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803火藥時代

演說1803火藥時代
講者:掌門

《火藥時代The Gunpowder Age》(2015) 歐陽泰Tonio Andrade

〈火藥的發明和軍事應用〉
Def.「火藥」是硝石,硫磺和木炭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物, 其性急燃,具爆炸力.***
製作火藥的難處在於如何捉摸正確的混合比例, 把混成物磨成粗細和濕度適中的顆粒,以達到急燃勁爆的效果.

專家認為火藥的研發過程極其漫長, 首批有效配方很可能在九世紀(ie晚唐) 才面世. 現存最早的軍用配方記載於1044年北宋仁宗年間 出版的《武經總要》, 處方有多條,但都比例不調,飽含雜質. 現代中國學者依法泡製,實驗品具爆作力, 但不能用火點燃,要用燒紅的鐵錐來引爆. 另外,這些 “原初版火藥”的 硝石(ie硝酸鹽,作用是提供氧.)含量偏低,只能在開放空間中使用. 如果擺進封閉的容器或管子,就會燃燒不完全,沒有爆炸效果, 因此無法用來製作 炸彈或槍炮.*** 經過一百年實驗改良,南宋初年,技師提高了硝酸鹽濃度,減除了雜質, 才製作出適合炸彈和槍炮使用的藥料.***

從現代角度思考早期製作,稱得上嚴格意義 「火藥武器」的應是a大炮:以火藥造成 “氣爆”,抛出石彈; b火槍:長筒形火藥動力器具,彈射硬物; c炸彈或燃燒彈:手擲或以投石機拋出的罐裝火藥 爆炸或燃燒裝置.***
這有別於宋代文獻,「火器」一詞概括所有以火藥作物料的武器, 如 “火箭”:綁著火藥的箭; “火槍”:尖端繫上火藥噴筒的長槍.

北宋火箭.jpg
(北宋火箭)

火藥的軍事應用遵循兩條不同的發展路徑:a燃燒和爆炸; 與b彈射. 後者比前者的技術門檻更高,殺傷力更大,作戰效率更高.*** 火藥動力彈射武器又稱「管形武器」,即是槍炮,迄今仍是人類使用的主流兵器.
管形武器的威力,直接取決於有多少由火藥引燃而噴發的氣體,從 子彈/炮彈 與槍炮管壁的間隙洩漏掉. 這「遊隙值windage」與彈射力度成反比例,正是槍炮工藝的精髓所在.***** 所有早期技術進步都可以看作是降低遊隙值的成功嘗試, 包括改變槍炮管的質料.

〈火藥武器的誕生〉
槍枝是從噴火筒演化出來的, 起初裝填陶鐵雜物,只是為了增加敵人的痛苦度. 後來察覺裝填物愈多,彈射力度愈強 (變相來說,就是 “發現了遊隙值”.),於是就有了「真.火槍」.***
再來是改換填充物質材,由起初 “找到甚麼放甚麼”的廢物利用模式, 進展至使用金屬彈丸; 管身材質也由竹筒紙筒,發展成金屬鑄管. 最後是加長管道以提升射程和準確度,臻至現代意義的槍枝. 大炮則可看成是巨觀的火槍,其發明較遲.***

火藥用途軍事化始於北宋(960-1127年), 但真正稱得上現代意義的火藥武器則發端於南宋(1127-1279年), 而且一出現即大量實戰使用,以支應戰爭所急需.**** 正是先後與金人和蒙古人交鋒的宋人,投入了極大的科研力度,首先開發了火器. 然後,金人和蒙古人(任用漢人工匠)迅速跟進,精益求精.

1
北宋震天雷2.jpg
(北宋震天雷)

作者強調:傳統認定宋朝 “重文輕武”,導致軍事積弱,社稷傾覆, 這種想法與史實不符. 實情反而是宋朝,尤其是南宋軍方,非常著力於火器研發,而且軍備強勁, 輸掉戰爭只因對手更加利害,那是 “相對劣勢”,並非積弱不振. 這點從蒙古席捲中西亞,兵臨歐陸只需15年; 但為滅南宋卻耗時45年,可資檢証.
另一刻板印象也嚴重錯誤:指控中國古人不務實,發明火藥只用來製作觀賞性煙花. 實情是宋朝火器軍工業極度蓬勃,且規模之大難以想像. 1280年南宋揚州城發生一場名叫 “炮風” 的工業意外,據有關記載 “碾硫之際,光熖倏起,透入炮房, 諸炮並發.” “楹棟悉寸裂,為炮風扇至十餘里外.” “守兵百人皆糜碎無餘;平地皆成坑谷,至深丈餘.” 那是大型兵工廠爆炸,不是煙花廠.*** 

中國人不單只發明火藥,還發明了火藥武器,已是當今學界的共識. 然而,
〈從何見得火器是中國人發明的呢?〉
有關論證相當有趣:
A時間 + 制式
歐洲的火器是突然湧現的,而且出現之初,制式和功能經已相當成熟; 不似中國的火器有相對較長的演進期. 這是最強力的論據,歐陸經傳播獲得成熟版火器; 而中國是原創地,所以存有大量實驗和過渡版.*****

歐洲火器現身於「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戰場, 其制式已是火藥動力彈射武器,即「管形火器」,****而不是燃爆物.
中國火器始於 南宋(1127-1279年)初年,其制式是雛型燃爆武器; 未有大炮,只有 “火槍”.*** 那時的所謂 “火槍” ,原理上只是個噴火筒. 南宋末年出現了所謂 “火砲”, 那是抛擲燃爆物的投石機 (如 “襄陽砲”,蒙古用之破城. 有些超級火砲被威猛命名,如“鬼見愁” “沒奈何”.), 並非管形火器.

襄陽砲.jpg
(襄陽砲)

嚴格意義的槍炮,「火銃」或「大炮」明確記載用於戰場是元末群雄年代. 1363年鄱陽湖大戰,朱元璋擊滅 陳友諒的優勢艦隊,大炮起了輔助作用. 1366年徐達攻破 張士誠的平江城(ie蘇州),圍城戰使用了二千餘枝「將軍銃」.

以時間論,廣義的火器應用於中國戰場比歐陸早約一百年; 而管形火器則約早半個世紀. 可惜中國文獻缺失了元朝的軍備發展史料,沒法看清楚槍炮的飛躍進程.***

B遺存
大炮保存較容易,現今中國清楚定年的最古老 管形火器名叫「上都火銃」,製作於1298年(元成宗大德二年), 重6公斤,長35公分,屬小型火器. 另有些無法清楚定年的元炮,史家估計更為古舊. 由此證實管形火器發明於元朝初年.****
西方現存清楚定年的最古老 管形火器名叫「Tannenberg gun坦能堡火銃」,製作於1399年. 另有一支叫「Loshult gun」在瑞典出土,重9公斤,長30公分, 類型偏近明式,估計年代早得多.

IMG_0230.jpg
(Tannenberg gun坦能堡火銃)

Loshult_Gun.jpg
(Loshult gun)

中國現存明炮幾十尊, 明初明末均有,制式劃一,分別只是後期的較大尊. 相對歐陸同期製品只掘得寥寥幾尊,無論量和質上均遠遜中國.*** 同期相比,中國在工藝和應用規模上均較歐陸發達,應是創始國.

C命名 + 用途
有個論點很有趣:在中國,由於是煉丹術士發明了此物, 它先天上是種藥物,故此名為「火藥」,意即 “惹火的藥物”. 反觀歐洲,叫此物做「gunpowder」,並不當它是“藥物”. 顯而易見,火藥是作為火器的燃料和配置物,一併從東方輸入.*** 同理,歐洲也叫硝石做「中國雪」.
另者,歐洲傳統燃爆武器「希臘火」用料是石油相關化合物, 與火藥毫無同通之處, 沒法移用調製火藥.

火藥既然是煉丹術(可看作是化學研究,用意於分離或還原基礎物質.) 的副產品, 那麼發明之初當然未有特定用途.*** 所以北宋末發明火槍的同時,也發明了鞭炮.
反觀歐洲同期,火藥只有軍事用途. 由此可推論出歐洲並非火藥和火器的發源地. 再者,也只有軍事用途生死攸關,才令致火器極速傳播.*** 一般認為火器經由蒙古西征輸入歐洲.

〈早期的歐洲火器〉
最早的歐陸大炮形狀有趣,窄頸寬腹,像個平放的花瓶, 發射的是巨箭,而不是石彈. 現存最古老的文獻記載是本1326年寫作的書籍 Walter de Milemete 《論威風睿智與深謀遠慮的古代諸王》的 “泥金製飾手抄本”, 內裡有幅大炮的繪畫. 專家認為這樣式是實驗版,從未真正量產或應用過.
同年,意大利 佛羅倫斯城邦頒布的一項政令,責成一批官員製造金屬管形火器. 次年,官方文件記載 “修士Friat Marcello因製造某種能夠發射鉛質彈丸的裝置,獲得一筆酬金.”

最早的歐陸大炮.jpg

1331年的Civicdale del Friuli圍城戰役, 有關記載 “似乎” 有兩位日耳曼騎士發射了火銃. 這 “可能” 是歐陸最早的戰場應用. 明白無誤的實戰應用是1346年英王愛德華三世大敗法國騎士團著名的「克雷西戰役」. 英軍以少量火銃保護長弓手隊伍, 而火槍在該役發揮的最大作用只是驚擾戰馬. 

西歐最早的大炮於1375年面世, 法國Caen市徵集了十幾位一流鐵匠,僅花六周時間就造出一尊重九百公斤的巨炮. 而最早的炮兵部隊由法國 勃艮第公爵「大胆腓力Philip the Bold」所創設, 1377年他利用新製武器攻破英軍的Odurik碉堡. 「Odurik圍城戰」是歐洲戰術史的分水嶺, 自此之後大炮不斷攻城牆,令致封建制度消亡.****

那時代英法兩軍都不惜投注鉅額資金,大力發展攻城火炮. 每尊巨炮都備受珍視, 各有名字, 例如1431年法軍的「瘋女格麗特Dulle Griet,英譯Mad Meg」(取名自低地國民間傳奇人物.)重一萬二千公斤,發射的砲彈重三百公斤,威力無倫. 還有名字嚇人的 “殘酷屠夫”, 有趣的 “懶人梅特Lazy Mete”(因它時常罷工).
更有趣的是根據某些史料,1429年聖女貞德解圍奧爾良, 依靠的不是天機神意, 而是法國經技術改良的大炮. 而貞德本人則是位天才炮兵戰術家,早出世四百年的拿破崙.

gent-1917-de-dulle-griet.jpg
(瘋女格麗特Dulle Griet,英譯Mad Meg)

Faule-Mette-2.jpg
Faule-Grete.jpg
(懶人梅特Lazy Mete)

〈東西火炮異同與演進契機〉
朱元璋是歷史上首位系統應用火器的軍事家, 本書稱明朝(1368-1644年) 是歷史上第一個「火藥帝國」.*** 1380年(洪武十三年) 朝廷規定「凡軍一百户, 銃十」ie 10%, 推算明初即有「銃手」13至18萬人. 這比例在1466年(化成二年) 提高至30%. 歐洲步兵部隊要等到十六世紀中葉才達到這個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明炮稱「碗口銃」,炮身短,口徑寬, 砲彈為石或鐵製,射程約五十步,用來殺傷士兵,而不是攻擊城牆,*** 與歐陸制式有所不同. 相對而言,早期歐炮已明顯較長,射程較遠,也較準確; 作用是攻擊城牆,而不是殺傷士兵. 兩地的火器都用燒紅的鐵錐點燃, 證明火藥成份一致,硝石含量不足.***

碗口銃.jpg
(碗口銃)

考究箇中道理,歐洲的城牆相對中國的單薄得多(一般厚度1.5-2.5公尺,只及中國十份一至五份一), 而且牆身垂直,無法抵禦火炮攻擊.**** 中國城牆牆基極厚,牆身向上收窄, 牆面向後傾斜,可以部分卸減砲彈的正面衝擊力.
所以明炮制式重野戰而輕攻城, 是出於生態原因,而不是技術侷限.**** 反之亦然,歐陸騎兵披重甲,火銃不易凑功, 所以重大炮而輕手銃.***

明朝(1368-1644年)三百年國祚,中段很長時間天下大致承平; 而同時段的歐洲,卻漫天烽火,連年鏖戰. 特別是十五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商業蓬勃,城邦林立, 僱佣兵制度極盛,大炮和碉堡同步急劇演進.**** 無論是造型(炮身加長變薄,口徑收窄,點火更有效率.),鑄工,火藥配方,火槍陣式和 彈道學均大幅改進. 本書稱呼技術革新後的歐炮做「精良大炮」, 質量上大幅超前晚明大炮.

本書最為行家稱道的是其史觀,作者支持「大分流」的「歷史成因論」, 認為中國起初科技上大幅領先西方, 只是在某個歷史時段才開始落後, 這並非出於文化或種族因素 (如 韋伯所論,西方文化先天上較東方 “理性”; 或者中國人較 “和平”,喜歡煙花多過炸彈.), 而是戰爭壓力使然.****** 總之, “有競/戰爭,才有進步.”, 人類先天慵懶,無可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