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90930恐怖(二) 恐怖的藝術

讀書札記190930

恐怖(二) 恐怖的藝術

掌門執筆

 

作者說道,研究「恐怖主義」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

〈定義恐怖主義〉.

古典定義: “在社會中製造恐怖氛圍即是恐怖主義.” (eg連環殺手) 明顯地今天已不適用. 現今通用的語詞 “恐怖主義” 傾向排除 病理的,牟利的或私怨的動機, 而聚焦於 公共或政治性質的動機.*** 理據是學界主流 “行為主義” 的觀點, 社會科學應該盡量避免 “主觀性” 定義; 而以 “客觀,可檢測的行為” 作出區別.

 

作者指出,給予定義之所以棘手, 是因為 恐怖主義” 本身已被污名化.**** 無論給出怎樣的定義,都會有人 “跳出來”反對, 以保護 某些組織或某類作為不致被列入恐怖學類型. 舉例,如果給出一個定義令致 (杜魯門)廣長原爆事件,或(歐巴馬)無人機狙殺令列入恐怖之林, 美國佬必然…..

(正如討論 “民主制度” 之所以感到棘手,是因為該語詞已被神聖化了. 同理, “領土” 也是 “自古以來” “神聖不可侵犯”的事物.)

 

本書給出的定義:def. “通過有預謀的 系統性謀殺或製造恐慌, 威脅無辜民眾來獲取政治和戰術優勢.”*** 這定義堪稱周密,但卻力求避免使用極之流行的核心概念 “無差別攻擊”.

 

常用的 “極簡約” 版本將定義壓縮成兩個內核:

a意識形態訴求; (這會包舉及於 宗教主張,如 奥姆真理教地鐵毒氣事件1995.) 與及

b無差別攻擊戰術.*** (這原是用來與 “國家間”的專業戰爭行為作出區分, 但卻又引入新爭議,如 黎巴嫰美國海軍陸戰隊營地自殺式炸彈襲擊1983算否恐襲? 本書的定義看來是想弱化這惱人的b判準.)

 

現代恐怖主義最突出的 技術創新莫過於 自殺式炸彈” 和“刦持人質” 了!前者以其 血腥殘酷感和畫面震撼力扣人心弦; 後者則以 “現場直播” 的真實感 和“電視連續劇” 的娛樂形式緊攫大眾視綫. 兩者均高度利用 電子傳媒以達成 “製造恐慌”這個戰略目的.***

 

炸彈原以殺敵,非以自殺.「自殺式炸彈」的而且確是一種 宗教行為,一種

〈科技化獻祭〉.

(排除純軍事性質的 “神風特攻隊” 不算數,) 系統性運用自殺式炸彈始於 黎巴嫰「真主黨」(伊朗真主黨的分支). 19834月該組織的一名死士駕駛載著400磅炸藥的汽車衝進 貝魯特美國大使館引爆, 造成63人死亡(死者包括16名美國公民,其中有CIA負責人.),數百人受傷. 10月仲大鑊,一名死士載著12,000磅TNT的大卡車成功襲擊美國海軍陸戰隊軍營,造成241名士兵死亡. 同步遇襲的還有法國維和部隊,60名傘兵喪生,數十人致殘. 真主黨因此名震天下,而自殺式炸彈則成為它的 “招牌菜色”, 甚至出動女死士執行任務.

 

據學者研究,標準的「死士」其貌不揚,出身貧窮家庭,不識字, 無犯罪紀錄,能夠輕易混入人群. 最利害的是,就算最親密的家人都對計劃毫不知情. 還有一點,死士在立定決心後, 其情緒變得…..非常輕鬆冷靜. 他們已從焦慮中解脫出來!

由於什葉派大教長早有教諭禁止自殺式襲擊,該黨的神職人員要在 “前夜祭” 為死士提供 “宗教豁免”. 1999年真主黨開始政黨化,揚棄了自殺式襲擊, 但這種作業方式早已薪火相傳,遍地開花.

 

「刦持人質」則以其 “懸而未決” 的劇場力而別有一番風味, 這劇場則是貨真價實的電視新聞報導. 記者的投入,甚至涉入的程度, 經常去到干擾警方作業的地步. (今天警方會在刦持事態中進行傳媒管理.)

〈病態戀人1:恐襲者與傳媒人〉

1977年華盛頓, 伊斯蘭「哈納菲Hanafi教派」(傳統四大教法學派之一, 主張嚴格按照《古蘭經》制定教法.) 領袖Hamaas Khaalis率領12名信徒在3座建築物內綁架了134名人質. 他的兩點訴求與別不同:

a釋放獄中3名仇家, 以便執行 “教法”;

b禁播一部上演中的褻瀆先知電影. (製片商同意了他這要求.)

 

事件持續了39小時,其間Khaalis主動和記者通電話,要求討論他的訴求. 有時候記者也主動和他通電 “刮料”, 有位記者為示好意,甚至通知他大廈天台伏有狙擊手. 另一記者卻出言不遜,直呼他為 “黑人穆斯林”. Khaalis大怒,要求該記者道歉,否則將殺害一名人質作報復. 在警方談判人員 “勸喻” 下,記者公開道歉. 這類事態削弱了警方管控場面的能力,使談判過程倍加棘手.***

 

一名人質事後抱怨:「我感到這是一齣 游擊戰戲劇,首要在於滿足電視的節目需要. 新聞媒體和恐怖主義相互依賴, 創造出人們對名譽和認可的需求. 記者們不只是報導新聞,還幫助創造新聞.***

 

〈病態戀人2: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這心理病症的語源出自1973年斯德哥爾摩某銀行的刦持人質事件, 被定義為

Def. 在刦持人質事件歷程中,人質與刦匪之間產生 “積極的” 情感關係, 相隨的是兩者對警方和政府的負面情感.****

 

專家解釋:人質(在長時段的刦持期間)之所以與刦匪建立私人情誼; 同情其處境,甚或認同其政治主張, 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有利於人質的存活.*** 這與孩子之於父母並無不同, 孩子心理上依賴父母有利於存活,是一種 認知綁定” 狀態. 這種心理狀態使得刦匪對人質產生 “保護的責任感”, 有利於警方的談判和營救作業.***

(也有相反的「倫敦症候群」:人質失理性地對刦匪進行挑釁,結果…..)

 

1974年加州傳媒大亨的女兒Patty Hearst遭左派「共生解放軍SLA」綁架兩年,以勒索贖金.(SLA擁有十多名陸軍退役士兵成員.) 最初57天她被禁錮在衣櫥裡,遭到毆打和性侵, 期間被迫向綁匪坦白過往的 “資產階級腐化生活”. 終於她變得非常痛恨自已的出身和家庭,尤其是父親的 “傳媒帝國”. 最後加入了共生解放軍, 並取了新名字 “塔尼亞” 那是 捷古華拉情人的名字.

Patty因參與械刦銀行,被判處7年有期徒刑, 服刑僅22個月,卡特總統釋放了她. 2001年克林頓更 “完全赦免” 了她.

 

萬一有日成為了人質,請謹記以下的有益建言:

〈附錄:人質指南〉*****

a如有可能, 要鍛鍊身體,保持健康;

b通過回憶(或想像) 前人(質)更為悲慘的境況,以保持 “幽默感”;

c盡可能形成固定習慣,感受對環境的 “控制力”;

d通過暗自記錄時間,地點,事件和刦匪的動靜規律, 以保持 時間感”;

e努力找機會 “像一個人” 般與刦匪談話 (eg強調孩子和家庭, “閒話家常”?), 不要讓他將你 “非人化”;****

f當遭到羞辱或毆打時, 切勿逞強;

g被刦匪審問時,要說實話;

h除非成功率很高,不要試圖逃生;

最最重要的是,人質事件中75%傷亡發生於釋放或營救行動的時刻,*** 所以

i屆時必須力求鎮定,切忌奔跑(以免為軍警所誤傷), 最安全的做法是尋找隱蔽,並盡可能平躺地上;

還有一點極之有趣,如果有幸獲救

j小心短期媒體曝光帶來的 名人效應” 過後,陷入深度沮喪.***

 

 

《解讀恐怖主義Understanding Terrorism:Groups Strategies and Responses》2011第三版 James Po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