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80503巴基斯坦史(三) 艱難建國

讀書札記180503
巴基斯坦史(三) 艱難建國
掌門執筆

1947年8月14日 巴基斯坦建立國家.(比印度早一日.) 真納時年72歲,出任元首, 是名副其實的國父. 當其時憲法未立,只得沿用英治舊制 (ie. 1935年《印度法案》),*** 故此他的官銜竟然是 “總督Viceroy”.

〈艱難建國〉
建國之路,千難萬難. 除了“大遷徙”不勝重負之外,新生國家還要面對迫在眉睫的三大難題:
首先,最棘手的是印度威脅,突顯為「喀什米爾Kashmir」歸屬問題.
喀什米爾在 印巴中三國交界之處,三方都聲索主權, 而地上的人民大部分是穆斯林. 印巴兩國在喀什米爾歸屬問題上面沒法達成協議, 兩支軍隊倉猝相遇,開打了「第一次印巴戰爭」. 剛成立的「聯合國」派上用場,調停了兩個根本無心戀戰的初生兒. 雙方草草收兵,最終解決方案是 “三角瓜分”:印度獲得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巴國則控制了「自由喀什米爾」自治區; 而中國也得到一小塊 “糕點”.
印度人還卑鄙地扣留巴國應分得的英治政府基金,並且恐嚇在印度河上游截斷水源. 自那時起「印控喀什米爾」的穆斯林即不斷叛亂, 而巴國亦不斷或明或暗地在背後支援,地區衝突成為兩國的永久火藥庫.***

其次是內部嚴重不和.
建國之際全國共有五個省份, 四個在西:「西北邊省NWFP」「卑路支Balochistan」「信德Sindh」和「(西)旁遮普」, 合稱「西巴基斯坦」; 一個在東:「東孟加拉省」,單稱「東巴基斯坦」. 東西巴為印度所分隔,相距1,100英里之遙, 地理上兩巴分別是恒河和印度河沖積平原, 歷史文化深遠,語言民俗有所不同.***
恒河橫貫孟加拉,分割出印屬的「西孟加拉邦」和巴屬的「東孟加拉省」. 東孟一省的人口佔全巴56%,居民說的是「孟加拉語」, 為宗教意識形態所累,(錯誤地)選擇與西巴合併建國. 初建的國家選擇了西巴通用的「烏爾都語」作官方語言, 排擠掉孟加拉語,此舉令東巴人傷透了心. 加上 “一院制議會” 席位安排明顯漠視東巴的人口優勢, 東巴指控歧視,稱其為 “西巴的統治”.*** 再者,軍隊被西巴人(其實是旁遮普人)控制, 東巴的駐軍主要從西巴派來,而不是就地招募. 諸多事端令東巴早懷二心.

西巴內部也充滿裂痕. 地理上,旁遮普是個豐饒的大平原; 信德在其旁,同屬古印度斯坦,富裕次之; 卑路支卻是沙漠(面積佔今時全國的43%,而人口只佔5%.),荒蕪不堪; 西北邊省接壤 阿富汗,是個貧瘠的山區. 旁遮普人口稠密(今天佔全國六成.),財貨充實, 是印度文化的發源地,底蘊深厚,自豪感高邁. 該省又是 錫克教祖庭,軍事傳統久遠,省人控制了軍隊高層. 旁省人士穩據西巴 政經軍高層,睥睨同儕(今天仍舊如此.), 其餘四省復又抱怨 “旁遮普的統治”. 
區域利益爭鬥,無論是省內或省際,從建國至今都是巴基斯坦國內政治的常態,主軸綫和分裂暴亂之源.*** 憲法遲遲未立,制憲會議甚至一度遭解散,原因亦在於此.

再來是西北邊省的「普什圖Pashtun族」問題.
普什圖人系出阿富汗,族裔語言與印度迥異, 信仰某種 “具民族特色的伊斯蘭教”(塔利班的主體便是普族人.),公認是現代世界最強悍刻苦的山民.(曾以長期游擊戰拖垮 伊朗,英國,俄羅斯和美國人.) 普族人佔邊省人口的多數, “山高皇帝遠”, 分屬七個自治州….. 總之很惡搞.
同理,沿阿富汗及沿印度邊境都有很多分離主義活動, 著名者有旁遮普省的錫克人.

真納在世時,東西巴甚至印度,都尊重他的說話, 種種內外矛盾,都仰仗他的道義力量調解彌合. “躹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捱不了一年便病逝,國內當即奸邪迭起,
〈早期政局〉一片混濁.
巴基斯坦建國之初,其政治和社會狀況大異於今日, 由於傳承了英治遺緒,反倒像極了當初的印度.*** 真納和尼赫魯一樣,滿心只想建設一個現代化世俗國家, 那時的巴國尚未成為 “立憲伊斯蘭國”. 早期巴國政壇(貪腐的)文官當道,(無能的)軍人尚未跋扈; 中央力量極其薄弱,地方主義盛行; 社會上面輿論激越,暴力頻繁.

1951年,建國二號人物,真納的左右手, “全印度穆斯林聯盟” 祕書長, 國家首任總理 阿里汗L.Ali Khan在公開集會演講時遇刺身亡. 這是甘地遇刺之後,次大陸最震撼人心的政治刺殺,開啓了日後政界的腥風血雨. 哲人既去逝,憲法尚未立, 頭十年的政局就在種種政見爭執和私利盤算中浪擲,毫無建樹.

首先是「總督」與議會多數黨黨魁的「總理」爭權, 根據臨時基本法,總督有權罷免總理. 1953年總督Ghulan Mohammed罷免了總理,罪名是 “無能”.*** 這分明是濫用憲政,在民主政制中 “無能的總理” 乃是常態, 只應由選民或議會 “罷免”. 此事件揭開了 國家元首,總理和 高等法院的三角醜惡權謀操作, 直至軍方以 “清除腐敗” 為藉口介入才停止. (文官腐敗清除之後,迎來的當然是無盡止的軍人 “腐爛”…..)

1955年文官出身,得到官僚系高層和軍隊總司令 阿尤布汗將軍Ayub Khan忠實支持的新總督 米爾札Iskander Mirza開始獨攬大權, 成為建國後首位政壇 “強人”. 這是巴國“強人政治” 傳統的先聲, 值得注意的是米氏只不過是個 “文強人”,底氣不足,下場…..

強人政治民主基礎不足,自然訴諸意識形態以取得合法性, 當中「民族主義」和「宗教保守主義」(原教旨更佳)每為上策. 即是之故,政治強人通常都很 “愛國” 或 “虔誠”, 視乎場境而定.***
1956年制訂的憲法將 巴基斯坦定性為「伊斯蘭共和國」,非為無因. 這決定了國家的(悲劇)命運,使社會風氣和民智倒退蔽塞,維持著前工業狀況.***
憲法設定了聯邦制,多黨政治,成人公民權, 與及 “總統治下的議會制政府”形式.總理要代表 “國民議會” 的多數派, 總統權力則大到足以 任命和罷免總理府.***

憲法最後一條原則名為《統一方案》, 將西四省正式合併為「西巴基斯坦」, 與孟省的「東巴基斯坦」對立起來, 在架構層面加以再平衡.**** 這用意本善的策略在執行上卻適得其反, 東西憲制對立提供了爭奪政策利益的理念根據和操作舞臺, 兩邊的政治家們卻欠缺足夠的心胸和智慧來實踐憲政理想.***** 最後, 也是最致命的是, 西巴人的而且確 薄待和欺凌東巴人.
“孟加拉獨立”且待下回分解.

《巴基斯坦史The History of Pakistan》(2008) Iftikhar Mal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