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211西周史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至今疑
讀書札記130211
西周史 (1984)
作者 許倬雲

歷史學,中國斷代史。
B –

簡介
石器時代晚期
1元前四五千年,中國地面主要居往三大民族集團,體質略有差異,均為蒙古人種的地方分化。 A渭河地區華夏集團; B黃河下游東夷集團,有頭部人工變形及拔牙風俗,以鳥為圖騰; C長江下游苗蠻集團,以魚為圖騰。 三族互爭雄長,構成了上古傳說。
例子:東夷系陶器上的鳥啣魚,與及苗蠻系的魚咬鳥圖案。

夏 — 元前21至17世紀
2湖南偃師遺址III(碳14定年BC1590-1300)為一30.4×11.4平方公尺大型宮殿, 築於離地0.8公尺夯土台基上, 完成須費10餘萬工日, 堂前大庭可容萬人聚集,足以証明巨大的政治權力運作。
一般平民約居於半地下室草頂淺窖穴中。 陶器上刻有近似甲骨文符號。 農具為石器; 青銅器中工具體形較小,兵器較大,均仿自石器; 禮器只有尊,仿自陶器。
夏的統治範圍不大,只在黃河中下游,其餘地方由當地部族控制。

商 — 元前17至11世紀
3青銅文化大盛,甲骨文字完備。
例子:司母戊鼎重875公斤,須250人操持70個坩堝同步將銅汁澆注入模範中,整個作坊用人三百多,當非民間可以自營。
青銅器用作工具及農具的比例,遠少於禮器及武器。 青銅文化的意義正在於強化國家機能。****

4湖南安陽殷墟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無城牆***,分為王宮與陵墓兩大區。
王宮周圍遺址密集,民居與小墓葬雜處,似乎平民不葬於陵墓區。
陵墓區有大墓11座,小者1222座,間以民居及作坊。
大墓需用7千人挖土,墓穴深10公尺,以長隧道貫通。 殉葬規模龐大***,陵墓四周排列葬坑,殉以王室衛隊,非常之有文化!
商人亦有以戰俘獻祭宗社的習慣。

5殷周邊直屬領地為內服, 臣屬地方部族控制地區為外服。 外服之外,即是方國,為商之敵體,其中以北方游牧民族 鬼方 為勁敵。

商人稱西人為羌,東人為夷。 商人常以俘羌為奴,而不以鬼方俘虜為奴,反映商與羌生產方式近似。*** 而鬼佬為牧民,較適合作祭品。

{據朝日之言:及至漢魏時代,西北方的羌與東北方的烏桓等民族,雖同以騎兵見長,但作戰方式卻有明顯差異。 烏桓以騎射為主,以馬作移動「炮台」使用;羌騎則用長槍,以騎兵作衝擊用。 後者顯然不屬典型騎射遊牧民族的作戰/生活方式,只以馬作為「作戰工具」,而非「生活工具」; 反證羌先代並不為「牧」,從事遊牧只是「半途出家」。
此轉變或與漢魏之交的「小冰期」有關,導致他們需要局部改變生產方式,使他們從「擁有馬的農耕(為主)民族」,蛻變成以遊牧為主。 這一點尚有一個側證,就是在漢魏時期對內徙羌族的政策亦以安排其從事墾田, 可見他們本來就有農業方面的經驗。
另,從語言學上來說,羌語與藏語較為接近,屬漢藏語系,與流行於歐亞大草原的阿爾泰語系明顯不同。}

西周封建
6周人自東方遷居周原,其地在商殷西面,與羌人相接。 姜羌乃一詞二形,西周11代12君主,每隔一代即出姜姓王后, 足証周為兩合氏族,姬姜為對偶集團。***

周初弱小,為殷附庸, 甲骨上多有伐周(早期)及命周征伐其他方國(晚期)的記載。其後漸次強大,至文王號西伯,「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儼然為西方霸主。
BC1122或1111(註:西周年代共有九家學說,此為其二。) 武王趁紂王東征時叛殷,會同諸侯邀擊殺紂於牧野。 武王翦商是極高槓桿操作,成功後即掠財寶西返。 至管蔡亂起,周公二次征商,局勢底定,始治天下,行封建。

7西周封建,本質上為人口的再編組*****,周天子授宗親貴族以禮器兵車,統領部分周人及數量更多的殷遺民,組成武裝殖民縱隊,沿河東散,分據要津,建立封國。 本意在於互相照應,屏障周室。 殖民者出自河南,遠抵山東。***

每至戰略地點,照例構築城廓以自固,藉武力經營四野,索取貢賦,以供養城邑。

8封建三部曲:A賜姓,受封貴族分領不同的人群;B胙土,被分配往指定的地區;C命氏,在封地上凝聚國人,成立新的獨立次級族群。
西周封建,族群衍化的意義大於裂土分疆。****
新封的國,揉合原住民,成為地緣性政治單位,逐漸演變為春秋的列國制度。

與西歐封建比較:中國以親緣行封***,姬(註:初次封建市場佔有率53/71)姜二姓居封國之八九;歐洲以軍事實力行封***,力強者為諸侯。
中國封建以宗法制度***組織,大宗小宗構成主從; 歐洲封建意在以土地農奴供養武士,領主附庸乃武士間的人際及層級關係。***

9周室封國之間,既為同氣連枝,一切關係矛盾,以禮統攝,禮治(而非法治)為基本大法。*****
除進行封國的策命禮外,一般禮法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祭祀。*** 祖先崇拜陶鑄了集體意識,形塑了社會關係。次為葬禮,墓制等級森嚴,用以反映社會位階。

10「國」字有三解:其始,封建為授民。 城內為國,城外為野,居城內則為君子,居城外則為野人,君子統治,野人納貢。 索貢而非直接統治,是殖民初期的基本形態。****
其後,人口增加,管治能力擴及近郊,力所能及之處即為國境。 此時封建,以授地意義為重。
最後,各個勢力圈相互接壤,衝突頻仍,彼我對立,生成邦國。***

11中國乃政治上的早熟兒***,意識形態統治高度成功,內部秩序相當堅固。
西周之滅亡是農業王朝的典型收場, 內政腐敗,戎狄憑凌,終為游牧民族所破壞。

西周既滅,平王東遷,王室勢力一落千丈。 強國藉機建立伯業,會盟諸侯,爭當霸主,遂成春秋。
終春秋之世,尊王攘夷,興滅繼絕,弔民伐罪,仍為諸霸的道德口號。

(老馮部分)
周代城邦與社會
12中原地區,務農為主,以氏族共同體形成勢力圈,保衛共同利益。
周初殖民方式是建立戰畧據點, 據點之內,居者分為三個階級:貴族領導人、卿(貴族的近親)、士或國人,三者互相依靠並存。

殷國遺民和周的平民構成國人階層***,具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 因城邦的基礎建築在國人之上,統治者得不到國人支持則不能施政, 那是國人有議政能力的時代。

13國人是維持地區實體統治的主要力量。 成員均有其權利義務,生命權不會隨便遭到統治者剝奪或危害。
周人武裝殖民只是營建軍政據點,對周邊原住民施行羈縻政策,維持共主威權,對傳統社會結構未加摧毀或更動。***
「居同樂,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則同固,戰則同強。」

14城邦沒落動搖了社會結構
各國互相接壤,擴張吞併,貴族階層向下流動,促使城邦崩潰。
各國君主為生存而競相將社會制度效率化,動搖氏族共同體的傳統生活方式,國人的議政能力同時被削弱。
賦稅改革泯除了國人與野人身份地位的差異。 戰爭形式的變遷與新興士人的崛起使社會結構產生變化,造就了新型國家。

15新型國家趨向中央集權,國君要求絕對的控制權,國人被要求絕對的服從。
貴族階層在權力鬥爭中沒落,國人及野人階層融合成平民階層***,地位提升,社會萌生上下流動的機制。
平民失去很多的自由,卻獲得提升社會地位的機會。孰得孰失,見仁見智。

掌門之言
儒家思想源出周禮,孔孟由周公建設的封建制度提鍊出政治和道德哲學。 後儒好以古諷今,厚古薄今,遂將西周吹捧為太平盛世,禮義楷模。
許師治中國古代社會史,為當今大家。
他將西周政治社會還原呈現,足可滌除古來儒學迷思。 反之,對西周政治社會有了較確實認知,又有助了解儒學本質。 欲知中國文化源流,此書有其價值。

本書為專業著述,尤以後半部奠基考古,不切業餘,讀者可省略之。

杜甫 詠懷古跡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洒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至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