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80420巴基斯坦史(一) 印度斯坦

讀書札記180420
巴基斯坦史(一) 印度斯坦的歷史
掌門執筆

《巴基斯坦史The History of Pakistan》(2008) Iftikhar Malik

「巴基斯坦Pakistan」意為 “聖潔之地” “清真(伊斯蘭)之國”, 是1933年劍橋大學一些 穆斯林學生所創造,被1947年建國先賢採用為國號.
今日巴基斯坦國土所在之處,乃是古時稱作「印度斯坦Hindustan」的地方. 針對這塊土地,自古並無“巴基斯坦” 這語詞, 有的只是“(西北)印度” 或 “印度河流域” 之類的名稱.***

古代當地人雜呼為 “河流之父” “信德河Sindh” 或 “信度河Sindhu” 的 「印度河Indus」, 此詞便是今天通用的「印度India」,「印地Indica」,「印度河Hindu」, 「印度教Hinduism」和「印度斯坦」諸詞的詞根.
(今時印度河單只流經巴國境內,這就成為 印度民族主義者心中的傷痛, 其右翼分子更理所當然地以 “收復故土” 為無尚志業,*** 成為兩國敵視心態的潛意識基底.)

「印度斯坦」原是波斯術語,後為 突厥語和 烏爾都語所沿用, 意為 “印度河之地”,起初只是個地理概念. 古波斯人首先稱此地為 “Hind”; 希臘人入侵,開始叫作「Indica」,指涉範圍擴大至整塊次大陸; 後來的阿拉伯人呼為「Alhind」; 現代英國人將之化為「印度India」, 泛指全境土地與國族.

印度文化首重 “解脫(ie棄離煩惱)”,可治史本身卻很煩惱, 此所以最先系統地研究印度史的是遲至帝國時代的英國史家.*** 印度斯坦的歷史按照分水嶺事件,可劃分為幾個時期, 最早的是上古
〈哈拉帕文明〉.
遠在 雅利安人到來之前,印度斯坦的原住民「達羅毗荼人Dravidian」已發展出璀璨的農業城市文明,史稱「哈拉帕文明」。*** 以 摩亨佐.達羅Mohanjo-daro和 哈拉帕Harappa為首(兩城遺址都在巴國境內.)的諸城邦經濟和工藝發達,創制了象形文字,可惜雖有數以千計印章銘文存世,這古文字尚未破譯。(印章上的王公全都是滿面胡鬚.)

根據考古研究,該文明可遠溯至一萬年前農業起源時期, 在漫長的時光中逐步建立以祭祀和祭司為中心的農業宗教社會.*** 城邦遺址(分佈於元前2,300至1,300年間)具有筆直街道,標準居屋穀倉,公共大浴池和地下污水系統. 由於四周缺乏石頭,居民燒製 “長磚” 做建材; 使用 “輪子” 製作運輸工具,文化上不用說極其先進, 其地積規模更是埃及古文明的兩倍,蘇美爾的四倍.
哈拉帕文明鼎盛期在元前2,600至2,300年間, 貿易往還遠及 美索不達米亞和安納托利亞(ie土耳其高原),証據是兩地考古都掘出哈拉帕文物.*** 諸城邦最後毁於暴亂,從前的說法指向 “雅利安入侵”; 時興則歸因於内戰,洪水地震和生態災難,就像瑪雅文明一樣.****

「雅利安Arya,Airia」也是波斯詞滙,首見於 鎖羅亞德斯教聖書《火祆經》.(奇怪的是在吠陀文學中卻沒有出現.) 元前1,500年說梵語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Aryan」啓動了征服印度斯坦的全面戰爭, 最終掃滅了所有城邦,成功地施行種族清洗和高壓統治. 此舉導致達羅毗荼人種和文化急劇衰落,史稱「雅利安征服」, 婆羅門教和梵語獨尊,歷史進入
〈吠陀時代〉.
雅利安人源出 高加索山區,在 “民族大遷徙”運動中,其支系 “帕提亞-雅利安人” 進占了伊朗. 元前2,000-1,750年間,此支系的支系越過 “開伯爾隘口Khyber Pass” 進入印度斯坦放牧,成為“印度-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膚色相對(達羅毗荼人)白晢,在後世印度主流文化中遂養成了對 “黑膚色” 極深的厭惡,歧視, 甚至是污染恐懼.****

所謂「吠陀時代」, 起點是梵文經典《梨俱吠陀》(成書於元前1,500至1,000年間.) 記載了新型國家「婆羅多Bharat王國」與十個部族大聯盟之間的「十王之戰」,這是印度歷史上首次大事件,信史的開端。 戰爭以婆羅多王國取得勝利告終,由是創建了古印度第一個大型政權,踐行(邪惡的種族分離主義)「種姓制度Varna,Jat」.*** (諷刺的是,婆羅多是幸福女神的名字.)
婆羅多王國政教合一,世襲統治階層「婆羅門」憑藉精密繁複的祭祀禮儀獲得權力,並施行教化,*** 其教化稱為「婆羅門教」.

婆羅多王國雖然成功地壓制和統治了原住民,卻長期受苦於伊朗方面的入寇侵擾. 吠陀晚期(元前800-500年間) 政治和文化中心向東移往 恆河流域, 即今日的 孟加拉國和 印度“西孟加拉邦” 地方, *** 建立「摩揭陀Maghada王國」.
婆羅門教立心不仁,天怒人怨, 元前五世紀恆河誕生了兩位偉大的宗教家:「喬達摩Gautama」和「摩訶吠羅Mahavira (ie大雄)」分别創立了「佛教Buddhism」和「耆那教Jainism」. 兩教基本上都可以看成是針對種姓主義的反向社會運動,*** 映照出婆羅門教影响力式微.

另一方面,一波接一波的入侵勢力不斷越過隘口東進,與在地政權拉鋸爭鋒. 本應是整個次大陸最富饒的印度斯坦,遂淪為戰亂與貧窮的地帶,歷千載而迄現代. 當地歷史進入了漫無止境的
〈戰亂時期〉.
自從 “十王之戰” 定於一尊, 由於氣候風土迥異中西亞,不耐久留; 而農村社會基層呈現散沙狀態,難於治理, 亙古以來通過大隘口入侵印度的軍事勢力絕大多數奉行 “刦掠(城市)–撤退” 模式.*** 少數能夠立定腳根的政權,亦未能東進或南下擴張, 消磨盡元氣之後,被逐退或顛覆.

第一波段入侵者很自然地便是婆羅多王國的 “同宗”波斯人, 元前519年阿契美尼德王朝 居魯士大帝越過 興都庫什山進入此地,刦掠而還,是其波峰.

史上最赫赫有名而又影响深遠者,首推元前327年希臘 亞歷山大大帝蕩平印度斯坦, 正欲東向摩揭陀「難陀國」之際,士卒拒絕渡河,力盡歇足. 大帝殁後,後繼的「塞琉古王朝」與反撲的摩揭陀新興政權 「孔雀Maurya王朝」展開鬥争,最終於元前305年被逐出印地.

孔雀在「阿育Ashoka王(元前273-232年在位)」時期國力達到巔峯,名義上統治著整個次大陸,定佛教為國教.*** 元前188年孔雀衰亡,天下分裂, 恒河平原為「巽伽Shunga王朝」所有. 希臘勢力再度入侵印度斯坦,建立「犍陀羅Gandhara國」, 也以佛教為國教,可見婆羅門教在當地已衰落不堪.

匈奴種大月氏「貴霜Kushanas王朝」名君 迦腻色迦Kanishka (78-102年在位) 吞併犍陀羅,終結了希臘統治. 他定都此地,改宗佛教,成為阿育王之後最重要的弘揚佛法君主.
375年貴霜為恒河「笈多Gupta王朝」「超日王」所滅,印度斯坦重歸內族統治.笈多王朝(320-550年)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代. 該朝復興古婆羅門教為「印度教」,編纂經典,撰寫文學, 消融佛法,把佛陀視作濕婆神的化身.***

匈奴種嚈噠人(ie白匈奴) 從485年開始入侵, 500年全面控制了印度斯坦,567年為波斯薩珊王朝所滅. 嚈噠人的統治極其苛酷,印度斯坦殘破不堪, 雖有「戒日王」(660-647年在位)短暫的光輝治世,終歸無用.
印度斯坦長期陷入無序狀態,九世紀起再次面對 阿拉伯穆斯林勢力的持續入侵, 最後北印度被全面征服,建立「德里蘇丹國」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