立「中國銀監會」, 以法律授權迫使銀行 強化資產負債表,學習風險管理, 並切斷銀行與地方政府的私通.***
同年, g政府從外滙儲備調撥5,000億元作為資本投資成立控股公司「滙金」, 再從央行取得3,000億資金投資於(農行除外的)三大銀行. 次年,央行向該等銀行購買了7,800億不良貸款, 轉售予資產管理公司.
最棘手的當然就是農行, 不良貸款高達8,150億元. 2008年通過匯金從外滙儲備調撥1,300億元,央行給予1,500億免息貸款, 餘額由財政部批出低息貸款, 把壞賬悉數沖銷.***

千辛萬苦, 為的是h將四大銀行上市, 環球配售IPO集資額創出歷史紀錄.( 掌門咸信已將清末的屈辱賠款清雪有餘! ) 四行即時擠身全球十大銀行之列(資本總額計算).

《中國道路China’s Development:Capitalism and Empire》(2016) 白果 與 Michel Agliet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