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808伊斯蘭的悲劇

演說1808伊斯蘭的悲劇
講者:掌門

《伊斯蘭的悲劇》(2016) 山內昌之
山內教授專研中東國際關係史,本書代表該領域「日本學派」的觀點.

作者提出了兩個統攝全局的原創性概念,其一為 「(遜尼)聖戰主義」 定義的
〈後現代戰爭〉.
假使「現代戰爭」是 以 “民族國家” 為單元的國際軍事衝突, 目的在於以武力伸張己方的利益訴求. 那麽,就算被定性為 “流氓國家”或“恐怖組織”的政治實體, 最終仍是追求 “國際認同”(如獨立建國,或領土主權等等.) ,事成即止的 “個國”, 因而是可談判,可妥協的 “理性對象”.***

但是「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 ISIS」的主張是建立復古的政教合一國「哈里發體制」 (其榜樣是“正統哈里發”時代的阿拉伯族群.), 以戰爭作為手段把聖教推諸天下,這是「聖戰,吉哈德Jihad」(字面意義為 “奮鬥”.)的最狹義和最原教旨解釋.***
ISIS的 “前現代” 提案從理念上否定了「民族國家」, 當然也就連帶否定了「公民社會」和「自由人權」等現代政治元素.**** 因此恐怖襲擊和斬首人質等殘暴作為,可合理化為「聖戰」的手段.

哈里發體制理應擴及全世界,最起碼也應統治當今全體穆斯林. 故此,ISIS並不要求獨立建國,也不聲明任何領土主張. 他沒有任何意願與任何人談判,以爭取任何形式的國際認同,他是全然 “不妥協的”.**** 他只有作戰機構和宣傳機構,並無外事機構,這與 哈馬斯,塔利班和真主黨明顯不同.
ISIS的聖戰對象不只涵蓋西方國家,也涵蓋信奉敵對教派的伊斯蘭國家; 他眼中的「異教徒」不單涵蓋 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還涵蓋 什葉派和蘇菲派穆斯林.*** 就算同屬遜尼派國家,如其統治階層腐敗不堪 (樣辦是 沙地阿拉伯,竟然准許美國駐軍.),ISIS也有權責施加懲罰.

ISIS這種 “舉世皆敵” 的意識形態,使他成為絕對的「虛無主義」行動者,「自殺式恐襲」成為他們的合適手段;「殉教」内中充滿著終極的悲情. 作者認為這種戰爭沒有建設性訴求,只有 “批判性” 訴求, 很符合 “後現代主義” 哲學精神,故名之為「後現代戰爭」.*** 這種 “不理性” 的作戰方式,令“理性主義” 的西方及其軍情部門難以適應, 一切現代戰爭的理論和經驗都失效,西方有需要從頭學習.

互聯網放大了聖戰的場域. ISIS透過綫上宣傳和互動,號召中東,中亞,北非,甚至歐洲的穆斯林遠赴敍伊參與大業. 從者數以千計,其中竟有西歐非穆斯林白人應召改宗,前來赴義的人. 隨後更發展出「孤狼式恐襲」, 策動世界各地孤立的反社會份子,在 “敵後” 發動城市突襲,以平民聚集場所為標的. 事成之後,由ISIS出面領功, 以收宣傳震懾之效,並啟迪來者效尤. 這種創新行動模式頗令西方束手無策.

作者提出另一個概念來剖析「敍利亞內戰」的成因和發展路徑,稱為
〈中東複合危機〉.
當前敍利亞內戰以敍伊兩國為戰場. 直接涉入的有支持 阿薩德政府的 俄羅斯,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 支持叛軍的有 美國(及其北約盟友,主要是法國.),土耳奇,庫德族人和海灣國家集團. 隱身幕後的玩家還有 以色列,埃及和巴基斯坦, 而兩邊皆為敵,渾水摸魚的則是ISIS.

錯綜複雜的局勢由四組「斷層綫」所構成,*** 那就是
a俄羅斯 vs美國北約延續冷戰的霸權對峙;
b遜尼派沙地 vs什葉派伊朗的地緣政治較勁;
c中東穆斯林vs基督教西方的意識形態仇視; 和
d散居敍土伊三國邊疆的庫德族人分離主義訴求vs土耳奇領土主權.
此四者交錯鑲嵌,構築成「中東複合危機」.

〈第二次中東危機〉
肇始於2010年末 埃及和突尼西亞引爆的「阿拉伯之春」民眾運動, 11年初蔓延至 敍利亞,引發了旨在打倒 (什葉-阿拉維派)阿薩德政權的內戰. 「敍利亞內戰」持續惡化,最終導致(遜尼派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誕生, 並且越境進入(或說返回)伊拉克.
關鍵事件是2014年6月ISIS以區區數千民兵擊潰十萬計 (美國支持的什葉派 馬利基Maliki政權)伊拉克政府圍剿軍,虜獲輜重無數; 並且旋即攻摩蘇爾, 取得金庫和油井,聲威震動天下. 其領導人 巴格達迪Baghdadi自進尊號「哈里發」, 召諭普世「聖戰士」前來皈依(儀式是當眾焚燒護照,以示棄絕母國.),獻身義舉.

那邊廂,眼看滅頂的 阿氏政權得到 伊朗和 黎巴嫩真主黨大力支撐,站穩了腳跟. 美國和北約為了同時支持伊國政府軍和敍國叛軍,在 “零容忍”兵員傷亡的前提下, 對ISIS和敍國政府軍發動猛烈和持續的空襲. 15年底俄羅斯高調介入内戰,支持阿薩德政權, 反過來向叛軍和ISIS實施頻密空襲. 美俄定型了一場「代理人戰爭proxy war」, 雙方嚴守 “幕後老闆絕不正面碰撞” 的潛規則,一味共同屠宰敍利亞人.
美俄霸權對決延續冷戰氛圍,建構了這場危機的基本盤. 超級大國的資源支撐及平衡著內戰雙方,奠定了僵局. 作者把危機的惡化歸咎於美國總統奧巴馬, 認為其外交政策舉棋不定,多番坐失良機.

內戰使敍國原先22mil人口死去近一成,半數淪為難民,約兩成流亡國外. 西歐接待了1m難民,造成嚴苛的社會負擔,因而怨聲載道; 其實土耳奇和周邊的阿拉伯國家接受的難民數目更多.

〈教派仇讎〉
這場危機的動力因是深植於歷史的教派衝突, 造成中東諸國內部社會分裂(遜尼sunni vs 什葉shiite), 與及地緣政治對立(沙地vs伊朗).

「瓦哈比Wahhabi教派」於十八世紀被 沙地「紹德Saud王室」捧為國教, 信奉極端「復古主義」,反對任何經義和規範上的修訂; 嚴苛的「道德主義」,將所有異教徒(ie不信神者)妖魔化 (什葉派和蘇菲派更被視為異端中的異端.); 與及最利害的「聖戰主義」:狂熱的戰鬥和殉教精神,對核心教義「聖戰」 作出最狹義和最暴力化的解釋.****
上世紀初埃及伊斯蘭大學者 庫特布Sayyid Qutb總結出理論清晰的現代版本, 尤其是關於 “聖戰”的最激進觀念,成為當代「新瓦哈比主義」的圭臬,樹立了今天全球「聖戰恐怖主義」浪潮的意識形態基礎.*** 他也創建了「穆斯林兄弟會」, 作為宣揚和實踐其思想的社會基層組織.

八十年代石油價高,沙地坐擁數以千億計美元,國力充盈, 於是擲下重金在全球伊斯蘭社會大力宣揚瓦哈比主義. 該派教義特別得到 「穆斯林兄弟會」和巴基斯坦重要經院的擁戴, 在地緣和全球性政治壓力下發酵.
「新瓦哈比主義」藉由 阿富汗戰爭,孕育出「塔利班」,「基地組織」和各聖戰士幫派, 沙地富商之子魅力領袖 本拉登bin Ladin是劃時代的行動型傳教士. 「伊斯蘭國ISIS」系出基地,萌芽於伊拉克, 起初受到 沙地和卡塔爾大力支持. 由於ISIS六親不認的本性,最終沙地,甚至塔利班均與之反目.

伊斯蘭宗派繁多,血債糾結. 阿薩德家族出身的「阿拉維Alawi派」是敍利亞獨特的山地部落民教派,相信先知女婿哈里發 阿里的神格化和轉世, 屬於千禧信仰,一般視作什葉派分支. (其實教義大不相同.) 阿拉維派具有悲慘的被(遜尼人) 迫害歷史, 因緣際會,獨立後憑藉主宰軍隊成為當權派, 與佔全國主流人口的遜尼人一貫地關係緊張.
「阿拉伯之春」的 民主/反政府訴求迅速轉化為 “遜尼vs阿拉維” 的教派/族群衝突, 順理成章地演變成內戰.**** 這足以解釋為何交戰雙方都手段殘暴,而政府軍甚至施放毒氣對付子民.

中東諸國的社會還有一道深邃的鴻溝, 那就是 傳統宗教精神與 現代
〈世俗主義〉的分歧.
面對來自西方殖民主義的嚴酷挑戰,落後國家的菁英階層都傾向政治政革,企圖把舊政體重建成現代民族國家. 所謂「現代化運動」,具體指的是建立新型憲制國家;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與及 自由/民主主義社會. 這種現代西方的,以個人為本位的,非宗教主導的意識形態泛稱為「世俗主義」.*** 土耳其國父 凱末爾Kemal和埃及 納瑟Nassar都是旗幟鮮明的世俗主義領導人.
世俗主義與傳統伊斯蘭精神直接且嚴重背馳,難以調和.***** 「伊斯蘭」意為 “順服(於真主)”, 屬於阿拉伯傳統,以教權為本位,主張政教合一. 而世俗主義蘊含的宗教多元/寬容主義, 更與 “萬物非主,唯有真主” 的 “真言” 杆格不容.

新國家由菁英階層率領建立, 他們迅速壟斷政治和經濟(更重要的是軍隊), 同樣迅速地貪污腐化. 時日遷改,持世俗主義且高教育的菁英和中產階層,與貧窮而低教育的草根階層形成一條斷層綫,***** 這從伊斯坦布爾和開羅新舊城區的截分可見一斑. 窮富懸殊和獨裁統治使「伊斯蘭主義」(定義為把教義引入並主導政治生活的主張.)在草根階層中大受歡迎, 穆斯林兄弟會在埃及更是愈禁愈烈, 終於引爆了「阿拉伯之春」.

〈沙伊的對峙困境〉
沙地阿拉伯非常之恐懼伊朗; 而伊朗則處處顯露出不把沙地放在眼內,這倒過來又加深了沙地的自卑和不安全感. 相對伊朗,沙地的弱勢是:
a沙地人口三千餘萬,伊朗七千餘萬. 除了擁有兩座聖城,沙地文化底蘊淺薄; 而伊朗擁有輝煌深厚的古波斯文明,還是 什葉伊斯蘭的根源和重鎮.
b沙地內政極度敗壞,「紹德王室」專橫腐化; 伊朗內政也貪劣,但掌權教長卻多高潔自持. 沙地人對國家失望之極,社會基本上一盤散 “沙”; 伊朗人卻極具民族自豪感, 沙地在他們眼中只是美國的一條看門狗.***
c沙地的親美外交在全球穆斯林心目中形象低落; 反之,伊朗對西方(特別是以色列)姿態強硬,就算遜尼人也拍掌叫好. 吊詭的是,愈是原教旨的瓦派愈不齒王室的墮落. 另外,沙地對内專制,人權狀況國際排位之低與伊朗 “一擔擔”.

但沙地也有其優勢:
d首先他極度富有,石油蘊藏居世界首位, 而有錢易辦事,對內可以收買國民;對外可以收買朋友. 而伊朗雖也資源豐富(石油蘊藏世界第三), 卻因核武議題長期飽遭聯合國經濟制裁而凋敝不堪.
e「石油美元」是沙地的王牌. 四十年前沙地和美國密約,限定全球石油交易以美元計價, 此舉令美元成為壟斷性國際貨幣,是當代美國環球霸權的主要構件. *** 沙地因此對美國也有若干議價能力. (近期首倡以人民幣計價石油,就是一種議價姿勢.)

沙地的僵屍式「酋長制」憲政架構舉世無人認同, 財務賄賂和宗教嚴控是沙地一貫統治策略, 教育落後,社會崩壞,智識界早已論定其無可救藥.***
沙地王室最害怕的其實不是外敵伊朗,而是國內的民主訴求, 阿拉伯之春正好擊中死穴. 政府大力彈壓群眾運動之餘,還派兵到巴林救火, 這全靠美國老闆 “小駡大幫忙”, 不把他當 利比亞一類 “暴政國家” 處理掉.

沙地的國策非常之清晰, 以親美外交奠定其「泛阿拉伯」盟主地位, 藉此以外壓內,遂行專制統治.**** 但沙地的泛阿主義從未成功過, 埃及和敘利亞從不賣他的賬. 沙地的最大友國是巴基斯坦,兩國都有近兩成什葉人口, 他們服膺伊朗大教長,成為國家心腹之患.*** 東非一些國家和東南亞兩大遜尼國 印尼和馬來西亞都與沙地友好,但不至於奉他為盟主. 沙地的實質影響力從未溢出半島範圍.

沙地還有一項棘手之處: 什葉派人口集中聚居東部省份,成為當地的多數派. 他們自然積極追求民主和自治, 偏偏東部卻出產最多石油,又怎容自治?***
2016年1月沙地以謀叛罪(勾通伊朗)處死(國內)什葉派教長 尼姆爾Nimr al-Nimr和3名最高階教士,共47位 “反政府”人士. 事件引發國際軒然大波, 不單什葉人為之髮指,西方社會,甚至反宗派主義的遜尼人亦交相譴責. 沙地政府此舉一方面挑起教派對立和國族主義情緒來轉移國民視綫; 另一方面借機強力壓制普遍的民主訴求.***

環海灣和西南亞的中軸國家其實是伊朗. 戰後的伊朗「巴列維王朝」和沙地「紹德王室」原乃 “通家之好”,是美國在中東的 “雙看門犬”. 整個中東大格局的轉捩點是1978年「伊朗革命」. 天翻地覆,長期流亡巴黎的大教長 何梅尼Khomeini歸來主宰國政. 他把伊朗內部建設成一個真正的「伊斯蘭法治國家」***; 外部豎立為全球什葉人的精神柱石. 他還訂定了一項基本國策:把 以色列從地圖上抹除, 因而不惜一切發展核武. (這反過來使 以色列不惜一切要摧毁伊朗的核設施.)

伊朗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不單被美國定性為 “邪惡國家” 加以圍堵; 還自絕於國際社會,長期遭到聯合國制裁. 幸而 “敵人的敵人易成朋友”, 伊朗有俄國和中國這兩位重量級 “國際友人”. 伊俄 “共享” 歷史宿敵,那就是緬懷昔日鄂圖曼帝國盛世的土耳奇. 而往日無仇怨,今日有生意的中國,則是伊朗石油的大買家.

地緣政治上面伊朗三面受敵.(除了東面的 土庫曼斯坦.) 西北方的大敵是新興的ISIS,該組織視所有什葉人為叛教者. 北面的土耳奇是傳統中東霸業的對手國,人口與伊朗相約,早早加入了北約. 伊朗的策略是聯手俄羅斯夾擊土耳奇. 波斯灣對岸的沙地勢弱原本不足為患,但有美國撐腰,伊朗沒奈他何. 伊朗真正仇視的是以色列,所以全力支持真主黨.
伊朗危機感十足,因而傾盡全力發展軍備,尤其是飛彈和核武. 他的國家格局和北韓極其相似,工業,礦產和人力資源相當不差, 如非受累於意識形態,不難成功現代化. 何梅尼死後,外交逐漸傾向現實主義, 最終與西方達成限核協議,企圖走向建設經濟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