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80321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一) 世界史的開端

讀書札記180321
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一) 世界史的開端
掌門執筆

《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The Mongol Conquests in World History》(2012) 穆天梅Timothy May

〈世界史的開端〉
在現今的歷史學界,「世界史」和「全球史」炙手可熱,蔚為主流. 一個根本的問題:「世界史」始於何時?即世界是幾時開始打通成一片的呢? 答案卻見仁見智,人言人殊. 一般說來,最遲的時限是十六世紀初「大航海」, 西歐人 “發現新大陸” 和遶過好望角到達印度(1497年); 而最早的說法則是十三世紀「蒙古征服」, 拔都西征兵鋒直抵匈牙利平原(1241)了.

在蒙古征服之前,歐亞大陸東西兩端雖則早有海陸貿易路綫相聯,但主要流通的只是貴重商品, 兩邊的農業定居文明由於不擅長策馬航船,受阻於無垠草原和大海,與及紛立繁多的敵對地方政權, 溝通瞭解方面,卻是極其隔漠. 而在蒙古征服之後,東西打通,政經往還, 世界聯成一氣,再也沒法回到從前分裂成四五個板塊的格局.***
蒙古人西征就算未曾踏足非洲和美洲,但確然席捲大半個歐亞大陸, 鐵蹄踏遍了除中西歐和日本之外,當時的整個文明世界. 尤其在「四大汗國」巔峯之時, 「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鎮壓九州,天下低頭, 整個大陸的文化,技術,經濟,宗教交流無礙,實為前所未見.

蒙古崛興於1206年 孛兒只斤鐵木真稱汗, 風雲蠢動,從此天下無寧日.
本書作者認為 成吉思汗本人未必當真有征服世界的野心, 他的擴張主義行徑原意不過是針對強鄰採取 “以攻為守”戰略,建立區域霸權. 大汗在政治上透過戰爭行動整合剛才組建的全蒙古部族複合體; 經濟上掠奪戰利品以供養脫離日常遊牧生涯的全民成年男性戰士階層.**** 他的 “兀魯思體制” 設計,本質就是一部戰爭機器,只能藉由 “持續征服/掠奪” 來運轉.

本書立論,「全球化」始於大汗 窩闊台的治世(1230-41年), 是他提出並規劃了征服全世界的理念. 他的理念由名將 速不台和 朮赤長子 拔都負責執行, 成功地橫向貫通了歐亞大陸,是為「第二次蒙古西征」.
征服戰爭就是世界史的原動力和開端.****

〈四大汗國與帝國解體〉
二次西征急如暴風雨,但為時短促,便因窩闊台去逝而暫止. 當時世界改變了的只是 欽察草原(ie烏克蘭及俄羅斯草原地帶)的政局, 拔都建立了「欽察/金帳汗國」.
經過窩闊台長子 大汗貴由短暫的統治(1246-48),拖雷長子 蒙哥在拔都的支持下, 用近乎政變的方式成為大汗(1251-59). 蒙哥屠殺了過半數窩闊台系貴族,種下支系仇恨殺伐的禍根.

蒙哥治世是蒙古的巔峯期,他同時啓動了兩方面重大軍事行動:親自率軍,與其弟 忽必烈分兩路南下滅宋; 並派遣另一弟 旭烈兀西向征討波斯和中東, 是為「第三次蒙古西征」(1255).
旭烈兀覆滅了 巴格達的 阿拔斯王朝(1258), 但聞得蒙哥駕崩四川釣魚城(1259),便率師回歸. 兩次西征解散使歐洲倖免於難,是蒙古的部族聯軍編制使然, 首領們要趕回去參加新汗推舉大會,以維護本族的政治利益.***

蒙哥死後,帝國立即解體,裂成四塊,內鬥不息. 名義上 忽必烈繼大汗位, 統治中國,建立元朝,史稱「大元汗國」; 旭烈兀沒有回到蒙古,而在波斯建政, 自稱「伊兒(意為附屬)汗」,是為「伊兒汗國」; 拔都後人的「欽察汗國」; 與及 察合台後人盤據中亞的「察合台汗國」, 合稱「四大汗國」.
欽察與察合台經常聯手遏止伊兒進犯 高加索地區, 而元朝則遙遙支持伊兒,玩弄平衡. 四大汗國激烈內戰耗盡了蒙古人的元氣, 二百年不到,元朝和伊兒相繼滅亡; 察合台治權碎片化,後為 跛子帖木兒(1370-1405在位)所收拾; 欽察則分成 金白青三帳,再演變出幾個中小型汗國, 延續了幾個世紀,才被 羅曼洛夫王朝(1613-1917)一一吞併.

〈蒙古治世與全球化〉
蒙古人繼承遊牧民族的傳統,堅持並強化了國家的經貿體質.*** 遊牧政權無法向本族人民征收直接稅, 實情相反地,為了維持部族的向心力,稅收是負數(ie派錢). 中央政府的收入,除戰利品和對被征服者征稅外,只能是 商品流通稅,國營貿易和工業生產了.***
所以帝國自成吉思汗開始,便全力推行鼓勵貿易政策, 支持穆斯林商業社群,賦予其特權.*** 而蒙古王公們也以投資人身份,大量參與跨域貿易, 這又反過來使他們著意保護商路,禁止刦掠.

蒙古帝國剛剛解體的時候,大元國力與威信仍極鼎盛, 各汗國雖然交相征伐,有趣的是忽必烈汗仍然維持著對所有部族首領定期大手派發現金紅利(以枕頭形銀碇支付),以交換他們對汗位名義上的認同, 更重要的是確保商路通順,與及商旅不會遭到額外盤剝.**** 他甚至對疏離及敵對的派系也同樣地慷慨付款,這構成實質的賄賂和收買, 以免他們刼掠商旅,故而也可以視為變相的路費.*** 真可謂費煞苦心!

蒙古人也為遠程商貿建造基礎設施, 在主要幹道設置「驛站系統」, 提供住宿和物流服務,並且駐兵巡邏. 商旅可以憑藉「牌子」使用該等系統設施,這種 “惠商政策”實為前代所未見.*** 另一重大財經規劃,就是中央大規模發行銀本位紙鈔,以利貨幣大額度流通. 這對遠程貿易有利,因為節省了運載貴金屬的成本和風險, 也降低了“雙向對沖貿易”的必然性. 凡此種種皆為超前時代的制度創新.

關於該波“全球化”進程, 現代歷史學有重大見解,且將其歸功於 “蒙古治世”. 自古以來,遠程貿易只限貴重奢侈品,而不及「大宗商品」(如穀物,原料,燃料和日用品.), 那是因為大宗商品運輸成本過高,無法獲利的緣故. 蒙古人從兩個方面促進了遠程大宗商品交易:帝國既在政策方面提供了有利條件,降低了成本; 但更實質的是帝國本身為大宗商品創造了持續性需求.***

窩闊台汗建立了首都哈剌和林城, 作為政治樞紐,財貨貯藏所,和工匠(從各地俘虜而至)作坊的聚集處. 雖然大汗的廷帳四方遊移,很少定居都城, 但仍有不少貴族和軍隊常駐於此. 這座首都自然需要大量的日常供養,其作坊也需求大量物料以資生產,*** 據說全盛時每天有數百輛牛車運載貨物進城. 這麼大數量多種類的商品無法用強行徵收的方法從遠處持續地取得, 而必須透過市場 “無形之手” 調運. 帝國還有許多類似的次級城鎮,龐大的市鎮網絡構成大宗商品的流動, 儲藏和分配體系.
大宗商品交易使遠方的生產調配,資訊技術和文化交流緊密進行, 是全球化的顯著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