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80403蒙古征服(二) 蒙古的軍事創新

讀書札記180403
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二) 蒙古的軍事創新
掌門執筆

孫子曰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可蒙古的「弓騎兵」卻有能力在戰場上將兵員更多的敵人“圍困” 起來, 使其沒法自由行動,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蒙古的軍事創新〉
現代兵種「海軍陸戰隊」的戰術框架定義為「移動 + 火力」, 其作戰方式由配置 “精準打擊能力”的 “快速移動部隊(ie機動部隊)” 執行,***** 功能不在於大數量和大面積削滅敵方的人員和裝置,而在於瓦解或癱瘓敵方的行動鏈,*** 主要體現為突襲 核心軍事設施,指揮或通訊中心,轉運站或貯藏庫….. 等等. 比喻來說,攻擊的對象不是整個軀體,而是神經樞紐,即 “穴道”.

「移動 + 火力」戰術的要害是機動性, “火力配置”要服從 “快速移動” 的需求, 一般來說,機動部隊並不配置重型攻擊裝備(如投石器或重炮), 而是由遠程高速運輸載體(如馬隊或炮艦) 携帶銳利的定點打擊武器(如複合弓或側舷輕炮), 藉以完成戰略目標(如急襲敵方核心軍力或炮轟海港城市).****

這種現代戰術觀念和作戰方式是蒙古人在十三世紀發明的, 卻直到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才為西方海軍所普遍採用. 對蒙古人來說, 草原即是大洋;弓騎兵團即是海軍陸戰隊; 馬匹定義了機動性;複合弓射擊術定義了精準打擊能力.***

經過一次大戰慘烈而無效的「壕塹戰」, 戰後興起了「機動戰」思潮, “裝甲師”成為陸軍的主流兵種. 創制軍事史上首個實驗性坦克旅,《大戰略:間接路綫》作者Liddell Hart, 亦即提出上述「移動 + 火力」戰術觀念的英國軍事學家, 把機動戰上溯至蒙古名將 成吉思汗和 速不台,並且推祟備至.*** 他的著述深刻地影響了二戰時期 麥克阿瑟等戰地將領的用兵法則. 同期著名英國兵法家《裝甲戰》作者John Fuller甚至把坦克戲稱為 “蒙古人”.
電影中常見的 “地獄特訓” 場景, 據說是美軍游騎兵團指揮官David Grange所創,原初是一項72小時生存與模擬特種任務訓練, 目的在於 “考驗兵團中每位上尉在身體與精神極限壓力之下的勇氣,耐力,意志和潛力.” 他為這項特訓取名「忙兀台Mangoday」, 那是成吉思汗帳下菁英部隊的名號.

成吉思汗是位偉大的創新軍事家,首建 “怯薛” 軍校制度,採用 “十進制” 組織方式, 改革了傳統戰術. 最重要的是他打造了蒙古特色的
〈弓騎兵〉.
蒙古弓騎兵源出草原傳統而有所精進, 基本裝備是新式「雙曲複合弓」,擁有驚人的穿透力和射程.*** 它的射程遠及300米,通常在150米距離射擊, 箭矢力度足可穿(重裝騎兵的標準護具)鎖子甲. (歐陸弓箭達到同等威力要等一百年後“英法百年戰爭”時期的「英式長弓」, 其弓與人身等長,不能在馬背施射.)
蒙古騎兵穿戴皮革或金屬薄片護甲, 雖不利短兵相接,但重量較輕且更防箭. 每名騎士通常配備三至五匹馬,輪用省力,以提高行軍速度. 蒙古馬身矮步窄密,利於騎射; 雖不擅衝刺但耐力綿長,便於遠程急行軍. 甲和馬均能節省騎士體力,利於遠襲及中距離纒鬥.***

蒙古騎兵的對陣戰法別具特色, 稱為「失兀赤」,即「半回轉戰術」. 蒙古軍採取多波段衝鋒,每波衝鋒都幾乎射光配箭, 箭矢並不瞄準個別標的,而是仰空勁射,以曲墜箭雨造成 “死亡地帶”,以毁壞敵陣. (這與長弓步兵戰法相同,不同的是弓騎兵主動衝鋒.) 由於不用瞄準,射擊頻率可提高三倍, 對手疲於防禦,無從反擊. 衝到敵陣面前50米距離,箭矢的平射力度足以洞穿重甲, 在對方尚未發動反衝鋒的瞬間便轉身折回己方陣地.**** 同時間發動後一波衝鋒,以掩護前波戰士撤退.

蒙古騎兵利用強弓的優勢, 著意與敵軍保持距離,不輕易短兵交鋒. 除非敵陣散亂,又或我強敵弱,不作興正面強攻. 反之,擅長迂迴作戰,詐敗佯退,設伏待敵.
名為「揑兒格(意為 “圍獵”)」的「兩面包抄」戰法是蒙古的標準戰術, 完全站在傳統 “正面對峙”戰法的對立面.*** 利害之處是蒙古軍在兵員劣勢的條件下仍能 “圍困” 敵人, 以半回轉戰術阻止敵軍行進,並打亂其陣勢, 從兩側逼使敵陣向中央塌, 就像騎獵者在草原上迫使大量野獸困作一團的圍獵活動一樣.
這種戰法需要極高的行動速度,精密的協調能力和銳利的瞬時打擊能力,缺一則不可. 這種新式「機動戰」為當時軍事界所未曾聞見,是蒙古人百戰百勝的祕訣.

〈理性主義戰爭觀〉
相對於征服目標地區的人口和兵員,蒙古戰士數量上顯得相當寡薄, 使得他們十分珍惜(本族)士兵的性命. 高槓杆操作條件與機動戰法,使決策階層養成高度重視效率的思想, 這種「理性軍事主義」極大地超前了時代.****

最突出的是蒙古人非常重視資訊蒐集,遠征前必先利用商人取得詳盡情報;*** 運用間諜和談判術,收買叛徒細作,挑起敵營內鬥. 蒙古軍在戰場上精密地使用偵察部隊, 遠程行軍時確定路綫和集合地點,協調步伐; 戰事進行時不斷向中軍輸送前綫資訊,使其能夠調動兩翼,包抄作戰. 這種現代化的組織和行動方式,在當時相當罕見, “一次西征” 時,連軍事經驗豐富的 花剌子模也誤判了蒙古軍的動員和行軍速度,而處於被動劣勢.

傳統帝國的軍事貴族是“既得利益階層”, 出於迴避風險,大都心態保守,拒抗戰術或武器革新.*** 蒙古人則反是,出於對戰爭的理性考量, 在所有相關層面上均抱持開放態度,最明顯的是學習和採用先進有效武器. 蒙古軍在馬背近身搏鬥時使用「突厥彎刀」, 有別於歐陸騎士的直刅長劍. 彎刀利揮砍;直刅劍利劈砍,本來各有擅場. 但馬背上用劍劈砍,劍身容易嵌進對手軀體, 使騎士丟掉兵器,或失去平衡. 蒙古過後,中東騎兵不再使用直刅劍.
「配重型投石機」本是十字軍東征時期 黎凡特最先進的攻城機械, 威力比傳統的「牽拽型」高出倍數計. 蒙古迅速將之引進中國戰場,用於擊滅南宋的關鍵戰役,是為「襄陽砲」. 蒙古對中原火藥武器的習用也如出一轍.

蒙古人首創「心理戰」,實施 “恐怖主義”以瓦解敵方軍民的抵抗意志, 以致在歷史上留下的污名,大大地超出其實際的殘暴行為.*** 最著名的是「屠城」現象,蒙古人透過倖存者和間諜,誇大死亡人數和慘狀, 目的在於誘使前方城市投降, 遏止後方城市反叛. 屠城不是出於嗜血,而是出於計算.

蒙古軍擅用詭計,點燃超量篝火,馬尾拖行樹枝激揚塵土,在從馬背上紥假人,不勝枚舉. 其佯敗技術之精妙,去到隊形散亂的地步,連專業騎兵也不察中計. 最長的一次佯敗竟然持續半個月,直拖到追擊者隊形徹底斷開才反攻.

最後,也是最了不起之處, 忽必烈汗把軍事理性主義擴充到政治行政和經濟層面,*** 創建了 信用貨幣,行省政制,商業合資等一系列超前時代的舉措,足為後世之楷模.
歷史書寫殊不公道, 俄羅斯和中國史源或痛詆,或輕忽於蒙古功業; 只有波斯史源聊堪補其缺失.

《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The Mongol Conquests in World History》(2012) 穆天梅Timothy 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