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114B馬克思

走馬曾防玉塞秋   只將詩思入涼州

讀書札記130114B

馬克思  (1997)

作者   洪鎌德

分類   傳記 + 政治哲學

阿Sim評級   C

阿Sim簡介***

本書作者洪鎌德於維也納大學受學,專長於歐陸政治哲學,尤精於馬克思主義。本書為台灣解禁後第一本中肯評價馬克思的作品,對其生平及理論均有詳盡的論述,實為港台難得的原作馬克思主義入門書籍。

 理論

A)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1. 人為勞動之動物。***** 人因擁有自我意識,並將生活作為滿足自我目的的手段,故而有能力改良生產方法,而勞動乃是人類自我實現和滿足的途徑。
  2. 生產Production除了是人運用自然條件,滿足自我需要的行為外,也是社會組織的基本方法。為了滿足生產需要而建立的社會關係即生產關係。*****
  3. 故社會關係的變化過程實為生產關係的變化過程。***

將經濟因素(i.e. 生產)的地位在歷史進程中置於其他因素(i.e. 政治和個人)之上,是為唯物史觀。*****

  1. 馬克思提出:社會之內政治及宗教關係為上層建築,其發展源於社會的下層建築,即生產關係與勞動力。上層雖影響下層,但下層主宰上層的變化。***
  2. 古典經濟學視資本capital,勞工labor和土地land為生產因素factors of production。 馬克思則提出勞動力productive force及生產資料means of production為生產過程的主要因素,將生產技術及工藝視為勞動力的一部分(史密夫將此視為資本)。 故資本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在經濟理論上的最大分歧在於前者將資本,而後者將勞動力置於生產決定性的位置。***
  3.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Labor theory of value主張產品product/商品commodity的價值包括 有用價值use value 及 交換價值exchange value,交換價值在商品上尤其明顯。 馬克思認為商品去除有用價值後,剩下的便為勞動力價值,即馬克思所提出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B)   社會階級的構成及資本主義的終結

  1. 黑格爾辯證法為三階段之推論,即正反合。*** 黑格爾提出萬物皆是內在矛盾,而矛盾則為事物運動movement的唯一動力,並以此解釋歷史之進程。
  2. 馬克思於《資本論》中指出,勞工作為一種商品,其交換價值(薪金)低於其有用價值(勞動力)。故資本家的利潤來源實透過剝削工人所提供勞動力的剩餘,即為著名的剩餘價值理論。*****
  3. 資本家並非透過欺詐以獲得剩餘,而是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下生產資料擁有人與生產者(i.e. 勞工)的分隔令剝削變得可能。
  4. 馬克思指資本即為剩餘價值的累積,並以累積更多剩餘價值為目標,故資本主義下資本有其自我擴大性,令剝削持續並不斷加強。
  5. 持續剝削令社會內資本家與勞工的矛盾增強而形成兩個對立的階層,即普勞階層Proletariat與布爾喬亞階層bourgeoisie*** 根據辯證法,以階級鬥爭形式出現的社會矛盾最後必定會融合並進步。把社會內部衝突視為人類歷史推演的主要力量之觀點稱為辦證史觀。*****   辦證法在其方法論上並無終結點,惟馬克思相信歷史發展有其必然及最終的階段。***
  6. 基於資本的自我擴大性及利潤率的下降趨勢***,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將愈趨激烈。馬克思預言資本主義必然走向崩潰滅亡,這才符合辯證法的運動律。
  7.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其中一個階段。 階級鬥爭由自由人與奴隸、貴族與平民、地主與農奴及至 布爾喬亞與普勞階級,資本主義將為階級鬥爭的終結。 取而代為將為社會主義,並最終走向共產主義。

相信歷史有其必然走向的觀點為決定論。***

 生平

  1. 馬克思在1818年5月於普魯士特利爾城(Trier)出生。家庭數代皆為猶大教教士,而父親則為當地著名律師,家境小康,為名副其實的中產家庭。馬的妻子為少時私訂終生的貴族女子燕妮。馬克思小時因天資聰穎,而且刻苦努力,深得其父寵愛。
  2. 馬先後於波恩大學(Bonn)及柏林大學(Berlin)就讀法學系,並於柏林期間成為當時哲學大家黑格爾的支持者。在柏林期間教授對馬的評語皆為「超絕地勤勞」。馬於1841因政治原因退出柏林大學,並將畢業論文寄至耶拿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時為23歲。
  3. 馬才到二十之齡,便因過度辛勞及抽煙令肺部受到很大損害,醫師命他遷至鄉間休養。但很快其工作過度的老毛病又發生,馬終其一生均受健康問題困擾,直到1883年離開人世。
  4. 馬於1842成為《萊茵報》編輯,雖路線左傾,但並未支持共產主義,極其量只能稱為人文主義者及無神論者。在馬的努力下,《萊茵報》的訂戶由400人增至3400人。1843年因一篇文章批評沙皇尼古拉一世觸怒了俄國,普國下令關閉《萊茵報》。馬克思對普魯士失望而憤怒,遷居巴黎,並遇上他一生的好友恩格斯。恩格斯除了提供馬學習經濟學的契機,也是馬後期追求共產主義的主要影響人。
  5. 馬很快便被逐出巴黎,逃到巴塞爾。馬與恩在比利時合作無間,先後出版《德意志的意識形態》確立唯物辨證史觀,並於1846創立巴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其後與正義者聯盟一同併入英國背景的共產主義者同盟Communist League,並於1847起草了著名的《共產黨宣言》,*****為成同盟的綱領。
  6. 馬藉著1848年歐洲的連串革命,回到科隆創立《新萊茵報》,但因威廉四世大力打壓左派力量,馬只逗留了一年便移居至倫敦,他人生最後的所在地。
  7. 馬在倫敦致力於組織革命及研究資本主義,過著極其貧窮的生活,其主要收入一直為恩格斯的援助。1864年,馬加入國際工人組織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亦稱為第一國際First International,其間組織了1871的巴黎公社革命,結果慘烈。第一國際於1876年解散。
  8. 馬克思於1867出版其影響力深遠的著作《資本論》第一冊,儘管第二三冊從未在其死前完成(及後安格斯整理兩冊的手稿並於1885及1894分別推出),但作為其平生學問之總結,影響至為深遠。

阿蟬之言
在中港台要找一本好的馬克思入門書不容易。在香港書局常找到的《馬克思》 (作者David McLellan)雖然為行內重要作品,但主體為生平,理論部分著墨少;另一本《馬克思安魂曲》(Frank E. Manuel)亦為介紹生平的作品。

洪氏的《馬克思》作為一本入門書,在生平和理論篇幅平均,文筆易讀能懂,不失當代台灣馬克思名學者的風範。我輩7/8/9十後嘴邊常掛著自由民主,人人聞馬列社共而色變。但又有幾多人知馬克思主義為何物?

另推薦理論入門書Alex Callinicos的《The Revolutionary Ideas of Karl Marx》

掌門附錄

李益   邊詩

腰垂錦帶掛吳鉤,走馬曾防玉塞秋, 莫笑關西將家子,只將詩思入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