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80427巴基斯坦史(二) 伊斯蘭 與 英治時期

讀書札記180427
巴基斯坦史(二) 伊斯蘭 與 英治時期
掌門執筆

無止境的“刦掠–撤退”模式最終被打破,最後兩波越過隘口的陸路入侵者有其共通之處, 因而有力量在次大陸生根統治,並且抗拒文化上遭到同化. 中亞突厥系強權建立的「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王朝」擁有一神信仰「伊斯蘭教」. 伊斯蘭統治把印度社會文化陶鑄成 “伊斯蘭vs印度教”二元對立結構, 成為日後 巴基斯坦獨立建國的基礎因素.***

歷史走入〈伊斯蘭時代〉.
偉大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也曾多番入侵印度斯坦,但都未能立定腳根. 阿拔斯為蒙古人毁壞之後,繼起的突厥「塞爾柱王朝」於1175年開始入侵印度斯坦. 1206年奴隸名將 艾伯克Aibak定都 德里,進位 “蘇丹”, 成為首個「德里蘇丹國」,史稱「奴隸王朝」. 其後風雲變幻,四朝繼起,依次是:「卡爾吉Khalji王朝(1290)」, 「圖格魯克Tughluq王朝(1325)」, 「薩依德Sayyid王朝(1412)」和「洛提Lodhi王朝(1451)」.

1397年烏支別克突厥名君恐怖的「跛子帖木兒Taimur」入侵北印,刦掠德里, 一次過殺了八萬人,是印度史上著名的大磨難. 強如帖木兒尚未敢遽然久留印度,密謀篡奪 洛提朝末代蘇丹大位的人於是有所誤算, 招攬帖木兒的子孫 巴布爾Babur入寇德里. 這是 “引狼入室” 的典範版本, 1526年巴布爾創立偉大的「莫卧兒Mughal王朝」.

莫卧兒人與從海路來的葡萄牙人原是接踵而至.(1498年達伽馬來印, 1510年葡人佔據 果阿Goa,建立總督府.) 兩者之所以“兼容”, 是由於葡人數量極少,志在海洋貿易/刦掠,全然沒有染指內陸的野心. 另一方面,莫人欠缺海軍,且亟需(歐洲運來的美洲)白銀. 於是葡人反而成為莫人的盟友,共同對付在地勢力.****

伊斯蘭時代兩個宗教族群的對立和共生,巧妙地釀嵌在古來的“種姓制度” 結構之中, 對印度教族群的基層民眾來說,可想像為憑空多出了一個上層種姓,然後各自各生活.*** 上層種姓雖然滿懷委屈,卻慶幸尚能保得住社會位階.
反而是居上位的穆斯林自古有 “聖戰” 的宣教熱情和傳統,其“烏理瑪”教士階層持續呼籲推行宗教同化政策, 但朝廷竟然不為所動,反而與印度教菁英大搞“共存共榮”. 部分原因由於王朝最偉大的君主「阿克巴Akbar大帝(1556-1605年在位)」是位超級宗教寬容主義者. 其次,大範圍改宗會削減對異教徒徵收的人頭稅,不利財政. 最重要的是現實主義考量,害怕引發爆亂.***

宗教對立長期穩定, 關鍵在於兩教既不互相吸納消融(如印度教之於佛教.); 也沒有發生全面性改宗行為 (如中東基督教悉數改宗伊斯蘭.).*** 兩教均有深厚底蘊,嚴密教會組織,海量典籍,繁複禮儀, 都具有極強烈的宗教自我認同. 但兩教教義卻分別源出遊牧與農業社會, 一神多祗,南轅北轍,積不相容.
穆斯林作為征服者和上位者,自然不會改宗印度教; 而印度教的上等種姓基於文化和宗族上極高的自豪感,亦鮮少改宗. 改宗者多為下等種姓,其出發點是改善社會地位. 但是種姓制度鎖定了世襲職業,農民不能遷徙,也就沒法擺脫背境生活脈絡, 故此就算下等種姓也沒有出現大規模改宗運動.*****

〈英治時期〉
英國人的到來足足遲過葡萄牙人一百年, 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EIC」取得遠東貿易特許狀. 早期的EIC與競爭對手相比絲毫沒有優勢, 1661年獲得葡萄牙公主的嫁妝 「孟買Bombay」才有個像樣的地盤. 工業革命前後英國國力大振,1757年「普拉西戰役」一戰定江山,佔領「加爾各答Calcutta」, 進而攫取整個「孟加拉Bengal」,成為莫卧兒最強大的封邦.

英國人經營印度並非一蹴即就, 1845年和1849年經略「旁遮普Punjab(意為 “五河”)」,兩次與「錫克Sikhism教」戰爭並將其降服,此事影響深遠. 錫克人與莫卧兒累世仇讎,加入EIC成為「印度軍團」骨幹, 始終異常忠誠,是英軍平定1857年「印度大兵變」的關鍵力量. 直到今天 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人仍主宰著軍隊,並左右國政;*** 而印度軍隊中錫克教徒亦比例偏高.

1858年英軍藉平亂順勢攻佔德里,滅掉莫臥兒王朝; 同年解除EIC行政權力,移交殖民地部. 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 英治印度剝削酷烈,然而創制良多. 舉世知名的文官制度,紀律健全的軍隊,厚實的政經菁英階層是其重大遺產, 後來的印巴兩國受益匪淺.*** (當然)缺失是不著重教育和基建, 延續地方落後和民智閉塞,其遺害亦迄今日.

〈印巴分治〉
一戰後全球民族主義思潮勃興,歷史文化根基深厚的印度自然訴求最為強烈. 由 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和 尼赫魯J. Nehru領導的(印度教本位)「印度國大黨INC」(1885年成立)和 真納M.A. Jinnah的「全印度穆斯林聯盟All-India Muslim League」(1906年成立)是爭取獨立的兩大統合陣綫. 打從開始兩大陣綫都沒有追求分別建國的意思, 三位領袖在對英鬥爭上面採取協進態度,極力避免內圍出現裂痕.

二戰埋葬了大英帝國的環球霸業,殖民地獨立勢不可當, 國力衰竭的英國只得主動撤離印度,時維1947年. 不幸的是基層人民的宗教斷層綫極其深刻, 兩教同樣地右翼抬頭,言詞激烈,濫用暴力. 臨近獨立,爆發了大規模宗教暴亂, 大城市死者動輒數千; 鄉村更是整村屠殺,強姦並擄掠婦女.

此際兩派內部都興起同一種說法,並且迅速成為主流觀點, 認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 基於宗教認同的強烈反差,與及數百年來生活層面的嚴厲區隔, 因而是兩個不同的「民族」.**** 此說在當時看似合理,長久實踐下來卻是後患無窮.

獨立迫近,尼赫魯與真納迫於形勢,達成分別建國的協議, 甘地雖大力斡旋,終歸失敗. 印巴分治一開始即已血淚斑斑.
〈仇恨的開端〉
當時穆斯林人口約占全印1/4,在 印度斯坦和孟加拉 兩地居多數,其餘散處全境. 合理的規劃自然是該兩地區(相隔1,100英里)歸於巴國,餘下全屬印國.***

棘手問題出現在旁遮普,該區兩族群的地盤犬牙交錯, 最要命的卻是此地為錫克教的發源地,住有大量(且近乎是全體的)錫克人!錫克人不想自成一國,由於向來與穆斯林有仇,於是傾向入印. 最終定案是旁遮普一分為二 (現今巴國有個旁遮普省,而印國亦有個旁遮普邦.) , 錫克人大量移入印遮,其聖城「阿姆利則Amritsar」和宗廟「黃金寺」都在這邊. 日後很長時間,好戰的錫克人在兩國都成為亂源,***甘地夫人更因此遭到刺殺.

獨立前夕印度共有565個土邦,很多土邦身 “敵境”, 人民不敢苟留,舉部奔投同宗. 全印共有1.4億人為此流徙!尤其是北投的穆斯林,主要通過陸路遷移,極易成為襲擊目標. 據估計共有1百萬穆斯林喪失生命, 5萬婦女被綁架,當中只有8千人生還!*** 同時也有1萬名非穆斯林婦女被綁架,當中6千人生還. 虐殺婦女事件震撼世界,也令到兩國智識界….. 痛心疾首,兼無地自容!

《巴基斯坦史The History of Pakistan》(2008) Iftikhar Mal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