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80803伊斯蘭的悲劇(三) 海灣風雲

讀書札記180803
伊斯蘭的悲劇(三) 海灣風雲
掌門執筆

沙地阿拉伯非常之恐懼伊朗; 而伊朗則處處顯露出不把沙地放在眼內,這倒過來又加深了沙地的自卑和不安全感. 沙地的軍費位列全球第四高(瘋狂的10%GDP佔比.),但其尖端美式裝備軍隊(主要是空軍)卻全球沒有人把他當真….. 包括伊朗人和沙地人自家.
〈沙地的伊朗恐懼症〉
相對伊朗,沙地的弱勢是:
a沙地人口三千餘萬,伊朗七千餘萬. 除了擁有兩座聖城,沙地文化底蘊淺薄, 歷史上主要的伊斯蘭文明成就都在 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和印度構築; 而伊朗擁有輝煌深厚的古波斯文明,還是 什葉伊斯蘭的根源和重鎮.
b沙地內政極度敗壞,「紹德王室」專橫腐化; 伊朗內政也貪劣,但掌權教長卻多高潔自持. 沙地人對國家失望之極,社會基本上一盤散 “沙”; 伊朗人卻極具民族自豪感, 把以色列當作死敵,土耳奇當作競爭對手, 沙地在他們眼中只是美國的一條看門狗.*** (這點伊朗人並未看錯.)
c沙地國教「瓦哈比教派」義理極端,行事乖張, 更因孕育出基地和ISIS等國際恐怖主義組織而臭名昭彰. 沙地的親美外交在 (反美的)全球穆斯林心目中形象低落; 反之,伊朗對西方(特別是以色列)姿態強硬,就算遜尼人也拍掌叫好. 吊詭的是,愈是原教旨的瓦派愈不齒王室的墮落. 另外,沙地對内專制,人權狀況國際排位之低與伊朗 “一擔擔”.

但沙地也有其優勢:
d首先他極度富有,石油蘊藏居世界首位, 而有錢易辦事,對內可以收買國民;對外可以收買朋友. (大馬前總理納吉 就承認 “代收”了沙地七億美元 “競選貸款”.) 沙地在伊斯蘭國家間以金主姿態伸張影響力; 在海灣更以體重執盟主之牛耳. (近年曾遣兵巴林,空襲葉門, “主持正義”儼然半島的 “小美國”.) 而伊朗雖也資源豐富(石油蘊藏世界第三), 卻因核武議題長期飽遭聯合國經濟制裁而凋敝不堪.
e「石油美元」是沙地的王牌. 四十年前沙地和美國密約,限定全球石油交易以美元計價, 此舉令美元成為壟斷性國際貨幣,是當代美國環球霸權的主要構件. *** 沙地在華爾街和倫敦城的存款和投資,在全球借貸市場舉足輕重, 透過IMF和世銀長期融資予發展中國家. 沙地因此對美國也有若干議價能力. (近期首倡以人民幣計價石油,就是一種議價姿勢.)

〈沙地的內外困境〉
沙地沉痾不起,隱憂重重, 其僵屍式「酋長制」憲政架構舉世無人認同,王室一貫靠賄賂人民維持 “合法性”. (這點海灣諸國一體同仁,深相勾結.) 財務賄賂和宗教嚴控是沙地一貫統治策略, 教育落後,社會崩壞,智識界早已論定其無可救藥.***
沙地王室最害怕的其實不是外敵伊朗,而是國內的民主訴求, 「阿拉伯之春」正好擊中死穴. 政府大力彈壓群眾運動之餘,還派兵到巴林救火, 這全靠美國老闆 “通情達理,小駡大幫忙”, 不把他當 利比亞一類 “暴政國家” 處理掉.(雖則事實上沙地正是這類國家.)

沙地的國策非常之清晰, 以親美外交奠定其「泛阿拉伯」盟主地位, 藉此以外壓內,遂行專制統治.**** 但沙地的泛阿主義從未成功過, 埃及和敘利亞從不賣他的賬. 換過「泛伊斯蘭」角度來看,沙地的最大友國是巴基斯坦, 兩國都有近兩成什葉人口, 服膺伊朗大教長,成為國家的心腹大患.*** 東非一些國家和東南亞兩大遜尼國 印尼和馬來西亞都與沙地友好,但不至於奉他為盟主. 沙地的實質影響力從未溢出半島範圍.

沙地還有一項棘手之處: 什葉派人口集中聚居東部省份,成為當地的多數派. 他們自然積極追求民主和自治, 偏偏東部卻出產最多石油,又怎容自治?***
2016年1月沙地以謀叛罪(勾通伊朗)處死(國內)什葉派教長 尼姆爾Nimr al-Nimr和3名最高階教士,共47位 “反政府”人士. 尼氏一向採取非暴力抗爭模式,追求議會民主. 事件引發國際軒然大波,但沙地悍然不顧. 政府此舉乃 “一石二鳥”之計, 一方面挑起教派對立和國族主義情緒來轉移國民視綫; 另一方面借機強力壓制普遍的民主訴求.***

〈伊朗的幽閉恐懼症〉
環海灣和西南亞的中軸國家其實是伊朗. 戰後的伊朗「巴列維王朝」和沙地「紹德王室」原乃 “通家之好”,是美國在中東的 “雙看門犬”. 整個中東大格局的轉捩點是1978年「伊朗革命」.
天翻地覆,長期流亡巴黎的什葉大教長 何梅尼Khomeini歸來主宰國政. 他把伊朗內部建設成一個真正的「伊斯蘭法治國家」***; 外部豎立為全球什葉人的精神柱石. 他還訂定了一項基本國策:把 以色列從地圖上抹除,*** 因而不惜一切發展核武. (這反過來使 以色列不惜一切要摧毁伊朗的核設施.)

伊朗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不單與西方國家結下仇怨,被美國定性為 “邪惡國家” 加以圍堵; 還自絕於國際社會,長期遭到聯合國制裁.*** 幸而 “敵人的敵人易成朋友”, 伊朗有俄國和中國這兩位重量級 “國際友人”. 伊朗和俄國 “共享” 歷史宿敵,那就是緬懷昔日鄂圖曼帝國盛世的土耳奇. 而往日無仇怨,今日有生意的中國,則是伊朗石油的大買家.(一帶一路構思貫通中亞的油氣管綫, 其支綫從土庫曼斯坦入伊朗,抵達波斯灣.)
伊斯蘭世界中大多是遜尼國家,非常忌憚國內的什葉恐怖主義傳統 (那時遜尼聖戰主義尚未崛起.), 視伊朗為莫大的精神威脅. 1980-88年「兩伊戰爭」可以看作是場教派戰爭,侯賽因低估了什葉人堅苦卓絕的抗爭心.
今日中東 敘利亞阿拉維派,黎巴嫰真主黨和 葉門反政府軍同屬什葉一脈. 伊朗在軍事(包括武器, 顧問和士兵.) 與經濟上都對三者給予全力支持, 尤其是敘利亞內戰,伊朗介入之深超過俄國. 至於伊拉克政府雖屬什葉派,卻是美國的附庸.

地緣政治上面伊朗三面受敵.(除了東面的 土庫曼斯坦.) 西北方的大敵是新興的ISIS,該組織視所有什葉人為叛教者,在全球發動針對什葉清真寺的恐襲; 並且積極在境內覆滅敘伊兩國. 北面的土耳奇是傳統中東霸業的對手國,人口與伊朗相約, 早早加入了北約,近年很想參進歐盟,伊朗沒有能力正面與之抗衡. 伊朗的策略是聯手俄羅斯夾擊土耳奇. 波斯灣對岸的沙地是另一敵國, 沙地勢弱原本不足為患,但有美國撐腰,伊朗沒奈他何. 伊朗真正仇視的是以色列,所以全力支持真主黨, 伊朗很害怕以國的空軍.

伊朗危機感十足,因而傾盡全力發展軍備,尤其是飛彈和核武. 他的國家格局和北韓極其相似,工業,礦產和人力資源相當不差, 如非受累於意識形態,不難成功現代化.*** 何梅尼死後,外交逐漸傾向現實主義, 最終與西方達成限核協議,企圖走向建設經濟的路徑.

《伊斯蘭的悲劇》(2016) 山內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