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904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

演說1904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

講者:掌門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2015) 宮崎正勝

本書格局宏大,主旨在於論述 馬匹,航海,資本與及電子資訊 作為運輸和流通的載體, 歷史上「全球空間」曾經六次大型重組, 內中的 動力因素,進程及其影響.

 

憑托 馬,船,錢和internet所形成的

〈六大全球空間〉,依次為:

1原初的乾燥大河流域 “大農業空間” (約5,000年前);

 

遊牧民族起用馬匹,塑造了

2大河,草原,荒地和沙漠的空間整合, 形成亞洲 “諸域世界”(2,600年前); 和

3伊斯蘭教聖戰及商業擴張, 形成海陸通聯的 “歐亞規模空間”(1,400年前);

 

西歐使用大型帆船啟動「大航海時代」,

4「地理大發現」整合了 環大西洋諸陸塊的經濟, 形成「近代世界體系」(500年前);

 

“大殖民”和全球資本流通促成了

5「工業革命」, 形成「全球空間」(200年前);

 

以美國為龍頭的 “國際網路”, 透過最新的資訊革命形成

6真正全球規模的「電子空間」(20年前).

 

本書縱論這六大空間的緣起與傳承; 最精彩的第七章《與大西洋空間相繫的工業革命與人民革命》, 展示近代史的最重大課題:資本主義的興起.

首先,何謂〈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幾個核心特徵是:

A市場貨幣化

大航海拓闊了 市場視野及活動範圍,出現了真正的長程貿易. 受制於運輸工具和地域政權割據,古代跨域貿易由 片斷的路綫拼湊而成,旅途多難,成本高昂. 交易品項侷限於貴重商品(如極稀缺的原材料或奢侈品), 大宗商品(如谷物或消費品) 無法跨域成交.***

新航路打通洲際市場,海路運輸成本急降, 使 大宗商品成為跨域貿易主流,重塑了環球生產和市場形態.*** 古典的“以物易物” 模式消失, 大宗商品交易必須以貨幣支付,導致現代金融業的誕生.*** 新世界大量供應的白銀正好滿足環球貿易的鉅額需求. 進入現代,一切人類經濟活動均以貨幣為主軸.

 

B生產要素商品化

針對新型生產組織,各項生產要素:資本,土地,技術和人力都趨向高速流通, 即可以轉讓與租賃,***** 其中最突出的變化是人力.

近代以前,手工業盛行 工匠作坊制度, 工匠在家庭式「作坊」內進行生產,人力是家人和學徒.*** 學徒是 “擬家人”,名義上是傳承技藝. 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工業生產在「工廠」內進行,由 資本家/企業家 組織營運, 人力是「工人」,純粹的僱員,不涉及技藝傳承. 工人出租其勞力,接受紀律管制.***

 

現代之前,「自耕農」固然是耕作自家的土地; 就算是「佃農」,也是向地主租賃土地,而不是出租人身或勞力. 那怕是東歐的「農奴」,也不可以轉手買賣. 此時,在新大陸 加勒比海島嶼上面, 恢復了羅馬盛世的「大莊園奴隸生產制度」. 而「奴隸」的定義是可買賣的人身. 於是人力徹底商品化,***** 農業資本家可以購置人力,嚴密管控, 來大規模生產經濟作物.

 

C資本市場的形成

由於生產規模數量級擴張, 徵集資本的方式也從量變而質變. 從前,債權人與債務人互相認識, (無法想像有人會借錢給未經介紹的陌生人.) 這先天上限制了集資的渠道和規模.***

順應天下大勢,銀行業乘時而興, 投資銀行為大型跨域企業籌集鉅額風險資金,更是重中之重. 以往,商業借貸只在親族內部進行; 此時,一般市民有信心將身家存進銀行體系,由銀行轉借給陌生的企業家.

最重要的集資工具發明是「可轉讓債券」, 可買賣的債權才值得全民持有. 而債券市場的形成則是資本主義興起的劃時代特徵.****

 

D新興的企業形態

羅馬人早已設定「股份公司」的法律形式. 但一直以來,股東的債務賠償責任是無止盡的, 債務要以 身家和人身担保,*** 還不了錢要抄家坐牢.(古代甚至賣身為奴.) 此時,新興了「有限責任股份公司」,股東的法償責任僅止於繳付的股本. 於是企業投資得以從個人財務背景剝離出來,限制並且大幅降低了風險.***

這種設計也使得股權易於買賣,可買賣的股權才值得全民持有, 而股票市場成為供企業家集資的恒定機制.

 

〈資本主義的興起〉

關於資本主義的起源,有 布羅代爾Braudel「經濟世界economie-monde理論」華勒斯坦Wallerstein「世界體系world-system理論」兩家學說. 兩人都主張是資本主義主導了近代世界的誕生; 但對資本主義始於何時何地卻有不同見解.

 

布氏理論主張一種 新型經濟形態及體系,能夠創造自身的活動世界. 據此,資本主義形成於十五世紀的義大利北部. 這裡是 亞洲消費性商品進入西歐和北歐市場的交易中心, 也是義大利手工業製品的生產重鎮. 跨域商業活動與 城邦民主制度改變了社會結構; 歐洲發現新銀礦增加了貨幣供應; 文藝復興鬆綁了神權思想箝制, 種種因緣共同催生了資本主義.****

 

華氏理論將世界視為結合 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諸面向的單一系統. 個別 “世界體系” 的不同部分(通常是不同的國家或國家群, 如西歐和東歐;中國和四夷.) 先在經濟上形成 “依附關係”. 技術先進,資本密集, 生產 工業製品和高級奢侈品的「核心區域」主導遠程交易; 而土地和勞力密集的「邊陲區域」則提供 糧食和原材料.**** 兩地區的經濟活動日益兩極化,進而擴及政治和文化諸層面, 最終整個 “世界”結成單一“體系”.

據此,資本主義形成於十六世紀的大西洋空間. 英國的紡織中心作為「核心區域」, 把 加勒比海島嶼的甘蔗種植場和 西非的奴隸產地「邊陲化」,***** 形成了首個真正意義的「世界體系」.

 

本書採納 華勒斯坦「世界體系理論」,認定是十六世紀開展的

大西洋三角貿易

把所有生產要素徹底商品化; 產銷活動市場化和貨幣化,從而形成了「現代資本主義」.

 

大西洋 南北長,東西窄,易於橫渡.*** 非洲西陲「維德角Cape Verde」與 巴西最東「Fernando de Noronha群島」的距離, 只約莫等同於 地中海東西兩端. 一直以來未曾橫越,皆因沒有動機,而非力不能逮. 實務上,當時乘帆船繞過「好望角」要比橫越大西洋困難得多,也危險得多. 1492終於由 哥倫布作出突破, 從西班牙航至 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群島, 發現” 了 “新大陸”.

 

大西洋不似印度洋,沒有深遠的歷史包袱, 是一處容易創制和形成 人為經濟系統的海域.*** 寒帶歐洲,熱帶西非和 中南美洲之間的 地理氣候差異,物產分殊, 構成經濟互補,催生全新的全球性「三角貿易模式」.****

 

「現代世界體系」建立於大西洋空間, 原因是:

a不受單一政治結構約束.

沒有任何政治體有能力管控全局, 而是各地不同政治體並存,為了自身利益進行交易和競合. “無法無天” 則易於創建新制度.

b包含許多人類群體和差異文化, 提供創制的支架和素材.

西非久遠的掠賣奴隸傳統尤其決定性, 白人力量單薄,且無法抵抗虐疾,捕獵黑奴必須由黑人酋邦進行. 整個三邊系統的主宰者是歐洲的 資本家和冒險家, 他們的 理性主義,企業創新,吃苦冒險和殘酷不仁, 造就了真正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c三地各自具備有效的特點經濟, 商品交換深化了廣域分工關係.*****

歐洲技術先進,資本密集,自然地成為「核心地區」, 生產的工業製品和消費品,極受西非菁英喜愛; 也充份滿足加勒比海種植園主的各類基本需求. 西非和加勒比海則提供勞力和土地密集成品,構成「邊陲地區」. 西非提供的不單只成品(如黃金,象牙,穀物.),更提供商品化了的勞動力,ie黑奴.

 

西班牙人帶來天花等疫疾,滅絕了美洲原住民; 而白人「契約勞工(ie賣猪仔) 」 既不敷足用,又無法適應酷熱與苛役. 在這特殊情況下,冒險起用西非黑奴, 建立「集體莊園制度」,確實是一項大膽嘗試. 如此喪盡天良,掃清所有倫理限制,此後世間一切皆可買賣.

 

1625年英國人進駐 巴貝多Barbados島; 1655年佔領 牙買加Jamaica, 以最具效益的經營方式建立龎大的蔗糖生產基地.

〈新空間的構成〉

在大西洋三角貿易裡,最吃重的是「白色貨物,蔗糖」和「黑色貨物,西非男人」.(之所以不買女奴,非關人道情懷,而是報酬效益; 更 “宏觀”的是,留下女人在西非故鄉,可以生產更多未來的黑奴.***)

 

到了十八世紀最圓熟的境界, 歐洲商船繞行三地大約費時兩個月. 從歐洲出發, 順著 “加那利洋流” 南航至西非, 以工業製品(日用品,奢侈品,刀具和槍枝.) 換取當地酋長大量提供的黑奴. 然後橫越大西洋,到 加勒比海群島交換 蔗糖和棉花. 再乘著 “墨西哥灣流” 和西風返回歐洲,脱手貨物. 如此三邊圈航,利潤是成本的兩倍或以上.***

 

在這體系當中,加勒比海種植園是完全不能自給自足的純產業基地, 白人跨域投資建立工廠,孤懸化外之地. 不單只黑奴,海島上一切 機器設備,零部件,糧食衣物均仰賴歐洲方面的供應. 由於品項繁多,來貨必須以「貨幣,銀元」計價. 如此蔗棉銷貨也就必然相應地貨幣化.*** 一切都成為「商品」, 人類因利忘義,生成了資本主義.

 

甘蔗在熱帶全年栽種,大約一年半 熟成, 可以無季節循環作業,生產黑糖. (黑糖是原糖,要交到歐洲精煉.) 但是運作中存在著一度嚴厲的瓶頸, 收割了的甘蔗要在72小時內搾汁處理,否則糖度衰退減半.*** 於是必須在農場旁邊建做工廠設施, 進行搾汁,濃縮,淨化,結晶及裝桶等工序. 收成時刻,勞動力高峯需求極度緊張, 每天十多小時重活,兼且很易受傷,非黑奴無法勝任.

 

偏偏黑奴在西非供應極其充裕, 英國奴隸販子想出越洋 “集體運輸系統”(沙甸魚方式, 死亡率高達1/3.), 大幅壓低運送成本,增強競爭力. 奴隸在西非的購入價是每名2-3英鎊,可以25-30英鎊在美洲出售. 由於航海和政治風險重大,但人貨成本卻很低廉, 因而不介意 “大宗商品”運送途中的折損率.*** 巴貝多種植園的書信透露, 從每名黑奴工作一年半所搾得的利潤,即可抵銷其身價.

 

根據1774年牙買加人口普查, 該島每座種植國平均擁有151名黑奴和95頭牲畜, 每年可產出120噸糖. 十六世紀開始的四百年間,非洲共有超過10,000萬名黑奴被販賣至美洲, 其中巴西等南美地區佔五成,加勒比海四成,北美一成. 估計這些人的勞動平均壽命只有7年, 故此每年需要大量補充, 奴隸市場因而是可持續的市場.*** 另一方面,西非的供應仍舊源源不絕,人口並未呈現衰竭.

 

糖在西歐消費市場更是風行草偃. 由於法國加入競爭,供應快速增加, 數十年間價格大跌,糖由貴族的頂級奢侈品,淪落成為平民的尋常消費品. 英國新興工人階級更視之為 “日間補品”,發展出 “下午茶” 風俗.*** “茶糖一味”,英國關稅收入仰賴這個組合, 供養其縱橫七海的「皇家海軍」. 大英帝國霸業的發端,工業革命鉅額資本的籌措,都源於大西洋貿易的機運.****

 

1793年美國發明了軋棉機, 1790至1810年間棉產量由每年1.5mil磅增加為85mil磅; 同期奴隸數目由70萬人增加為320萬人. 棉布價格下跌75%,全面取代了麻布和羊毛布. 生棉由美國運到英國,製成棉布,行銷世界; 棉布運往非洲,換為黑奴,轉運美國. 此際黑奴的歸宿由加勒比海移往美國,貿易仍行三角.

 

英國工業革命大成之後,製品行銷全球, 環球貿易重心東移往印度洋,遂高調轉向支持「自由貿易」. 另一方面,北美殖民地獨立,加勒比海種植園式微,英國人不再擁抱奴隸制度. 十八世紀末,英國人道情懷高漲, 1807年取締奴隸貿易,違者重罰100英鎊; 1827年加重量刑,販奴者死. 1833年通過《廢奴法案》, 明令禁止殖民地使用奴隸.***

值得注意的是,奴隸制度的最終廢止,是由於是白人放棄了買黑奴; 而不是黑人拒絕了賣黑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