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711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

演說1711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

座中常客,忽爾化鶴,朝露黃花,不勝傷懷.

掌門此講,謹獻予故友 張校長.

 

《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Playing with Fire:The Looming War with China over Taiwan》(2017) John Copper

本書是專業,高水準的 國際關係學著作,論述自 李登輝就任總統以來,中美兩國有關台灣問題的外交折衝. 書名的中譯頗有嘩眾取寵的味道,按原書名直譯為《玩火》應更平實貼切.

 

1949年蔣介石率領龐大的政軍民集團東渡,形成台灣人口和社經結構的徹底重組.*** 台灣人民自此時起區分為三個階層:a「原住民」, 漢人未至之前,原初 高山,平埔之族群; b「本省人」, 荷鄭清日 以來,自中國,主要為福建,遷徙過來的人口,多操閩南語; c「外省人」, 隨蔣氏東渡而至.

 

在蔣氏父子威權統治時代,外省人近乎壟斷政經上層所有權力.*** 情況尤如 劉備入蜀一樣,《三國誌》稱之為 “後來居上”, 即遲來的人佔據社會上層位置.

時至今日,台灣原住民約佔人口2%; 本省人佔84%; 外省人佔14%. 經過六十餘年生活混同,在社會基層,本省外省之分漸趨淡泊; 但在上層,鴻溝仍較分明.

 

1988年蔣經國去逝後,台灣開啟漫長的本土化過程, 社會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權力關係板蕩,從議會院府衣冠殿堂,到民俗與教科書的符號修辭,莫不如是. 在這歷史轉折點上面,李登輝這位

〈隱忍的政客〉,

操作極其高明的手腕,只用了短短十餘年即動搖鬆脱了國民黨看似穩如磐石的百年大業.

 

李登輝本省出身,靠個人才幹深得 蔣經國(1978-88在位)器重, 晉身副總統高職,這在當時實屬異數. 在蔣氏病逝之前,李氏徹底表現出是個國民黨的忠貞黨徒, 完全沒法看出日後他的 “台獨主義” 比 民進黨更甚.***

李氏繼任總統,幾個月時間內即掌握了黨內最高權力, 1990年透過國民黨把持的「國民大會」間選,被賦予新總統任期. 這是他的真正崛起,個人志業的開端.

接著的出招緊湊有力, 91年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ie戒嚴法),正式結束内戰政治模式,**** 台灣社會生活擺脫四十年桎梏,迎來生機. 92年修憲,割除腐朽的國民大會,為全民直選鋪路.***

 

李登輝治期的最重大功業是成功啓動了一場 “寧靜革命”, 將台灣社會的上層建築逐漸本土化.*** 這場革命從國民黨內部發起,不知不覺間大部分黨員都是本省人. 從88年開始,黨主席和國家元首都由本省人擔任. 在政界,「民進黨」勃興,其黨綱明訂追求台灣獨立. 在社經學諸界別, “本省人”以人口多數淹沒 “外省人”, 使兩者的分際漸呈隱晦. 社會對立從本省外省的身份之分,轉移至台獨非台獨的政見之爭,**** 許多本省人並不贊同台獨,尤其與大陸有經貿瓜葛的人.

 

社會革命的引爆點是92年在李登輝指示下,官方出版「(1947年) 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 披露了巨額死難人數,估計為18,000至28,000人. 李氏代表 “中華民國政府”向受難者道歉, 敦促立法院通過法案賠償家屬,並樹立一座紀念碑. 此舉埋葬了蔣氏威權統治的形象和正當性, “民國” 威望,為之掃地.*** 到了97年, 228和平紀念日成為國定假日.

 

李登輝竭思窮慮,逐步構想和拋出「兩國論」, 台獨訴求成為兩岸關係的壓倒性矛盾,也成為美中關係的重大糾結,***** 迄今不得解決.

李氏在94年省長選戰中支持宋楚瑜(外省人,在大陸出生), 為了爭取本省人選票,拉近省籍距離, 創製和反覆使用「新台灣人」一詞, 將之定義為 “任何熱愛這塊土地的人”. 李氏在在強調台灣的民主成就,聲稱是 “中國民主的燈塔”.

在一次接受美國CNN訪問中,李氏正式提出 “中國境內存在著兩個政治實體”, 指出 卡特總統的「一中原則」經已過時, 表示台灣具有尋求聯合國席位的資格. 這是嚴格意義上的「兩國論」.*****

李氏又在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上發表文章,進一步指出a台灣已完成民主化,並產生有別於中國大陸的自我認同; b台灣輿論支持獨立; c兩岸重啟談判,前提必須是地位對等; d北京孤立台灣有損東亞和平穩定. 這四點切中美國人的「公民民族主義」情懷,極有說服力.

 

李氏的 美國牌” 在

〈康乃爾演說〉一役中達到最高潮.

1995年6月李登輝應其母校 康乃爾大學邀請,在校慶日回校演說. 此事引起外交上的軒然大波.

 

在紐約康乃爾大學校門,恭迎的人包括 校長,市長, 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Jesse Helms及一些參議員. 他們稱呼他為「總統」. Helms表達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你能正式訪問華盛頓.” 的意願.

李氏在母校一年一度的Olin Lecture主講, 面對四千聽眾大談 “愉快和感動的留學生活”, 然後重點指出 “台灣模仿和複製了「美國民主」”.*** 他在演說中從頭到尾使用「中華民國在台灣」一詞, 以示台灣是個長期擁有合法政府的主權國家.*** 這是李氏精心泡製的「兩國論」最重大,也是最成功的國際秀.

 

華盛頓當日沒有派代表到場,力求將事件淡化為 “民間往來”; 北京則嚴辭呵斥, 將事件定位為 “外交叛亂”. 美國政界,媒體和民眾對李氏此行充滿熱情和關注, 黑色車隊所到之處擾擾攘攘,有如國是訪問. 美國人看來非常受落,他明顯是這局棋的贏家.

 

江湖盛傳此行佈局幽微, 國民黨早前以4.5mil US$價錢與華盛頓公關公司Cassidy & Associates簽了一紙三年合約. 該公司是個頂尖的遊說團體, 在國會深植人脈,很多前自由派民主黨要角任職其中.*** 李氏委任它安排整個訪美行程,包括對國會採取緊迫盯人政策,以取得有利決議的支持. 該公司不辱使命,在千鈞一髮之際替他拿到入境簽證.

 

國務院曾經多次拒絕台北請求允許李登輝訪美, 發言人指出即使行程屬於私人性質,亦勢必 “嚴重衝擊” 美國的外交政策. 這樣做會面臨北京 “違反一中原則” “打開台美正式關係” 的指控. ***

國務卿 克里斯托福Warren Christopher一向厭惡台灣. 1978年任職 卡特總統副國務卿時,赴台 “解釋” 中美建交(ie美台斷交)事宜, 其座駕在台北街頭曾遭受民眾的鷄蛋襲擊. 國務院上下一心支持北京, 尤其是商務部,克林頓賦予該部會很大的政策發言權. 商務部反映企業界利益,認為中國是潛力無限的新興市場; 相對之下,台灣只是個貧瘠老舊的小市場.

 

非常有趣的是,國會似乎 “左右一心”支持台北. 國會向有親善台灣的傳統,當年卡特幾經辛苦,掙得與中國建交, 國會為了補償台灣和控制白宮,特地通過《對台灣關係法》, 承諾必要時提供保護.

1994年末民主黨在參眾兩院選舉中同步大敗,克林頓聲望一落千丈. 共和黨四十年來首次同時成為兩院多數黨,聲威大振, 強勢政客金里奇Newt Gingrich出任議長,馬上著手全面攻擊克林頓. 95年初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宣佈 西藏是個 “遭侵占的主權國家”, 並且“建議”白宮派遣使節前往西藏. (此舉純屬借故為難,明知沒有總統能夠這樣做.)

 

國務院堅決反對李氏訪美, 毫不掩飾其親中立場. 相對地,白宮雖然同樣不喜歡李氏來訪,卻試著扮演 “喜怒不形於色”, 靜觀其變,謀求平衡 外交政治與國內輿論 兩者間的張力.***

時日漸逼,國務院為示決斷,宣佈不會發給李登輝入境簽證. 國務卿知照北京,以平息其怒氣. (按道理,他的做法事先必曾取得總統首肯.)

此時輪到國會怒火中燒, 5月初眾議院以396 vs 0票通過批出簽證予李氏的決議; 一週後,參議院也以 91 vs 1票通過類似議案.*** 國會這是直打國務院的臉!更糟糕的是,民主黨議員竟然全體與共和黨聯成一氣, 克林頓感到有如末日!

 

雖然決議不是法案,不具法律約束力, 但國會暗示政府如不遵命,後繼行動陸續有來. 票剛投畢,重量級政客 維珍尼亞州長Charles Robb前赴白宮,勸說總統批准發給簽證. 克林頓乖乖投降,指令國務院照辦. 國務院無地自容,不知怎樣向中方解釋才好.

 

北京的怒氣排山倒海,一發不可收拾. 外交部以正式譴責揭開危機序幕, 外長 錢其琛召見美國駐華大使 芮效儉Stapleton Roy, 指出發簽證就是 “美國支持台灣當局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明證”.

接著,中國取消國防部長 遲浩田的訪美行程;取消五角大厦一位署長級官員的訪華行程; 取消一間美國企業正在商談中價值35mill 美元為南京機場提供設備的合約. 最後的殺手鐧,中國召回駐美大使,並延擱新任美國駐華大使 尚慕傑James Sasser的人事任命, 兩國竟未有互派大使數月之久,形同技術上斷交.***

 

中國也向台灣施壓,宣佈將不會重啟 海協會和海基會的會談. 兩會剛於93年在新架坡舉行正式會談,刻下正就兩岸交流展開技術協商. 海協會告知海基會,技術協商無限期延後. 北京歸咎李登輝 “破壞” 了兩岸和諧氛圍.

以上種種的嚴重性和爆炸力完全攀不上1995年7月中國在台灣東北方向,台日航道附近進行的飛彈試射. 作為軍事演習的一環,解放軍首次試射東風21型中程彈道飛彈. 這飛彈威力驚人….. 造成超過80億美元資金從台灣滙出.***

 

〈險詐的手段〉

96年李氏邀請學者,官員和反對黨領袖召開國家發展會議, 敲定裁撤憲政架構中的 “台灣省政府” (ie撤省). 撤省極具爭議性,可暗示或解釋為 “台灣已非中國的一部分”.*** 在撤省議程上,李氏與民進黨深相結納, 共同對付國民黨內的大陸派.

 

96年3月台灣首次舉行總統直選,四組人馬逐鹿, 代表國民黨的 李登輝配搭 連戰 以席捲橫掃姿勢勝出.*** 累計約一千萬選民參與投票,李連得票5.81mil張,支持率高達54%, 比次位 民進黨 彭明敏搭 謝長廷 高出足足兩倍.***

中國在95和96年選舉前夕兩次在台海試射飛彈, 原意在於彈壓李登輝早前泡製的「兩個中國論」,不料反而促成他獲取高得票. 許多民進黨人士贊許李氏抗拒中國的立場, 考慮到彭謝勝望無望,把票轉投李連以示支持. 而李氏則在此役中與某些民進黨人惺惺相惜,奠下日後傾向台獨的 “市場定位”.

 

2000年3月台灣舉行另一次總統選舉, 公然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候選人 陳水扁(配搭呂秀蓮) 勝出, 改朝換代,國民黨下台. 分析選情,陳水扁之勝選全托賴於國民黨內哄, 内中則處處暗藏著李登輝的險詐手段.

這次選舉投票率高達八成,比96年更為踴躍. 點票結果,民進黨 陳水扁得票5mil張,佔39.3%; 親民黨 宋楚瑜僅輸0.3m票, 佔36.8%; 國民黨 連戰得票少於3mil,佔23.1%, 民進黨險勝. 另外兩組候選人 李敖 與 許信良得票無足輕重.

民進黨的勝選得力於美式制度,若然是兩輪投票(如歐陸所為), 國民黨的票必然轉投給同黨出身的宋楚瑜,陳水扁斷無勝理.***

 

國民黨作為當朝黨,根基深厚,經驗人才財力均遠優於兩個對手, 如此得票率,絕對稱得上是恥辱性慘敗. 然而這一切是 “自作孽”, 錯非李登輝在黨内排擠宋楚瑜,敲定連戰出選, 導致宋氏破門出走,另立新黨, 則國民黨原是左券在握. 事後孔明,倘使 “連宋配”出戰,必當輕取陳呂.

連戰年紀較宋長,世族出身,歷任高職, 黨政資歷也比宋氏深,但領袖才能薄弱. 宋氏政績卓著,原是李登輝右臂,黨內外目為繼承人, 皆因撤省一事與李氏反目,遭其排擯. 李氏或者是嚴重誤判; 或者是不顧大局; 最險惡的,或是有心毀壞國民黨,以成就其 “台獨大業”…..

 

那怕是宋連分袂,選前宋楚瑜的民調仍力壓住陳水扁. 宋氏惜敗,敗在李登輝暗手操作,用心險惡的「興中案」.

投票前三個月,國民黨立法委員 楊吉雄指控宋楚瑜在擔任國民黨祕書長時用貪污得來的一億元新台幣,以兒子的名義購買 “中興票券公司” 的票券.*** 這指控極其嚴重,政府立即展開調查. 宋楚瑜辯稱該筆不明經費是代國民黨用作接濟 蔣經國遺族,自已未動分毫. 李登輝加捅一刀,親自出馬斥責宋一派胡言,說他是個小偷.

“興中醜聞” 一石二鳥之巧計, 既重創了宋楚瑜的名聲民望; 又暴露出國民黨聚斂鉅資,私相授受.*** 雖然宋氏最終無罪,但競選大業已為李氏毒計所徹底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