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60105以色列人的復國恐怖主義

說史160105

以色列人的復國恐怖主義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27

 

〈劇場:722事件〉大衛王飯店爆炸案

1946年7月22日耶路撒冷最大型也是最豪華的旅店「大衛王飯店」遭到恐襲。 恐怖組織「伊爾貢Irgun」(意為 “國家軍事組織”)在旅店側廳地下室引爆五百磅炸藥,炸毀了整個側廳, 造成91人死亡,包括了英國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

恐襲目標當時由英國「巴勒斯坦託管地政府」徵用, 作為政府機關辦事處和情報單位總部. (死者中5名是 “軍情五處”人員, 其時MI6尚未成立.) 「722事件」的國際震撼力,無論在象徵和實際意義層面均勝過數十年後的911事件.***

 

722事件的過程極具戲劇性, 恐怖分子假扮成阿拉伯住客和北非裔員工混入飯店, 將裝置了炸彈的牛奶桶放進地下室,並且成功引爆. 伊爾貢在爆炸稍早時間以匿名電話通知 “巴勒斯坦郵報” 和法國領事館, 警告飯店緊急疏散,但未獲正視和及時處理. (這恐怖組織夠專業嗎?)

 

伊爾貢頻頻出擊, 另一傑作是同年10月炸燬英國駐羅馬大使館.

11月託管地政府招募冷血殺手,組成反恐特種部隊, 由戰功彪炳(獲十字勳章) 的愛爾蘭傘兵少校 Major R. Farran率領,清剿伊爾貢. Farran手段兇殘,濫殺無辜. 伊爾貢以炸彈郵件暗殺他, 誤中副車,殺了他的兄弟.

 

雙方刀來劍往,每逢組織成員遭到鞭打, 伊爾貢立即俘虜英兵,鞭打報復; 每逢組織成員遭到絞殺, 伊爾貢立即當街隨機狙殺英兵. 某次當局大規模判處組織成員死刑, 伊爾貢以炸彈攻擊“英國軍官俱樂部”,造成14人死亡, 同時突破阿卡監獄,救出同志.

 

這麽高效能的恐怖組織可算是前無古人,後鮮來者了. 看官莫要誤會 穆斯林那麼厲害, 若果當年的阿拉伯人有這水準一半的組織行動能力,以色列人休想復國!

伊爾貢乃是「猶太復國主義 (ie錫安主義) 組織的激進支派, 其領導人就是三十年後的 以色列總理和 政黨聯盟「利庫德集團」創辦人 貝京M Begin.***

 

〈歷史:以色列人的復國恐怖主義〉

英國政府於1917年發表著名的「貝爾福宣言Belfour Declamation」 , 明確支持猶太復國主義. 1920年「國際聯盟」賦予英國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 宣言寫進了託管協議. 其時猶太人對英國感恩戴德,五體投地.***

 

兩次大戰之間,波蘭和德國排猶形勢險惡, 歐洲猶太人大量移入巴地. 猶太移民財力强大,逐漸成為大地主和大僱主. 當地的阿拉伯人受壓反彈,暴力事件迭起,兩族積成水火. 猶太移民為求自保, 建立地下民兵組織 哈加納Hagana」,*** 成為後來建國的行動和軍事核心, 以色列國父 -古里安D Ben Gourion 即其領袖.

 

阿族社會不滿狀況,向英治政府大力抗爭,要求限制移民.*** 抗爭持續升温,終於爆發了1936年阿族大暴動. 暴亂連綿不絕,政府兵力不足, 暗中勾結哈加納以維持地方秩序. 這是政府和以族的蜜月期, 也是哈加納的實力養成期,對緊接而來的建國行動非常關鍵.

 

不料1939年英國政策轉向,實施巴地移民限制, 此舉戲劇化地使到以族與政府頓起齟齬. 二戰結束,納粹難民營倖存者紛紛湧進巴勒斯坦, 造成龐大難民潮. 英治政府無法擔,於是堅定地執行不人道的遣返政策, 為此進一步與猶太人反目成仇.***

 

1946年伊爾貢策劃的「大衞王飯店爆作案」把復國恐怖主義推到高潮.*** 温和派哈加納對 激進派伊爾貢的作為沒法容忍,進行取締, 造成了猶太人內部分裂,險些滑入內戰. 但伊爾貢作業使得大量阿拉伯人(尤其是富裕階層)逃離巴地,對以色列建國帶來實質好處, 所以也有說法認為 本-古里安和貝京幹的是 “一個紅臉, 一個黑臉” 的把戲.

 

另一方面, 恐怖作業令筋疲力盡的英國決心撤離巴地, 拋出燙山芋,把問題國際化. 1947聯合國大會按2/3決通過了(註: 33國贊成,13反對,10棄權.) 「巴勒斯坦分治方案」***** , 分別建立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國家, 耶路撒冷城則交付國際共管.

此方案堪稱錫安主義的終極勝利! 阿拉伯國家集體斷然拒絕方案, 絕不承認以色列國,*** 成為漫長「以阿戰爭」的導火索. (內情請參閱《讀書札記130313以色列史》.)

 

上述「猶太復國恐怖主義」是罕有的恐怖主義成功案例. (因為建國大業輝,後人就忽略了它的恐怖主義特徵.)

〈拆局:戰略恐怖主義〉

以色列人的恐怖主義高度成功, 原因在於懂得區分作為戰術手段的恐怖作業和作為戰略綱領的心理戰法.**** 他們在建國前夕斷然揚棄恐怖主義, 於是享受了它的好處而避開了它的禍害.*** (數十年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做法也如出一轍.)

 

恐怖主義的出發點一般有二者, 首先是寃屈和復仇的義憤(例如 安重根之刺殺 伊藤博文.); 再者是給予對手警告和壓制, 終止或緩和其敵對政策或行動. (如上述伊爾貢的作為.) 前者近乎情緒反應; 後者則是戰術手段.

但恐怖主義的戰略面迥然不同, 旨在製造一種政治和社會氛圍, 令對手(包括政權和民眾)心理崩潰, 失去或放棄敵對和抗争的意志.***

 

歷史上戰略恐怖主義源遠流長, “於古為烈”, 在跨域帝國誕生的時刻即已高度成熟和策略化.*** 屠城是最典型的作業, 集體迫害(包括放逐)則是較温和的形式.

 

一般來說,敵對兩方中的弱者較易施行恐怖策略, 原因是緊迫的情緒反應加上可供選擇的戰術手段不多.*** 進入文明史之後,如有可能堂正地擊敗對手, 人類已不作興施行恐怖戰術, 避免後繼處理方面的困難. (如敵方可能殘酷報復或殊死抗爭, 又或難以統治.)

有時強者也會施行恐怖策略, 那是出於成本考量(最佳例子是蒙古帝國.), 通常是征服者方面人力資源不足, 而征服對象卻幅員和人口過大過多. 這種情況下恐怖主義便是戰略主導的作業.

 

 

《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The Biography》(2013) Simon Montefi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