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80212季風的故事

說史180212
季風的故事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47

〈季風monsoon〉
指季節性轉換吹向的風, 詞源出自阿拉伯語mawsim,有 “季節” 之意.
印度洋浩瀚無邊際,而赤道橫貫, 終年炎熱,温差極窄,是個碩大無匹的熱量儲存庫. 反之,北面的歐亞大陸冬冷夏熱,温差極闊. 季風是海洋與大陸的空氣比熱差和氣壓差所造成.***
印度洋上的信風分成兩季:「西南季風, 夏風」在四月至九月時間, 從海洋深處吹向東北,直入大陸. 「東北季風, 冬風」則在十一月至三月時間, 從相反方向吹進大洋.

對於“活在風中”的人類和作物來說,夏風更形關切. “熱風吹雨灑江天”, 這雨水,也就是「季候雨」, 自古便是印度,東南亞與及華南各地稻農的命脈.***
夏風也在印度洋和南海造成低氣壓和「氣旋cyclone」風暴; 另外,飽含雨水的氣流如在登陸時受阻, 會在季風帶北緣回轉,造成強烈逆流.*** 這兩種狀況每每掀起倒海怒濤,草菅人命. 故此,仲夏月份是航海高危期.

「cyclone」源自希臘文kukloma,意為 “盤旋的蛇”. (相當於中文 “龍捲風” 的意思.) 此詞1840年代在英治印度開始使用,航海家Henry Piddington在「加爾各答亞洲協會」發表論文, 對蹂躪海岸的猛烈風暴作出詳盡研究,敲訂了cyclone的專業用法.
1970年吹襲東巴基斯坦的「波拉氣旋Cyclone Bhola」可能是 “歷史上”威力最強大的風暴. 除了奪走五十萬條人命之外, 因政府救濟不力,拉抬了「孟加拉人民聯盟」的聲勢,讓該黨贏得西巴基坦的選舉. 事件引爆激烈的政治衝突,導致翌年「孟加拉」獨立建國, 並將印度捲入,開打了「第三次印巴戰爭」.

〈孟加拉灣Bay of Bengal與 阿拉伯海Arabian Sea〉
季風控制著古代亞洲三塊遠程貿易必須穿越的洋面:南中國海,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 「孟加拉灣」是印度東北岸和中南半島之間,世上最龎大的海灣; 而「阿拉伯海」則是印度西岸和東非之間的廣大海域,包涵了北端的波斯灣. 兩者都是大印度洋的屬海,人們很早就能夠穿越孟加拉灣; 但只敢沿著阿拉伯海的海岸綫移動, 沒敢橫越它.***

古羅馬–漢朝之世,人類首次開啟了持續性遠程貿易. 絲綢貿易路綫分為陸海兩條:橫貫中亞大草原的「絲綢之路」; 與及穿過南海和印度洋的「海上絲路」. 海路繞過印度南端岬角,北上經 霍爾木兹海峽,進波斯灣登陸; 或者再西行經 曼德海峽入紅海到埃及.
比較兩條路綫,陸路成本約為海路的十倍.*** 因此經海路運輸的貨物估計遠多於陸路, 這點可從印度考古所發現的羅馬錢幣遠多於中國而獲得間接佐證.*** 在那時代,絲綢在廣州下船, 到達意大利西岸港口,費時約十八個月.

回到現代,海運仍較鐵路平宜得多(約為四份之一), 大部分國際貿易都經海路運輸. 全球洋面連通,按照地形衝要和人類活動的頻繁程度, 有所謂七大「咽喉要道」:馬六甲海峽,霍爾木兹海峽,曼德海峽, 達達尼爾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兩者也合稱 “土耳其海峽”.), 加上兩條人造要道 蘇彝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 這六七條要道當中,三條位於印度洋; 另外蘇彝士運河只不過是溝通印度洋和地中海的人工走道.*** 由此可知,印度洋古今俱為國際貿易的專擅場所.
隨著今時今日亞洲經濟大復興,一般展望, 不出十餘年,東亞諸大國的GDP加總將輕易超前西方先進國集團. 可想而知,印度洋的 “江湖地位” 必然日益提升.

〈歷史1:“發現” 季風〉
在西方傳統歷史語境中,是希臘水手於元前110年左右“發現”印度洋季風. 時值羅馬盛世之始, 羅馬人不擅航行,海運事業全靠傳承深遠的希臘人. 相傳一位名叫Hippalus的希臘領航員率先從紅海出口「曼德海峽Mandab Strait」(阿拉伯語 “淚之門”) ,穿越「阿拉伯海」外海, 西南斜行直抵印度西緣「馬拉巴爾海岸Malabar Coast」,花時不到六星期.****

在此之前,往印度要沿著波斯灣海岸緩慢西行, 既要耗時兩三個月,兼且波斯海盜極其猖獗. 如無信風,則穿越藍海必須具備羅盤, 但此物要一千年後才從中國引進. 所以 “發現季風” 在西方貿易史上是里程碑事件. 但這番 “發現” 比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更加荒謬, 因為同一時間,阿拉伯和印度水手對季風早已知之甚詳.*** (南海的中國水手亦然.)

那時代的希臘人在阿拉伯海依季風航行,有一點很有趣, 就是去程危險,回程安全.*** 原因是帆船不能逆風,航向印度如過了頭, 就會蹈身茫茫大海,沒法 “回頭是岸”. 反之,回航就算偏離了航道, 無論落在東北非,或落在阿拉伯半島, 都有停泊地和補給處,安全得多.

〈歷史2:珍珠鏈風雲〉
「珍珠鏈string of pearls」之名首見於2004年美國某國防承包商提出關於 “亞洲能源前景” 的報告書, 用來描述中國在印度洋面的策略佈局.*** 美國和印度評論家立即熱絡地襲用該語詞,並賦染軍事色彩. “何必珍珠慰寂寥”, 此詞現已成為國際關係學的標準用語.

長長珠串,中有兩顆最為光彩奪目:
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Hambantota港」名稱來自「舢舨sampan」一詞, 指的是印尼水域常見的中式平底小船. 漢港是十五世紀早期,鄭和下西洋遠探東非海岸的前進基地, 仍保存當年所立,上刻中國,泰米爾和波斯三種文字的祁福碑.

1990年代晚期,漢港成立了世上最大型港口興建專案, 觀察家形容它是 “超大型疏濬計劃,簡直要建造一條新的海岸綫.” 投資者當然就是新近崛起,有財有勢有技術,而又 “熱心區域公益” 的中國人.
不理解/過度理解 中國人苦心的國際人士,尤其是印度人, 把這港口說成是(大英帝國事業格式的) “石油時代的加煤站”, 中國勢力在東印度洋心臟地帶的樁頭柱.*** 中國則解釋此舉在於緩和運輸綫在大洋中散亂無憑的劣勢,並無他意; 又刻意宣揚鄭和 “本質上是位和平大使”…..

巴基斯坦的「瓜達爾Gwadar港」扼守霍爾木兹海峽,是中東石油南下印度洋的咽喉要道. “碰巧” 印度極之依賴中東石油,而印巴又係世仇. 所以巴國宣佈港口重建之時,印度甚為緊張, 恐怕入「霍爾木兹困境」.
“幸而”該港的四十年租賃權為「新架坡國際港務集團」投得,事態稍為緩和. 但不旋踵,2013年新架坡公司放棄合約, 最終又是…..中國人捱義氣接下 “爛攤子”.

以瓜達爾港為起端,開發出一系列獨立港口 , 環繞次大陸岬角,經 漢班托塔港, 孟加拉的「吉大港Chittagong」,抵達 緬甸「實兑Sittwe港」, 如此可以上接雲南的石油管道, 有助舒緩中國人的「馬六甲困境」.
印度強力指稱「珍珠鏈」是一系列潛在的中國海軍基地,但又提不出甚麽確實証據.*** 正是 “中國掌上一串珠,印度情人眼中刺.”

《橫渡孟加拉灣Crossing the Bay of Bengal》(2013) Sunil Amrith
《貿易大歷史A Splendid Exchange》(2008) William Ber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