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90114注定一戰? (一) 修昔底德陷阱

讀書札記190114

注定一戰? (一) 修昔底德陷阱

掌門執筆

 

《注定一戰? 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 Trap?》(2017) Graham Allison

作者是哈佛 甘廼迪政府學院Belfer Center前主任. 1971年出版《決策的本質The Essence of Decision》,以古巴飛彈危機為案例, 闡釋政治決策的 不確定性和 不理性面向, 奠定其一流「現實主義」政治學者的地位.

 

〈吹翻一池渾水〉

2015年習近平訪美期間, 作者在《大西洋月刋》發布了論文《The Thucydides’ TrapAre the US and China headed for War?》, 縱論天下,借古諷今. 該論文被行家推許為後冷戰以來 第三篇設定 學界辯論議題的文章. 前兩篇已是相隔二十年:亨廷頓《文明衝突?》福山《歷史的終結?》.

無獨有偶,三篇文章的作者都是 (邪惡學術軸心)哈佛大學的政治學者; 標題都附著「? 號」. 前兩文到得出書之時,問號不見了, 書名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 鑒於那兩書的立論最後都遭到學界的嚴厲批駁, 本書心態稍抱謙卑,取名《Destined For War ?》,明智地保留了問號. J

 

哈佛政治學名家迭出, 擅場畫龍點睛,嘩眾取寵. 作者自鑄新術語

〈修昔底德陷阱〉,當下立即熱炒.

古希臘歷史學家 修昔底德在其傳世作《伯羅奔尼撒戰記》中寫下著名論斷:「是雅典的崛起,以及斯巴達揮之不去的恐懼,使戰爭不可避免.」*** 本書引文突顯了 關鍵詞:a崛起,b恐懼,和c不可避免; 千載之下,竟可對號入座.

 

話說公元前第五世紀,陸軍無敵的 斯巴達向來是希臘二百餘城邦的龍頭. 但雅典在“波希戰爭” 之後,憑藉新興的超級艦隊, 和海上貿易積累的鉅額財富,挑戰斯巴達傳統武林盟主的地位.

起初,兩城領導人都極為理智,盡最大努力避免爆發全面戰爭. 但最終,艱苦維持的 三十年和平”, 卻因兩造附庸城邦之間遠距離的微小利益紛爭而破局. 伯羅奔尼撒戰爭席捲整個希臘世界, 十年兵禍,玉石俱焚. 雅典固之然戰敗亡國,斯巴達也元氣盡喪,丟失了盟主寶座. 不旋踵,希臘 “淪於夷狄”,為北邊蠻族 馬其頓所征服.

「修昔底德陷阱」要義是:斯巴達和雅典都是「城邦體系」的最大受益者, 兩造都不想要這場戰爭,***但是戰爭卻終於發生.

 

作者貫古通今,發揮才氣, 論斷 Def.在「區域系統」的内部, 每當傳統強權遭到新興強權的挑戰, 就會形成「結構性壓力」,導向全面戰爭.***** “結構性” 的意思是壓力從屬於系統運作的本性, 不以參與者的意志為轉移,不因可預見的災難後果而止步. 它是定向的國際政治動力, 最終會因微弱的外交紛爭導火綫,演變成 兩大同盟集團之間的毁滅性戰爭.

 

作者非徒危言聳聽,而是實證研究了 過往五百年間, 16個符合前提的歷史案例, 發現其中12次形成戰爭,只有4次得以倖免.*** 他分析了每局的緣由,尤其是四和局的特殊之處, 最終得出普適性結論:“戰爭雖非絕對不可避免, 但發生的機會遠比當時專家所認為的高.”***

 

古代爭霸戰舊戲碼之所以足堪當今借鏡,正因其 “對號入座性”. 且看古今

〈雙龍會〉的比較分析.

斯巴達世代執掌「希臘城邦體制」 之牛耳, 認為這是由他創建,並藉著他的壓倒性軍事力量才得以維持. 雅典若非乘著體系之便利經商致富,怎有今日? 所以挑戰傳統秩序, 乃是忘恩負義,僭越妄為.

同樣的是,當今「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格局「布列頓森林體制」(聯合國,IMF,世銀,WTO等機構.)和「美元秩序」, 是由美國創建,並藉著他的壓倒性海軍力量維持的.*** 中國若非乘著體系之便利經商致富,怎有今日? 所以…..

 

從雅典的角度來看,波希戰爭中她的貢獻不在斯巴達之下, 而戰後海洋貿易勃興則完全是自身的開創與功勞. 但是雅典在體系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位置與尊重.

布列頓森林機構內部, 中國也認為自身的利益並沒有得到與其實力和貢獻同等的看重. 這從IMF和世銀投票權的爭議可見一斑.

 

在漫長的承平期間,兩造在體制中 “既合作又競爭”, 各自依據地緣政治條件與友好城邦結盟, 形成了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 與及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 大戰最終由於兩造的屬邦 科林斯與克基拉 無謂地爭奪遠方偏僻小城的宗主權而引爆.

 

二戰之後六十年,以 美國為盟主的「西方工業國集團, ie G7」無論在政治,經貿和軍力諸方面, 全面壓制著餘下大多數 “發展中國家”. 世界承平則聚焦經濟, 在諸多 “森林機構”之中,「世貿組織WTO」統合全球貿易的角色愈形吃重.

然而正是WTO「多哈回合(2001-2008年)」漫長談判過程中, (邪惡的)歐盟堅持著(臭名昭彰的)補助農業關稅政策不放手, 於是桌上形成了兩個談判集團:西方集團和新興國家集團.*** (正義的)後者以 中國,俄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為軸心, 結集天下窮弱國家,與富強諸國周旋. 合縱連橫,互不相讓,多哈回合終致破局, 而WTO也就陷於功能瘓癱,無法恢復其全球領導力. 這也是今天美中貿易戰的背境設定.

 

多哈破局,驅動風雲. 中國乘時崛起,以 「金磚五國BRICS」為軸心結成經濟聯盟, 設立「亞投行」「金磚銀行」兩個大型機構; 又成功將世界論壇移師「二十國峰會G20」. 世界面貌,為之煥然, 隱露兩大同盟集團的氣象. 這對美國來說,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古今之變〉

雅典並不是想推翻希臘城邦體制,想的是取代斯巴達的盟主地位; 甚或更 “謙卑地”,起初只想削弱斯巴達的權勢,提升自身的影響力.

今天的中國也不是想推翻布列頓森林體制,想的只是在體制内提升自身的話語權.***

 

事實上雅典是城邦體制的重大受益者, 和平穩定的國際政治環境,成熟的外交慣例, 共通的商業行為守則,安全暢順的陸路和航道….. 在在都是雅典外貿成功的基礎條件.*** 作為既得利益者,又是個商業國,雅典理應厭惡戰爭.

再者,雅典和斯巴達都是民主政制根基深厚的國家, 按理不會輕率啓動禍端.

三來,當時的外交慣例高度成熟, 當事國可以派遣外交使者到盟國,甚或是敵國的公民大會,進行遊說和辯解.*** 因誤會而導致戰爭的機會已降至最低.

 

根據「自由主義國際關係學」理論:a商業,b民主和c國際法, 此三者足以抑止,或者起碼平緩了大型戰爭.***

但是,理論與現實並不吻合. 雅典比斯巴達更加好戰,建立帝國的野心更為強大. 事實上,毁滅性戰爭主要是由雅典挑動和升級的.

 

修昔底德最後總結, 導致戰爭的三個驅動因素是:利益, 恐懼和 榮譽.*** 未來的大戰會否因為這些千古不移的人類根性而引爆呢?

 

本書接著從十六案例中挑出幾局來詳加考究, 挑選準則視乎其與當今 “美中雙龍會” 的吻合度而定. 內容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