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90729馴化(二) 白馬嘯西風

讀書札記190729

馴化(二) 白馬嘯西風

掌門執筆

 

「馬屬Equus」,包涵 驢子和斑馬, 是相當新的種系,約在4-4.5百萬年前現身. 3百萬年前 馬與斑馬和驢子分化. 「現代馬Equus caballus」要到63萬年前才在原產地美洲成形.

 

人類獵人在2萬4千年前越過 “白令陸橋” 進入美洲,而美洲馬在1萬年前滅絕, 迄今專家仍在爭論人類是否 “種族滅絕” 的兇手. 幸而現代馬早於數十萬年前已反向越過陸橋進入亞洲,並且遠抵西班牙. 馬在歐亞大陸未為獵人所盡殺,成為人類不曾屠滅美洲馬的辯護理由.***

現時「野馬Equus ferus」仍有一種剩存, 名叫「普氏野馬」. 這種馬在野外有300匹(活在Chernobyl核電洩漏區.), 另有1,800匹生活在各國保育區.

 

起初很長時間,馬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騎乘的, 與鹿,羊和牛同列 採集–狩獵者的主要肉食源.*** 然則馬幾時成為飼養動物(ie被馴化)呢? 其緣起為何?

〈波泰馬〉

哈薩克北部推斷為5,700年前的「波泰Botai遺址」是考古學家所稱,馴化馬匹的 “最晚可能日期”.*** 現今證據指向,最遲此時馬已馴化. 該遺址的動物骨頭大都是馬,顯示波泰人吃很多馬. 他們不只設陷阱捕捉整群馬,還將整頭馬運回定居營地,*** 此事頗不尋常.

 

冰河消減之際,歐亞大陸廣大苔原轉化為草原, 草食性大型哺乳類 獸群北上就食, 超量繁衍. 原本 雜食和食腐的人類“奉天承運”, 發明了 投射性武器和棍棒(尤其是狼牙棒), 更利害的是深化了 集體狩獵行動的 組織力和戰術(例如規劃出驅趕獸群路徑, 在終端設置阱,最好是天然低崖.), 轉身成為 “高貴的獵人”. 這種捕獵形態是 大群體協同行動(盧梭關於社會生成的 “獵鹿傳說”.), 而不是往昔小組狙擊的形式.

在這種作業條件下,屠宰場必定設在阱附近, 割取厚肉和舌頭携回營地,頭顱和骨骼就地棄置. 至於定居選點,首重環境安全, 背風就水,避險近食(指主要植物食源), 可能離屠場較遠. 因此,將整頭獵物帶回營地的做法並不尋常,究竟其居心何在呢?

 

進一步的考證頗為微妙,波泰遺址矛頭很少, 但有大量看起來像是 皮製品的裝置,骨製工具上面顯示出典型的皮革微磨損紋. 暗示波泰人已在養馬,甚或是騎馬.

更 “引人遐想” 的單個案例,考古學家在前臼齒邊緣發現磨損帶, 琺瑯質被磨透至象牙質. 唯一能造成這種磨損的方法是在馬嘴的 “齒隙”間放進某些東西, 這強烈暗示了 “馬具” (例如馬勒)的存在.

分析該遺址的陶器碎片,內側壁表面發現不只有 馬肪脂的殘餘, 更有馬奶脂肪的證據.*** 兹事體大,不僅指向經常性食用馬肉,還暗示了 飲用馬奶,與及酪農業的萌生.

 

在東歐大草原,追溯至6,500年前的墓穴調查, 馬骨與牛羊骨混埋,學者推測有著象徵性關聯. 綜合種種證據,人類可能早於那時候已開始騎乘馬匹,驅趕牛羊. 馴化和騎乘馬匹可能比波泰文化早一千年.

 

〈遊牧的始源〉

一個人兩條腿加一條好狗,可以趕200頭羊; 但騎馬帶狗卻能控制500頭羊,而且活動範圍更加廣闊. 這樣做才是「遊牧」. 遊牧不等如畜牧, 遊牧必須利用馬匹,並且只有在草原之上 “逐水草而居” 才算數.***(後來馬匹和駱駝傳入沙漠,也可以從事遊牧.)

 

草原雖無垠,良美牧場仍有限數. 人口繁衍,族群壯大, 豪族之間為爭水草,於是施行戰爭與結盟.*** 「騎術」可能在5,000年前鐵器時代來臨時出現,牧人的行動能力大幅提升, 騎馬侵襲可以偷掠牲畜,行軍突擊.***

 

貴族墓穴陪葬品中出現 武器和青銅飾物 (後者非早期牧民冶金技術所能生產.),映照出 戰爭與結盟之盛行. 當中又以「馬首權杖」直指馬匹與權力的關係, 最能說明馬在遊牧社會的功能角色,已經從 放牧過渡到戰爭,由生產切換為政治.*** 遊牧民社會轉向軍事化, 鬥爭的方向也逐漸從族群間爭奪水草,轉向對農業族群施行刦掠.

 

隨著遊牧族群壯大和遠距離流動, 需要搬遷的家當日益增多,解決方案是「馬車」.(也可以用牛拉.) 輪車的要害是「輪子」, 此物並非草原所能發明,因為草原並無樹木. 輪子若非來自歐洲,便是來自兩河.*** 最早的輪車形象出自一個5,500年前的波蘭遺址; 土耳其更且發掘出一個5,400年前的黏土馬車模型.

馬車用於作戰便成為「戰車」. 整個歐亞大草原都可以找到5,000-4,200 年前,以拆解的 馬車/戰車陪葬的男性貴族墓穴.

 

遊牧民春夏北上放牧牛羊; 秋冬南下,依傍河谷紮營避寒. 河谷四周樹木提供建造「篷車」的材料和燃料儲備.*** 這也是遊牧民與定居農民進行商品交換的時節,自古皆然.

原初兩方人口稀薄,天然資源相對豐裕, 交易雙贏,皆大歡喜. 後來雙方族群趨於龐雜,資源相對短缺, 佔用土木,議價交易,必生磨擦. 遊牧民人數甚少,卻因擁有馬匹而機動性遠較強大, 進攻退避,掌握主動,攻守之勢,一目了然.

 

遊牧民於5,000年前先往西擴張至匈牙利平原, 再把西方馴化的物種和青銅冶煉法向東傳播至中國.*** 遊牧民的史前擴張對東西兩邊的定居農業社會卻造成不同的衝擊. 在中國,他們常被阻拒,並在反覆拉鋸的進程中相互融合.**** 在西方, 原初的擴張動力造成骨牌效應, 形成一被接一波,叠瓦式的「民族大遷徙」.****

這種兩翼不同的擴張態勢在往後數千年間仍不斷重演.

 

〈野性卻易馴〉

馬是超級群居物種,社會採「後宮制」,強壯的公馬擁有大量的母馬和子嗣.*** 公馬暴躁性烈,而母馬卻温馴顧騶. 學界推測,先馴化的必是母馬, 公馬找來(或自動前來) 配種便可以了.*** 人類可能騎乘馴服了的母馬,以捕獵其他野馬或野生牛羊.

 

馬的雜交能力超強, 甚至顛覆了 物種” 的定義. (def.閉端基因池:不同物種交配不能繁殖下一代, 或者下一代再無繁殖能力. ) 馬有32對染色體,普氏野馬有33對, 基於某種遺傳學家尚未知曉的原因,兩者可以產下後代,並且其後代仍有繁殖能力. 至於馬能與31對染色體的驢子雜交以誕下騾子, 則早已為人類所洞識和利用.

 

證據顯示狗貓可以透過人類的肢體語言和聲音感知其情緒, 更利害,可以辨識人類面部表情. 實驗顯示,馬看到人類生氣的表情, 比較看到微笑表情,心跳得更快. 這可以sense解釋為馬在馴化前已有解讀 別的馬的表情的能力, 於是移用到解讀人面之上; 這種能力也可能是馴化後才演化出來的. 無論何者, 都顯示馬有固定傾向將面部表情與情緒結聯,這對馴化工程相當有益.***

 

 

《馴化Tamed:Ten Species That Changed Our World》(2017) Alice Robe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