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90131注定一戰? (二) 夢遊者戰爭

讀書札記190131

注定一戰? (二) 夢遊者戰爭

掌門執筆

 

〈陷阱症候群〉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修昔底德總結, 導致戰爭的三個驅動因素是:利益, 恐懼和 榮譽. 這三者之中,“利益”合乎現代意義所謂的 “理性”; 而“恐懼” 和 “榮譽” 則是 不理性的.*** Allison教授專擅的正是 國際政治決策中的“不理性本質”.

 

他指出「崛起強權」與「統治強權」都各有一種明顯的心理傾向. 濃厚的敵對意識構成兩造關係繃緊, 使到任何細微的衝突,都有可能放大成 爭奪霸權的前哨戰.*** 他稱呼這兩種心理傾向為:

「崛起強權症候群rising power syndrome」指涉 新興者日漸高漲的自我認同; 期待的巨大利益; 對 被承認和尊重的執著.****

與及「統治強權症候群ruling power syndrome」基本上是前者的鏡像, 被放大了的恐懼和不安, 因實際或想像中的“衰落” 而惶惶不可終日.***

 

本書從近代五百年國際政治史中,篩選出符合「修氏陷阱」前設的十六個案例,指出國際格局中的共通處; 與及當事兩造出於局勢變動蘊含的不確定性,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最終作出開戰的抉擇.*** 儘管雙方都清楚知道戰爭必然是兩敗俱傷,毫不足取; 並且事前都盡了最大努力試圖避免破局.

作者再視乎與當今天下大勢的吻合程度,從16局中挑出7局加以考究. 七局中又以 “第一次世界大戰源起” 的英德爭鋒之局最為精彩; 而時間稍早的英美 “美洲爭霸”之局, 映照出今日中國的種種國際行為,與當年的美國非常契合,很是有趣.

 

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戰前各大國領導人的心思矛盾,鼓盪浮躁, 被戲稱為

〈夢遊者戰爭〉.

根據「自由主義國際關係學」理論:a國際貿易,b民主制度和c國際法, 此三者足以抑止,或者起碼平緩大型戰爭.***

但是,理論與現實並不吻合,一戰前夕, 國際商貿空前繁榮,各國議會制度已具雛型, 而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運作老練純熟,但戰爭卻仍然無法避免,*** 並且曠日持久,死傷慘重.

 

事緣此時的大英帝國正值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天下群雄並起,法德美俄國力蒸蒸日上,獨霸全球已成頹局. 象徵帝國巔峯的 維多利亞女皇於1901年去逝,更加深了暮色氛圍. 這是典型的霸權衰落,就如早前的鄂圖曼和大清一般無二.

 

那邊廂,人口65mil,比英國多出一半的德國, 工業革命大功告成, 1910年GDP超越英國,成為歐洲領先經濟體. 1913年工業產出佔全球14.8%,超過英國的13.6%; 鋼鐵產量更是英國的一倍, 而鋼鐵正好用來建造軍備!

德國的出口製品,無論在英國本土抑或國際市場,正在取代英國製品. *** 早前的暢銷書《Made in Germany》警告英國人: “一個巨大的商業國家正在威脅我們的繁榮,並與我們爭奪世界貿易.”

由於政府的支持加上頂尖大學的活力, 德國的科學技術超越英國,雄視世界. 1901年開始頒發的諾貝爾獎,到了1914年德國總共獲得18項, 是英國的兩倍以上,更是美國的四倍. 特別是彰顯科技成就的物理學和化學獎, 德國共贏得10項, 幾乎是英美合計的兩倍. 這就是 “軟實力”.

 

有了財源和科技,德國人不再滿足於制霸歐陸的外交綱領, 想進一步追求環球 “存在感”. 1888年登基的 威亷二世雄姿英發,兩年後解僱了保守主義權臣俾斯麥. 新皇起用的擴張主義新外相說道:「我們必須殖民,不管喜歡與否. 」 「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德國不是錘子就是鐵砧. 」 當真擲地有聲.

 

德國菁英花費氣力,說動國會, 調撥龐大預算,首度建設大型艦隊,欲與大英爭奪

〈海洋霸權〉.

二百年來皇家海軍獨霸七海,這與英國執掌環球貿易牛耳,實質上互為表裡.*** 卧榻之傍,豈容他人鼾睡? 1889年皇家海軍宣布「兩強標準Two-Power Standard」:英國戰艦的數量要保持著相當於其後兩名競爭者的總和.*** (註:較諸今日的美國,這標準顯得相當 “謙卑”, 美國航母戰鬥群數量多於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年度軍費也是一樣.) 英國戰艦的素質也同樣地領先世界. 當其時,緊隨英國之後的海軍兩強是 法國和俄國, 再後是美國,然後才是傳統的陸權國家德國.

 

1890年美國海軍戰略學家 馬漢Alfred Mahan出版《海權論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 認為海軍實力是大國成功的決定因素.*** 威亷二世對此深信不疑,為每艘軍艦買了這書. 1897年他任命海軍上將 鐵必制Tirpitz打造總計38艘戰艦的全新 “波羅的海艦隊”, 意圖在環球戰略層面削弱皇家海軍的制霸能力.

鐵上將並非窮兵黷武之輩,他的「風險艦隊理論」頭腦清醒,用意深遠, 其現階段戰略規劃只限於對英國沿海城鎮造成即時威脅. 重點是,如果兩軍決戰於海上, 就算德國戰敗,其力量也足以重創皇家海軍主力, 那麼其他強國就可以輕易收拾她. 如此一來,英國便不敢輕啟戰端, 而德國就可以放開手腳拓展環球殖民事業了.****

 

面對德國步步進逼,英國深感威脅. 1905年「日俄戰爭」,俄國艦隊覆沉於遠東海域,德國艦隊升上世界第三位. 皇家海軍要維持「兩強標準」力有未逮,只剩擴軍一途. 海軍大臣費雪Fisher上將奉命重組皇家海軍, 下令建造「無畏級dreadnought」戰艦,以強化鎮懾力. 無畏艦比當時最前驅的戰艦航速更快,船體更大,裝甲更厚; 當然造價也更昂貴得多. 它的12英吋大炮具有雙倍的火力和打擊距離. 這又迫使法德海軍亦步亦趨,升級技術,以資因應, 形成典型的「安全困境」.

 

鐵必制果斷地向德國國會伸手,增撥海軍預算35%,使每年得以建造兩艘無畏艦. 他又著手擴建運河,使 波羅的海艦隊可以迅速調出 北海,露骨地威脅英國. 英國民間為之嘩然, 費雪把75%戰艦從全球調回國門,以應變局. 他在1911年即已準確預言,隨著德國運河落成, “末日之戰” 將於1914年10月21日長假週末降臨, 事實上大戰提早了兩個月,果真發生在某個假日週末.

 

德國海軍深知羽翼未豐,其實並不想輕率開戰. 但英國海軍卻深知虛實, 甚至提出了伺機尋釁,趁早翦除其羽翼的想法. 作者認為「軍備競賽」的結構性壓力,才是一戰開打的真正原因.**** 而政局上的種種矛盾掙扎,不過是天人交戰,在利益, 恐懼和 榮譽三個驅動因素的作用力之下,兩造最終難逃破局.

 

1911年新上任的年輕海軍大臣 邱吉爾堅稱:“皇家海軍是我們所有的依靠.” 這句話洩露了天機,英國人缺乏安全感, 相等於修昔底德所說的 “斯巴達人揮之不去的恐懼”. 三年後,大戰開打. 此刻皇家海軍擁有20艘無畏艦; 而德國海軍則有13艘.

 

 

《注定一戰? Destined For War: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 Trap?》(2017) Graham All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