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809阿道夫H

演說1809阿道夫H

講者:掌門

 

《Adolf.H》Thomas Sandkuhler (2015)

本書是 希特拉Adolf Hitler(1889-1945) 的傳記, 寫作手法卻與一般同類作品大異其趣,並不聚焦於主人翁的生平細節, 而是著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8) 」的背境脈絡中,描述和解讀其人的思想和行為.***

 

〈時勢與英雄〉

出生於奧地利邊區的 希特拉,其人生按照政治活動可明確地劃分成三個階段:

A青年期:從1907年搬到維也納; 13年遷居德國巴伐利亞首府 慕尼黑; 14年志願參軍,直到18年終戰.

B鬥期: 1919年加入「德國工人黨」是希氏從政的開端, 次年該黨改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簡稱NSDAP納粹黨」, 21年經黨內選舉成為 “獨裁者”(只有一票反對.); 23年發動「啤酒館政變」失敗入獄,獄中著書《我的奮鬥》; 次年出獄,調整活動方向,領導納粹黨憑選戰進入國會, 32年成為最大黨.

C掌權期:1933年1月希特拉出任帝國總理; 同年納粹一黨專政, 34年接掌總統職,成為「元首兼帝國總理」; 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45年4月兵敗自殺,共掌權12年半.***

 

作者認為希特拉在「青年期」已然心態極右,兼且強烈反猶, 但是這樣子的德奧年輕人當其時可說比比皆是. 因此值得深究的是時勢怎樣決定了他的思想,而非其思想有何獨到之處.***

 

希氏具有強烈個人色彩的思想行為, 如 種族至上主義,恢復國權運動,「生存空間」理論,法西斯式有組織街頭暴力行動方案等等, 都是「奮鬥期」的產物,但就連這些也全都不由他原創. 他的天才之處,是有機地綜合諸般政治元素,組成融貫的宣傳和行動體系; 再藉由個人魅力和天賦的煽動性演說才能,感染了整個世代的德國國民.**** 這是時勢波瀾與天才創造的交互催化,《我的奮鬥》將其提綱絜領,並且宣告天下. 此書的影响力在當時不可估量,他藉著「納粹主義」逐步操控國內人心和政局.

 

到得大權在握,希特拉立即以令人們完全無法適應的緊湊步伐,實踐他的綱領和承諾. 在這過程中,外交和軍事上初期的節節勝利, 使他在國內外獲得極大動能,無限制地放大了個人的野心和國民的盲從,終致貽禍全球. 「掌權期」的希氏近乎完全不受他人的影响和制約, 獨夫竟能撬動整個世界,在近代史上極其罕見.***

 

因此,最先應該探究的是時代背境, 為何當時的德國如此 “極右” 和 “反猶”?

背後一刀說

“極右”和 “反猶”原是兩碼子事,然在當時的歐陸, 凡屬右派定必反猶;但反猶卻不獨右派為然.*** 事實上整個歐陸的人,除馬克思主義者外,全都反猶. 「反猶/閃主義」始於十字軍東征,是基督教歐陸的千年傳統. (邱吉爾和羅斯福也很反猶, 只是遠沒有希特拉那麼 歇斯底里.) 德國原也不是最反猶的國家,沙俄極力摧殘猶太人為時更早, 納粹只是後來居上而矣.

 

反猶既然是全歐的基本盤,然則 德國為何去到「種族清洗」的地步呢? 答案與一戰的失敗密切相關. 回看當年歐戰,德國東西兩綫同步作戰. 精兵在西,按照「施里芬計劃」繞道比利時急襲法國, 初戰大捷,後為英法聯軍力拒於 索姆河,戰局入膠著. 東綫以老弱之師抵禦倍數犯境的俄軍,卻出人意表大獲全勝. 羅曼諾夫王朝因兵敗覆滅, 新誕生的 布爾什維克政權立即與德國議和.(條件當然絕對是有利德方.) 東綫德軍事實上是完勝; 但西綫卻在長期堅持後,終於因為美國參戰而不支崩解. 德國之敗明顯敗在綜合國力和大戰略,軍方輸得非常之不甘心, 這成為後來極右派勃興的機緣和底蘊.***

 

戰爭末期,國內超級通脹, 左翼政黨發動大罷工,成功終止了戰爭. 當時的參謀總長 魯登道夫Ludendroff為了掩飾, 極力聲稱軍隊並未打輸,只是由於“內部敵人(指左翼政黨)” 把國家顛覆和出賣了,才導致敗局. 這就是極右觀點的「背後一刀說」.***

此說到了希特拉手上更上層樓. 基於國民對共產黨的恐懼,而 布爾什維克上層又有很多是猶太人(在沙俄和傳統右派酷烈迫害之下,猶太人全都加入了共產黨.), 希氏遂大力宣揚當年背後出刀的黑手就是猶太人!他完美地將“極右” 和 “反猶” 兩個要素結合起來, 成為其文宣路綫的基本定調.

到了發動戰爭的時候,納粹進一步宣稱猶太人在暗處操控 協約諸國的政局, 陰謀破壞世界和平以遂其獨立建國的陰謀.***(此即有名的偽造文件「猶太長老議定書」.) 由於猶太人翻雲覆雨,壓縮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 才逼得德國不得不發動正義的 “護種戰爭”.

 

〈他的奮鬥〉

14年奮鬥期的前半,希特拉個人雖然已嶄露頭角,光芒耀眼, 但極速成長的納粹黨仍只是個黨員人數區區以萬計的小黨. 像納粹這樣的極右派小黨全國有五六個之多, 它的影响力也沒有溢出巴伐利亞太遠. 1923年啤酒館政變只是巴邦的事,不是全國的事. 就算在33年成為佔36%席位的國會最大黨之時,納粹仍只得40萬黨員.

 

納粹有一樣他黨沒有的東西,那就是黨魁本人.*** 希特拉的個人魅力是沒法阻擋的,連智識界願意折節下交;上流社會貴婦待他如子侄;工業鉅子傾囊提供獻金; 市民迷醉於煽情演說;而草根更奮身追隨,加入 “納粹衝鋒隊”.

在所有類型的助力當中,拔擢希氏的最大 “恩主” 是傳統右派的大人物. 他們想乘勢利用希氏罕有的感召力,並且看到他的政黨政治根基薄弱, 認為很容易操控和架空,在必要時也可以代罪和犧牲.**** 這是極其合理,卻又嚴重誤判的想法!

 

希特拉上位帝國總理後,其影響力滾雪球般急速擴展, 納粹黨員人數兩三年間由40萬暴增至200萬!內政部要出面制止全國父母為新生兒取名 “希特拉”和 “希拉芙妮”!很快地,那些右派大人物反過來被他操控和架空; 左派的政治人物則被他用作代罪羊和犧牲掉了.

希特拉的人格影响力提升之快速出乎意料之外,全拜現代傳播科技所賜.*** 擴音器材的出現令他可以面對幾萬人演說(最多的一次是26萬人.),火車和飛機令他在選戰期間得以周遊全國, 便不用提收音機和報紙的普及態勢了. 民粹主義文宣是他成功的最大力量所在.

 

本書首章的標題是

〈Der Versager魯蛇〉.

根據本書譯者的有趣說法,「魯蛇loser」是臺灣次文化用語, 可定義為 “低學歷,低收入,缺乏感情伴侶之人”. 青年希特拉是位貨真價實的魯蛇, 其人生之一榻糊塗,曾經去到 “瞓街”的地步.

 

但是這位加強版魯蛇卻有兩項高雅出塵之處, 他是:a華格納Wilhelm Wagner(1813-83)歌劇發燒友; 和b閱讀狂. 他在維也納浪蕩期間,把所有零錢都花在 買站票觀看華格納歌劇和 購買書刊上面. 這兩者的影响極其深遠,迷醉華氏歌劇使他成為情感(過度)激烈的人, 可「浪漫主義」大師華格納的特色正好是 “愛國”和 “反猶”; 而閱讀則提升他的思考敏銳度,豐富他的知識庫存. 兩者相輔相承,育長了他的煽動性演說天賦.***

 

希特拉日後還有一段“華格納因緣”, 1922年一位富有的(華氏歌劇迷)出版商聽過演說後加入納粹黨,並且介紹他認識華格納的兒媳. 華格納夫人及其貴婦團非常崇拜和疼愛希特拉,視如子姪, 把他領進慕尼黑上流社交圈,對他的事業助力很大,尤其是財務方面.***

 

希氏讀書另闢蹊徑,《我的奮鬥》記載了獨門心法:「所謂讀書的藝術, 就是記住重要的,忘掉不重要的.」 「我創造了一門知識的基礎,塑造了一幅世界圖像和一種世界觀, 成為現在行動的堅定基石.」 好一派 “實用主義” 大師級策略! 後人不知道他讀過那些書,只知閱讀是他的終身嗜好, 傾向建築學和歷史,並且擁有11,600本書.

 

家境並不富裕的 希特拉在1907年(時18歲)孤身搬到維也納, 有意投考藝術學院,怎料簡單落第. 他瞞騙母親,謊報入學以取得生活費, 在首都過了七年 “魯蛇生涯”. 期間受到大都會時代風潮的浸染,成長為一個思想偏激,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的時下日耳曼青年.

 

「德意志帝國」在1870年普法戰爭之後立國,四十年間一躍而成歐陸首席工業強國,GDP超踰英國. 反觀「奧匈帝國」因為種族混雜,政治困難, 經濟和國力相比德國大為不如. 於是奧國的日耳曼裔年青人每多自視為 “泛德意志人”, 比德國人更 “愛德國”, 並且深信奧匈疲憊,乃是 “劣等種族” 拖累所致.**** (匈牙利人是 馬扎爾族,當然較日耳曼族低劣;斯拉夫族等而下之; 猶太人更加邪惡不堪;而吉卜賽人….. 簡直是人類渣滓.)

 

其時西方列強在環球殖民爭霸,歐陸思想界盛行「社會達爾文主義」, 種族競爭,強存弱亡,視為天理.*** 希特拉就是這邪惡史觀的最偉大傳承人和行動家, 憑藉對時代精神和社會心態的深切微妙掌握, 在千載一時的機遇下成就了事業奇蹟. (短短二十三年從 “零所有”到 “滅世”,怎樣看也是沒可能.) 而偉大的德國民族則是希特拉奇蹟的魔法槓桿.

 

〈一等鐵十字勳章〉

一戰前夕,奧匈加緊徵兵, 希特拉可能是為了逃避(奧國的)兵役,1913年遷居德國 慕尼黑. 由於某些早前的動亂事故,慕尼黑當時是出了名右傾和憎恨共產黨. 希氏如歸故里,終身自視為 “慕尼黑牌德國人”, 事實上他一直持有奧國國籍. (甚至有一段不短的時間並無國籍.) 這種奇怪狀況直到二十年後出任總理的前夕才作出改變.

 

坐不暖蓆,他不知怎地被當局抓往徵兵站, 卻又因身子孱弱,過不了體檢,獲准免役. 1914年8月大戰爆發,他忽爾斷然改變心意,志願參加德國軍隊. 由於形勢急迫混亂,軍隊沒有察覺他是奧國人,依法不能為德國出征, 把他編進了 “巴伐利亞第16預備步兵團”,即時開拔西綫,投入激烈的初戰.

 

希氏時年25歲,大步踏進人生第一個真正的轉捩點. 把他洗禮的是10月份一場捨命攻堅戰, 前綫指揮官戰死,執行任務的 3,600名同袍生還的只有600人. 希氏九死一生,晉升為 “下士”, 編進團指揮部,成為8名傳令兵中的一位. (下個月這8人便死掉了3個,可見傳令兵並不特別安全.) 12月帝國頒發了60枚「二等鐵十字勳章」, 希特拉是得主中唯一的傳令兵.

16年12月見証了全場戰爭中最慘烈的「索姆河之役」, 陣上亡魂100萬, 他左腿受傷,送往大後方療養和休假.

 

西綫沉寂了兩年,由於預期美國即將參戰,德國搶先在18年春天發動最後一次攻勢. 希特拉在這時節獲得第二枚勳章, 這次是「一等鐵十字勳章」. 一等鐵十字是帝國的最高級戰爭獎章,絕少頒予下士, 據知是他冒著漫天炮火,把一度重要命令遞上前綫,因而獲獎.

10月某天清晨,英軍施放芥子毒氣,希氏和幾位同僚受重傷. 希氏雙眼暫時失明, 再被送回後方, 住院期間德國投降,希特拉聞訊痛哭, 據《奮鬥》所言,這是母親過世之後唯一的眼淚.

 

這時他29歲,前路茫茫,幸而軍隊留住他擔任文職, 養命期間德國政局異常動蕩,最終成立「威瑪共和」. 19年9月希特拉加入了「德國工人黨」 (日後自稱是第7名黨員,其實是第555名.) ,這是他人生第二個轉捩點. 他在黨內地位急速冒升,20年3月正式退役, 一心從政.

 

兩枚勳章,尤其是 “一等鐵十字” 對希特拉的後續生涯助益大到不得了. 最低限度,德國政府和德國人都把他當作德國人,就算明知他是奧國人也一樣. 連參政權也不被質疑,直到問鼎總理大位的前一年, 才由某個邦草草給了他一項榮譽公職, 使他 “自動” 成為德國公民. 對納粹黨人來說,雙鐵十字更是 勇氣,愛國和榮譽的保証, 構成個人崇拜的核心要素.

 

而軍旅生涯也果真把一條魯蛇,翻身打造成一名鐵漢. 這位 “鐵漢” 在軍中人緣不差,很有個人風格,暇時讀書, 不上妓院,理由是 “和法國女人上床有失(德國男人)身份”.

結束軍旅生涯的希特拉 邁開十倍步幅,踏入人生的奮鬥期. 此時的他 目標清晰, 意志堅定,心狠手辣,無所不用其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