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71219歐盟大麻煩(一) 祕密外交

讀書札記171219
歐盟大麻煩(一) 祕密外交
掌門執筆

《歐盟大麻煩The Trouble with Europe》(2016, third edition) Roger Bootle
作者是英國一流經濟學家,Wolfson Economics Prize得主,該獎被目為歐陸的諾獎. 作者菲薄歐元,主張脫歐.***

「歐元Euro」的誕生並非由於經貿所急需,而是出於
〈祕密外交〉.
1998年柏林圍牆倒塌,兩年後蘇聯解體, 德國人熱切追求東西統一. 此時的西德主權尚未完整,兩德合併必須得到四大強權的首肯. 美國的 列根表態支持; 英國的 戴卓爾夫人堅決反對; 俄羅斯的 戈爾巴喬夫唯西方馬首是瞻. 於是,法國人舉足輕重…..

法國人的私心有如英國人,忌憚德國人強大,再次稱霸歐陸. 請看法國作家F. Mauriac的佻皮話: “我非常喜歡德國,更喜歡有兩個德國. ” 當時的法國總統 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殊為務實, 他贊同統一,條件是德國人必須付出代價.*** 德國要將 “德國馬克”併入一個新的全歐貨幣,名叫「Euro」. 在這過程中,執歐陸經濟牛耳的 “德國中央銀行”會被實質上(雖然並非名義上)廢除,代之以法德聯合主導的 “歐洲央行”.

江湖盛傳,為了促成統一,當時的德國總理 科爾Helmut Kohl祕密走訪密特朗,雙方密談….. 之後,產生了兩項 “完全獨立”的協議:法國表態支持德國統一; 德國答允加入歐元機制.*** 沒有任何官方言論和文件顯示該兩項協議存在著任何政治關連, 然而 “檯底交易”已是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然而早前「歐洲聯盟Europe Union, EU」的誕生卻毫不黑箱, 而是透過西歐多個國家一步一腳印,艱苦卓絕的外交作業所達致.
〈EU超簡史〉
一般認為1951年 法,德,意,荷,比,盧六國聯合簽署「巴黎條約」,催生的「歐洲煤鋼同盟」是歐盟的最前身. 然而那只不過是條多邊貿易協議,談不上實質意義的國際整合.
英國慮及以「大英國協」為框架的環球貿易, 且本身不乏煤鐵,故而拒絕加盟. 原初有意加入的 波羅的海諸國(瑞典,丹麥,挪威) 則因與英國貿易密切,只得放棄.

1957年同樣六國聯署「羅馬條約」,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EEC」(ie共同市場). 那是一個全面的關税同盟,既統一了對外關稅,又規定了內部貨物和資本自由流通, 超出了多邊協議,而是切切實實的跨國整合.*** EEC全方位整合了加盟國的生產和經濟, 理論上各國資源會依據「相對優勢理論」得到最佳配置,達致最大產出.
阻隔圍外則喪失市場准入, 幾番權衡,英國終於1973年經全民公投同意加盟,丹麥和愛爾蘭亦於同年加入. 81年希臘; 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 95年奧地利,芬蘭和瑞典, 最後共有15個西歐會員國.*** 挪威入盟為公投所否決; 瑞士招牌中立國,無意埋堆.

1993年憑藉「馬斯垂克條約」誕生(嚴格來說只是改名)的「歐洲聯盟」, 才正式是個「超國家組織」,擁有對下綫國的司法管轄權,****甚至有了國旗和國歌. 🙂 EU進一步規定了人員的自由流通,意指人民有權移民到任何盟國定居和就業, 享有就地國人民相同的社會保障和福利(但是沒有政治權利.),不准歧視.***** 此事態影響極其深遠,皆因人類本質上是社會動物,而非經濟動物, 經濟面有利的做作, 在社會面存在無窮後患.

2004年是EU所有擴張中最大的一波, “歐盟東擴” 加入了八個前蘇聯集團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與及 馬爾他,塞浦路斯共10國. 07年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13年克羅地亞, 迄今EU共28會員國.***

〈Euro的誕生〉
馬斯垂克條約也擘劃出統一貨幣Euro的路綫圖, 有意埋班的EU國家必須逐一從頭申請加入「歐元區」(德法也莫能例外.), 需要符合某些判準(例如政府赤字不能超出GDP的3%,希臘後來被揭發造假賬.). 入圍國先用數年時間統一央行制度和銀行業會計准則; 再在外滙公開市場限縮國幣對德國馬克的滙率波動, 由上下限15%逐步收斂至1%.***** 最後,1999年1月1日, 一夜之間11國貨幣盡皆換為Euro. 在操作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盡兌成德國馬克.
稍後另外7個國家也達標加進,2005年立陶宛入圍, 迄今共有19個成員國使用Euro, 9國(英國,瑞典,丹麥,波蘭,捷克,匈牙利,克羅地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置身事外.

如此說來,Euro即是德國馬克, 只不過那一夜,德國央行喪失了貨幣話事權.*** 數十位德國經濟學家事前聯名致函總理申明反對, 其思慮甚為深遠(所憂禍端日後一一浮現.), 可惜不為政治家所採信.
在當年應否統一貨幣的大辯論中,「德國學派」認為EU各國之間政治整合,要達成共識過程艱難,極費時日, 應該耐心等候共識成熟,然後單一貨幣才能成為系統結構的基石,發揮作用.***
「法國學派」則認為, 正因為政治共識成熟艱難費時,甚至無從達致, 所以最好先從技術性貨幣聯盟入手,倒逼政治達成共識.**** 該派也同意單一貨幣可能導致危機, 但困難並非不可解救,而危機處理反過來會促成政治整合.
事後孔明,德國學派切中要點,今日的歐元危機並沒生催生政治共識,而是擴大了裂痕.

〈何妨成與敗〉
EU不單是個「自由貿易區」,而是個「關稅聯盟」. ***
對內它是個自由貿易區,廢除了所有關稅和貿易關卡,統一了貨物標準和標籤, 商業成本也因為金融業統合而有所降低,歐元區更節省了貨幣兌換成本.*** 凡此種種,俱令圍内貿易量大增,經濟榮景.

更重要的是跨國資本流動暢通無阻, 共用貨幣和經濟榮景使市場產生錯覺,或者至少是喪失戒心, 誤以為「歐洲央行」必不容許 歐元國家「主權違約」(ie國庫劵拒絕清償.). (實情反而是 “馬約” 某條款訂明歐洲央行不得擔保成員國債務.) 富裕的 “北方國家(德,荷,比,盧和芬蘭)” 資本於是不停流向原本高息的窮國.***

資本源源挹注導致貧窮的“南方國家(葡,意,愛,希,西PIIGS歐豬五國)” 投資活躍,就業充份, GDP持續大幅增長. 這是歐洲最晚近的“黃金歲月”.
國庫券息率大幅降低,使得南方各國政府大舉借貸, 以擴張福利,討好選民. GDP連年增長推高政府的舉債上限, 導致各國債台高築,有累丸之危.*** 過多的游資則令致資產價格泡沫化,尤其以西班牙的房地產最為瘋狂.
凡此種種, “遲早要還”, 事後得知,清償期限是2011年,通知書名為「歐債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