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70630印度之洋

讀書札記170630
印度之洋
掌門執筆

《印度之洋India’s Ocean:The Story of India’s Bid for Regional Leadership.》(2014) David Brewater
作者是 澳洲印度研究院 特聘研究員, 國際上權威的 印度和印度洋問題專家.

一般稱做「印度洋India Ocean」的海域, 在印度被稱為
〈印度之洋India’s Ocean〉. 
印度人(尤其是海軍界)上承 莫卧兒王朝盛世,與 大英帝國無敵海權的遺緒和印象, 對“印度之洋” 懷有一種“大國抱負”. 的而且確,印度洋曾經是大英帝國的 “內湖”,當年皇家海軍之所以縱橫七海, 印度殖民地的資源供給(包括人力),和印度洋的特殊地理構造都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可惜大洋依舊,惟是今日印度海軍的實力嘛…..

印度洋特殊構造之處為何?未讀此書,只知馬六甲海峽是全球貿易的咽喉之地, 卻不知道在整塊洋面之上,人員和貨物進出其他海洋和登陸主要口岸之處, 都呈現出 “咽喉要道”的狹窄海域形勢.***** 進出南海的「馬六甲海峽」與 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亞丁灣的「曼德海峽」合稱印度洋 “三大咽喉要道”. 甚至更遠方的 非洲「莫桑比克海峽」和「好望角」,都是狹長或尖細的地帶. 所以,乍看不著邊際的印度洋,卻出乎意料地易於管控!

1707A_IndiasOcean

印度洋是全球遠程貿易的主場, 滙集四條主幹海道:a穿過 馬六甲海峽,分流南海和印尼澳紐; b穿過 霍爾木茲入波斯灣,登陸伊朗中東; c穿過 曼德入紅海,經蘇彝士運河入地中海; 及d繞 好望角到西非. 四者中以a和c更形重要.
場中貨物以戰略物資石油為最大宗,大約35%全球海運石油用油輪經霍峽輸出.*** 「中東石油」供應了印度石油總進口量的63%,中國的42%,日本的82%,和韓國的74%, 亞洲四大國經濟命脈盡繫此洋.

三大要道以馬六甲海峽居首, 約1/3的世界貿易總量,1/2的遠洋輪船使用量(按噸位航行浬數計算)經此地通行.*** 這個海峽極其狹長,長度550海浬,最窄處不足1海浬,易於封閉. 新架坡地當要衝, 「樟宜軍港」是美國第七艦隊(總部設於 珍珠港.)的後勤基地; 新架坡空軍與印度空軍向來 “情同手足”,一旦風雲突變…..

中國偏偏極其依賴這個海峽,除了原料和製品, 最要命的是82%進口石油取道這兒,包括 蘇丹,西非和印尼的供貨. 此峽如被封鎖,機器盡皆餓死!可以想見中國的
〈馬六甲困境〉.
以中國目前的「藍水海軍」力量固然過不了馬峽,但就算過得了又如何? 印度的 安達曼和 尼科巴群島是720公里長的島鏈, 南北走向穿越 安達曼海,臨近馬峽西端, 真可謂 “鐵鎖橫江”,中國海軍研究部稱其為「金屬鏈」. 此外還有美國第五艦隊坐鎮洋中. 印度洋乃是中國鞭長莫及的海域,全球戰略的軟肋!這就是施行「一帶一路」宏圖大計的困難所在.***
為了掙脫這侷限,中國研究了幾種解決方案, 包括a巴基斯坦–中亞管道; b緬甸–雲南管道;和 c泰國克拉地峽運河. 除了工程浩大,成本驚人,效益成疑之外, 政治困難度和安全脆弱性(油管極易受到軍事或恐怖主義攻擊.) 都顯示其難以實行.

既不可行便該變策. 相對「金屬鏈」的是 “想象中的”「珍珠鏈」:以巴基斯坦 瓜達爾港Gwadar Port (外號 “中國的珍珠港”. )為起端, 在印度洋上開發的一系列獨立港口 (印方則指稱其為潛在的海軍基地.), 環繞次大陸岬角,經 斯里蘭卡(漢班托塔Hambantota港),孟加拉(索纳迪亞Sonadia島)抵達 緬甸(實兑港Sittwe,與雲南省有石油管道相通.), 意在緩和中國運輸綫在大洋中散亂無憑的劣勢. ***
對於這甚囂塵上的「珍珠鏈戰略」,中方否認具有任何軍事意圖(瓜達爾港可能例外.); 印度鷹派則一口咬定其為「圍堵政策」, 中印雙方在印度洋上入典型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s」.***

中國在印度洋權勢角逐遊戲中,鑒於軍力不如美國,地利不及印度, 軍事上採取 “韜光養晦” 策略,極力避免任何潛在摩擦浮面; 但在經濟上卻高調鋪張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路大灑金錢….. 由此引進中國和印度在大洋上的
〈大博弈〉.
博弈先看注碼,置於桌上的是「硬實力(定義為軍事和經濟力量.)」.
印度自從1991年實行改革開放,經濟持續高速增長. 2015年GDP 2.1 trilUS$,增長7.3%(連續兩年超越中國.),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世界第三位;中國首位.) 但是印度仍很貧窮, 2011年人均GDP只有3,700US$(美國49,000;中國8,500.).

低人均GDP限制了提高稅收的能力,從而限制其投入軍事的資金.*** 儘管如此, 印度仍傾力擴軍,特別是投放型軍力, 軍費開支排名世界第八位. (次於沙地阿拉伯,高於德國.) 印度軍力龐大,陸軍兵員110萬人,世界第二; 空軍世界第四,擁有850架戰機; 海軍擁有全亞洲唯一現役航母 (1944年下水. ),據說核動力潛艇也有一手; 最利害的是擁有核武(但是導彈技術低劣,只可用來對付巴基斯坦,甚至射不到中國東部.). 以這般 “龐大” 的軍力嗁嚇四周弱鄰當然綽綽有餘!如要對付假想敵中國嘛….. (也是“綽綽多餘”, 實際上“狐假虎威” 才是上策.)

如何下注則要看地緣政治形勢, 作者指出印度次大陸由板塊漂移叠擠所造成, 北面 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千里,實際上是個大島. 印度則是島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自分立伊始,印度的世仇莫過於其“親兄弟” 巴基斯坦, 早期打過四次正式戰爭. (近年印度海軍拒絕加入 聯合國的反恐和反海盜特遣艦隊計劃,只因巴國海軍搶先加入了. 但巴國卻根本沒有藍水海軍. ) 「印巴衝突」是整個次大陸的外交框架.**** 冷戰中後期 巴國親中國,也親美國; 印度因而親蘇,其軍備全用蘇聯制式, 據說技術掌握頗為精到,足以自行研發,尤以戰機和潛艇為擅長.

中國有馬六甲困境;印度也有「霍爾木茲困境」!(瓜達爾港與霍峽近在咫尺, 如建為軍港,霍峽同樣易被封鎖.) “遠交近攻”,印度與六個海灣阿拉伯國家(沙地,科威特,巴林,阿聯酋,卡塔爾,阿曼)外貿和軍事上非常密切, 就算不計石油,貿易總額也超過對歐盟,東盟或美國. 印度另外有500萬人在該等國家當外勞,僑滙是主要的外滙來源,佔GPD 3%.

緬甸是印度與中國的緩衝國,依違於兩大國之間, 勉力保持獨立自主,然其立場一向親中. 與其他中南半島國家一樣,緬甸近年頗依賴中國的直接投資,中國的影響力也就日益強大.

印度與其他四周弱鄰 (孟加拉, 尼泊爾,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塞舌耳,毛里求斯等國, 其人均GDP大多比印度還要低.) 外交上維持一副 保護國和 半宗主國的嘴臉. (在某些國家甚至派駐「高級專員」, 延續大英帝國的遺風.) 中國當然不賣賬,近年大搞 “海上絲路”,沿路“挖牆腳,滲沙子” ,不一而足. 一眾弱鄰也就順水推舟,兼且左右逢源,兩邊索要價碼, 使印度不勝煩惱!

一句話畫龍點睛,解放軍某戰略家有言:「中國並不准備承認 印度洋是 “印度之洋”. 」*** 作者認為印度之所以非常不爽中國, 主因就是中國不把他看作(足夠大的) “大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