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901B歐盟大麻煩

演說1901B歐盟大麻煩
講者:掌門

《歐盟大麻煩The Trouble with Europe》(2016, third edition) Roger Bootle
作者是英國一流經濟學家,Wolfson Economics Prize得主,該獎被目為歐陸的諾獎. 作者菲薄歐元,主張脫歐.***

「歐元Euro」的誕生並非由於經貿所急需,而是出於
〈祕密外交〉.
1998年柏林圍牆倒塌,兩年後蘇聯解體, 德國人熱切追求東西統一. 此時的西德主權尚未完整,兩德合併必須得到四大強權的首肯. 美國的 列根表態支持; 英國的 戴卓爾夫人堅決反對; 俄羅斯的 戈爾巴喬夫唯西方馬首是瞻. 於是,法國人舉足輕重…..

法國人的私心有如英國人,忌憚德國人強大,再次稱霸歐陸. 請看法國作家F. Mauriac的佻皮話: “我非常喜歡德國,更喜歡有兩個德國. ” 當時的法國總統 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殊為務實, 他贊同統一,條件是德國人必須付出代價.*** 德國要將 “德國馬克”併入一個新的全歐貨幣,名叫「Euro」. 在這過程中,執歐陸經濟牛耳的 “德國中央銀行”會被實質上(雖然並非名義上)廢除,代之以法德聯合主導的 “歐洲央行”.

江湖盛傳,為了促成統一,當時的德國總理 科爾Helmut Kohl祕密走訪密特朗,雙方密談….. 之後,產生了兩項 “完全獨立”的協議:法國表態支持德國統一; 德國答允加入歐元機制.*** 沒有任何官方言論和文件顯示該兩項協議存在著任何政治關連.

反之,「歐洲聯盟Europe Union, EU」的誕生卻毫不黑箱, 而是透過西歐多個國家艱苦卓絕的外交作業所達致.
〈EU超簡史〉
一般認為1951年 法,德,意,荷,比,盧六國聯合簽署「巴黎條約」,催生的「歐洲煤鋼同盟」是歐盟的前身. 然而那只不過是條多邊貿易協議,談不上實質意義的國際整合.
英國慮及以「大英國協」為框架的環球貿易, 且本身不乏煤鐵,故而拒絕加盟. 原初有意加入的 波羅的海諸國(瑞典,丹麥,挪威) 則因與英國貿易密切,只得放棄.

1957年同樣六國聯署「羅馬條約」,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EEC」(ie共同市場). 那是一個全面的關税同盟,既統一了對外關稅,又規定了內部貨物和資本自由流通, 超出了多邊協議,而是切切實實的跨國整合.*** EEC全方位整合了加盟國的生產和經濟.
阻隔圍外則喪失市場准入, 幾番權衡,英國終於1973年經全民公投同意加盟,丹麥和愛爾蘭亦於同年加入. 81年希臘; 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 95年奧地利,芬蘭和瑞典, 最後共有15個西歐會員國.*** 挪威入盟為公投所否決; 瑞士招牌中立國,無意埋堆.

1993年憑藉「馬斯垂克條約」誕生的「歐洲聯盟EU」, 才正式是個「超國家組織」,擁有對下綫國的司法管轄權,****甚至有國旗和國歌. EU進一步規定了人員的自由流通,意指人民有權移民到任何盟國定居和就業, 享有就地國人民相同的社會保障和福利.(但沒有政治權利.)*****

2004年是EU所有擴張中最大的一波, “歐盟東擴” 加入了八個前蘇聯集團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與及 馬爾他,塞浦路斯共10國. 07年羅馬尼亞和 保加利亞; 13年克羅地亞, 迄今EU共28會員國.***

〈Euro的誕生〉
馬斯垂克條約也擘劃出統一貨幣Euro的路綫圖, 有意埋班的EU國家必須逐一從頭申請加入「歐元區」(德法也莫能例外.), 需要符合某些判準(例如政府赤字不能超出GDP的3%,希臘後來被揭發造假.). 入圍國先用數年時間統一央行制度和銀行業會計准則; 再在外滙公開市場限縮國幣對德國馬克的滙率波動, 由上下限15%逐步收斂至1%.***** 最後,1999年1月1日, 一夜之間11國貨幣盡皆換為Euro. 在操作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盡兌成德國馬克.
稍後另外7個國家也達標加進,2005年立陶宛入圍, 迄今共有19個成員國使用Euro, 9國(英國,瑞典,丹麥,波蘭,捷克,匈牙利,克羅地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置身事外.

如此說來,Euro即是德國馬克, 只不過那一夜,德國央行喪失了貨幣話事權.*** 數十位德國經濟學家事前聯名致函總理申明反對, 其思慮甚為深遠,可惜不被採信.
在當年應否統一貨幣的大辯論中,「德國學派」認為EU各國之間政治整合,要達成共識過程艱難,極費時日, 應該耐心等候共識成熟,然後單一貨幣才能成為系統結構的基石,發揮作用.***
「法國學派」則認為, 正因為政治共識成熟艱難費時,甚至無從達致, 所以最好先從技術性貨幣聯盟入手,倒逼政治達成共識.**** 該派也同意單一貨幣可能導致危機, 但困難並非不可解救,而危機處理反過來會促成政治整合.
事後孔明,德國學派切中要點,今日的歐元危機不單只沒生催生政治共識, 反而擴大了裂痕.***

〈何妨成與敗〉
EU對內是個自由貿易區,廢除了所有關稅和貿易關卡,統一了貨物標準和標籤, 商業成本也因為金融業統合而有所降低,歐元區更節省了貨幣兌換成本.*** 凡此種種,俱令圍内貿易量大增,經濟榮景.

更重要的是跨國資本流動暢通無阻, 共用貨幣和經濟榮景使市場產生錯覺,或者至少是喪失戒心, 誤以為「歐洲央行」必不容許 歐元國家「主權違約」(ie國庫劵拒絕清償.).**** (實情反而是 “馬約” 某條款訂明歐央行不得擔保成員國債務.)
於是富裕 “北方國家(德,荷,比,盧和芬蘭)” 的資本不停流向原本高息(反映其經濟實力薄弱)貧窮的“南方國家”. 在這過程中,兩地利率差收縮,在世界低息的大背境下, 南國利率更是大幅下調. 這是南方榮景的基調,靠的不是自身的經濟實力, 而是 “北方富親戚” 的 “慷慨借貸”.

國庫券息率大幅降低,使得南方各國政府大舉借貸, 以擴張福利,討好選民. GDP連年增長推高政府的舉債上限, 導致各國債台高築,有累丸之危.*** 過多的游資則令致資產價格泡沫化,尤其以西班牙的房地產最為瘋狂. 由1999年歐元正式啓動至危機爆發前夕的十年是南國的 “流金歲月”, 經濟榮景,GDP和人均收入持續增長,就業充份; 同期北國經濟卻表現呆滯,乏善足陳.

2011年爆發的「歐債危機」是南北集團國經濟的分水嶺,兩邊呈現鮮明的 “搖搖板效應”. 南國泡沫爆破,游資避險,迅速撤回北國. 南國貨幣遭到洗倉抛售; 經濟也立時陷入蕭條,失業率飊升. (青年失業率更達到前所未見的50%驚人水平.) 新危機瞬間深化了尚未擺脱 “08金融風暴”打擊的銀行業的運營困境,利率上升,融資困難, 最弱勢的希臘更被逼到「主權債務違約(ie到期國庫券沒法清償.) 」懸崖邊沿.*** 反之,資金回流導致北國利率下降,投資環境寬裕,經濟向好. 反差強烈,南人為之怨聲大作.

但北人也不好過,南債的體量出乎全世界意料, EU和歐央行害怕歐洲陸沉,宣告將不惜代價,避免會員國債務違約. 具體做法是合組「三巨頭」籌集鉅資,借予南國還債和應付資金外逃導致的金融業壓力.*** 北國深恐南國主權違約會令到本國銀行連鎖倒閉,只得加入美稱為「紓困計劃」的救亡行動.

債權人當然地開出嚴苛的 “紓困條件”, 最大限度保障債務回收, 施壓債務國政府實行「撙節政策」, 以降低財政赤字. 具體做法從兩個途逕入手:減少公共開支,主要得削減社會福利; 與及增加稅收,尤其是營業稅.****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如塞浦路斯, 甚至發明了「存款稅」, 即對大額存款按比例突擊沒收, 被謔稱為 “剃頭”.)
撙節政策根本難以收效,徒招天怒人怨. 削減公共開支縛束了政府施行財務政策,有違凱恩斯理論, 加深了經濟蕭條,直接引致超高失業率.*** 加稅壓抑投資和消費,到頭來因加得減. 民生則遭到高稅率,高失業和低福利三重打擊….. 而示威遊行.

若在 “古時”,應已發生 “南北戰爭”. 
〈南北互恨〉
2013年歐元危機水深火熱之際,法國 “國際策略研究院” 主席Francois Heisbourg教授出版著作《歐洲夢的末日》, 沉痛地說道: “夢想為夢魘鋪路. 歐盟正為歐元所害苦, 而目前拯救歐元所作出之種種努力,必將進一步危害歐盟本身.”

「貨幣必須為政治服務,而不是顛倒過來.」 當初EU採信「法國學派」意見,欲以貨幣倒逼政治,最終闖下大禍. 2011年爆發「歐債危機」, 歐洲央行,IMF和北歐富國集團(合稱「三巨頭」) 拆借數以萬億計Euro, 以濟南歐危難諸國燃眉之急.
此舉仿如 “飲酖”, 確實暫時 “止渴”, 但借貸兩方卻為了債務條件爭議不休, 最終反目成仇,其中以德國和希臘攻訐最甚.

現今的歐元區分裂為 債權國(北方集團) 和 債務國(南方集團)兩極. 北國以德國為核心,合荷蘭和芬蘭為三強; 南國總括為 “GIPSIC”(希,愛,葡,西,意,塞共六弱), 以希臘最 “無可救藥”.*** 南北集團互相憎恨,皆因南國欠下北國鉅額債務,無力償還. 希臘人均欠外債1萬Euro,看來永世還不清. 北三強國民則人均借了6千元給 “窮親戚”, 因而滿腔怨懟.

從北方集團的觀點看來, 南國政府不負責任的經濟政策,國民不知節制的消費行為,金融業界的貪婪無恥….. 而我方卻循規蹈矩,信任有加,如此等同被騙; 東窗事發,為了顧存大局,還要泥足更…..欠債還錢,是為天理,賴債還要抗議,實在離譜…..
但在南方集團看來,Euro是北國金融業者設計出來害我們的制度工具, 北方熱錢得以無攔阻進入南方….. 而我方民風純樸,不加提防,如此等同被騙; 東窗事發,立即飽食遠颺,我們還要泥足更….. 嚴苛的 “紓困計劃”用心險惡,我方淪為經濟附庸,永世不得翻身…..
這場由雙方經濟學家以專業語言進行的駡戰大意如上, 有趣之處是雙方對事情過程(ie歸屬編年史)和運作機制(經濟學)認識一致, 異議的是人類行為背後的動機(歷史學)及其道德批判(政治倫理學).*** 很大的可能性是…..雙方都是對的. 

追究歐元之敗因,可從99年諾獎得主 蒙代爾Robert Mundell (歐元之父, Mundell-Fleming Model即「不可能三角定理」提出者.) 的
〈最適貨幣區理論〉見其端倪.
該理論認為一個共用貨幣區的最佳範圍是:區域內資本和人員無阻隔自由流通.***** 因為只有在這項條件之下,資源配置才能夠達致最適狀態,並達成最大產出.
否則該區域就會因為資源難以調動(最抗距流動的當然就是 “人”.), 而分裂成生產力存在落差,與及發達程度參差的不同區塊. 由於共用貨幣,區塊之間不能透過滙率調整平衡產業結構*****(ie弱勢區不能透過貨幣貶值,爭回 “相對優勢產業” 的出口強勢. 如希臘的旅遊業.) 如此,隨著時間延伸,區塊與區塊之間的經濟和金融互動將加大地區差異, 最終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這就是現時EU的狀況.)

“資本” 本質上逐利,只要解除政治阻力,劃一金融準則,非常容易流動. “人力” 則不然,人需要生活在 “文化社區”, 族群融合非常困難,跨區流動相當痛苦. 大規模轉移既困難,又會造成難解的社會糾結,*** 如族裔和宗教碰撞.
舉例:美國(中國亦然) 文化,語言和宗教高度統一,人員高度流通, 荒涼的德州只要發現石油,休斯頓可以成為第四大城. 反之,甚少西歐人夠膽移民芬蘭,皆因芬蘭語不屬印歐語系.

根據上述理論與及事後孔明之見解, 南北歐生產力懸殊,文化不一致,顯然並非一個 “最適貨幣區”. 如此, Euro應該解散或重組,成為一或兩個“較適貨幣區”. 專家提出可考慮的方案,戲稱為
〈離婚議案〉共有四個:
a徹底散伙,各國盡復舊幣.
“事如春夢了無痕” 又怎有可能? 此舉除了會令到天下大亂,極度適應不良,已取得的成就盡棄…..等等之外, 最令人難過的是失去“歐洲夢”,有違初衷,愧對前賢. 幾乎沒有頭臉人物敢提出此案, 議論紛紛,盡繞如何保存歐元.

b弱國退出歐元區.
好處是 “復國幣” 可以大幅貶值,從而提升出口競爭力,促進投資和就業, 恢復該國及全歐經濟平衡.*** 這方案的技術門檻最低,震蕩最小,因而最為可行. 強國主張此說,但弱國則大力反對. 理由是弱國欠的債是Euro,而脫鈎後國幣定必大幅貶值, 那麽原先要還十世的債,豈不是要還百世? 除非….. 先行一筆鈎銷舊債. (強國…..) 另有難處,EU是禮義之邦,並無踢人出局的民主機制.***

c強國退出歐元區. 首先指的當然是德國. 德國是「出口導向型」國家,如果恢復馬克,則馬克對Euro定必狂升,如此將有損其出口; 還要算及外債稀釋的失利. 德國自然反對此議,而德國是EU中話事權最大的國家(也是輸送利益予EU最多的國家.), 此案等同 “貓頸掛鈴”, 根本無從提出.
再者,不含馬克的Euro嘛….. 連自己也失去信心.*** 法國亦自量遠未有國力肩擔支撐Euro的重任. 結論,此案可行性甚低.

d將歐元剖分為兩個貨幣圈,ie北元和南元.
基於上述三個提案的可行性不足,此案似乎是唯一的應對方案, 一方面盡最大能力保存EU已得的制度成就; 另一方面以 “連環船” 盡量吸收解體帶來的震盪力.*** 此案卻有一個奇怪的弱點,就是 “歸邊問題”,*** 舉例, (歷史上)意大利人一定不肯自居弱國,但他….. 事實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