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90909柏威夏古寺(一) 誰的自古以來?上

說史190909

柏威夏古寺(一) 誰的自古以來?— 世界文化遺產柏威夏古寺小故事 (上)

朝日執筆

  1. 〈引子:柏威夏古寺Prasat Phra Viharn(泰)Prasat Preah Vihear(高)申遺事件〉

「柏威夏」是一個寺廟建築群的總稱,原屬婆羅門教,後來改為 南傳佛教寺廟。位置在今天柬埔寨和泰國邊境,兩國對此廟宇的歸屬一直存在爭議,或者應該說,兩國爭議的焦點,其實是此廟所處的土地及其周邊區域的歸屬問題。之所以要特別分開來說,是由於古寺本身及其周邊土地歸屬權的不一致,這也是後來的雙方爭議重點。

 

寺廟及土地目前皆處於 柬埔寨柏威夏省君克汕縣的實際管轄之下。柬埔寨於2007年宣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申請將「柏威夏」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World Cultural Heritage」,泰國官方及民間均表示強烈反對,向來不甚友好的兩國關係進入低谷。

根據「申遺」程序,UNESCO只會接受與鄰國沒有爭議的古文物的申請。柬埔寨於是與泰國協商,經過一番努力,柬埔寨同意將「申遺」範圍縮小至神廟本身(即不包括其周邊土地所構成的「人文/自然景觀」),並讓泰國得到西部 戈公省的賭場及天然氣項目專利—當然我必須強調此兩者與「柏威夏」協議之間是完全沒有關係的!泰國政府終於發表公報,願意「與柬埔寨合力讓柏威夏成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

 

此事在泰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媒體紛紛指責執政的「人民力量黨」(親前總理 他信Thaksin Chinnawat)賣國,反對派向憲法法庭指稱公報損害國家主權,因此是違憲的;反對黨在議會內向成立不足半年的 沙馬Samak Sunthorawet政府全體閣員發起不信任動議;黃衫軍在外交部與政府總部前示威……面對國內排山倒海的壓力,作為公報簽署人的「國賊」外交部長黯然辭職。泰國政府改變立場,宣布反對柬埔寨的申請

 

可惜一切為時已晚,2008年7月9日「世界遺產理事會World Heritage Council」以柏威夏滿足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六項「文化遺產」標準的第一項:

「代表一種人類創造性天賦,以及重大藝術成就的傑作。」 “Represents a masterpiece of human creative geniu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將其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區,承認其為柬埔寨的重要地標。

 

由柬埔寨宣布申遺開始,一直到2011年底,泰柬雙方持續在神廟附近爆發邊境衝突。2011初的交火甚至還出動到火炮等重型軍械,雙方在連番衝突中合計有近千的士兵和平民傷亡。

 

尚有另一沒有直接關係的花邊。其時的泰國總理是泰國著名「廚神」沙馬。在柏威夏成功申遺後兩個月,他因在民營電視台主持烹飪節目,並收取總數八萬銖的材料費及車馬費,被憲法法庭裁定違憲。沙馬無厘頭下台,並於翌年因肝癌鬱鬱而終。

 

  1. 〈自古以來:柬埔寨與泰國開疆闢土超簡史〉

按時序來說,高棉人的確是比較古。802年,「十年生聚」的真臘王子 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漢譯為「勝鎧」),將來自爪哇的 山帝王朝(夏連特拉王朝)勢力逐出中南半島,並自稱「轉輪王」,是為高棉帝國之開端。高棉帝國最初定都湄公河下游的磅湛,後來正式定都吳哥城,故後世又稱「吳哥王朝」,隨著領土不斷擴張,全盛時期疆域包括中南半島七成土地。這時,離泰人建立自己的國家,還有四百年。

 

既然自我定位為「轉輪王」,信奉 婆羅門教的吳哥王朝歷代國君自然要努力在全國各地建廟宣教了。早於第四任君主 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 (漢譯為「譽鎧」,尚有渾號「癩王」)登基之初的889年,即決定把當時帝國邊境的兩座山奉獻給 濕婆大神,於是在山上建廟立碑,前前後後歷經十三君二百年的光景,直到1152年才有今日柏威夏寺的樣子。建廟活動的高峰自然是位於今日 暹粒的「吳哥窟」的建造,這座於十四世紀前半完成的曠世奇蹟,標誌著高棉帝國全盛時期的來臨。這就是今天柬埔寨人歷史的輝煌記憶,是他們心目中的「自古以來」。不過,有道是盛極而衰,這一刻,也是帝國衰落的開始。

 

經過與東方強鄰「占婆」的百年爭霸,雙方可謂兩敗俱傷。西面由泰人建立的國家乘勢崛起了。泰人建立自己的國家比較晚,於1238年建立的「素可泰王國」是首個有史料可考的泰人國家。繼起的「阿瑜陀耶王朝,ie大城王朝」更成為高棉的勁敵,在建立翌年即攻陷吳哥,征服高棉。及後高棉雖然收吳哥以復國,但到了1394年,吳哥城再破。高棉王為避大城鋒芒,於1431年遷都金邊,國勢自此一蹶不振,以後數百年一直為越南及泰國所制宰。

 

那邊廂大城王朝雖然於1767年亡於緬甸,但一代雄主 吞武里大帝鄭信橫空出世,不旋踵收復大城故土之餘,更南征北伐,開疆闢土。今日泰國、老撾、柬埔寨全境,馬來西亞北部的吉蘭丹、玻璃市、吉打和登嘉樓、緬甸東部的撣邦,以及越南西北部的「西雙楚泰」(泰族十二州)皆成為吞武里及後來 「卻克里王朝」(即今天的「曼谷王朝」)的領土。這恢宏的版圖,自然就成為暹羅/泰國人(1939年改名泰國,1945改回暹羅,再於1949年改回泰國至今。)心中的「自古以來」了。

 

與北方的天朝一樣,泰人的大國夢在十九世紀被東來的歐洲人所驚醒。進入十九世紀,一直被暹羅王國視為東西宿敵的緬甸和越南,相繼淪為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

雖然有至今仍被泰國人奉為千古聖君的四世王 蒙固王(周潤發/尤伯連納)及五世王 朱拉隆功大帝力挽狂瀾,暹羅得以保住國體,但仍不可避免地失去大量領土。或者準確一點說,是失去了大量藩屬的宗主權。情況就如 大清失去了朝鮮、越南、廓爾喀、唐努烏梁海、外札薩克蒙古、新疆、西藏……當然,對於Chinese和Siamese而言,失去的都是老祖宗留下來、自古自來、神聖不可分割、一點也不能少……的領土,這是民族主義不證自明的基本邏輯。

 

  1. 〈柏威夏「主權移交」始末〉

柏威夏雖是九世紀吳哥王朝所建,但當歐洲人東來黃金半島之時,這裏成了暹羅「自古以來神聖領土」已經差不多七百年了。而其建造者的後代 柬埔寨,亦已在暹羅和越南的夾縫中過了幾百年朝秦暮楚的苦日子。

1893年,暹羅在錯判形勢下與老奸巨滑的法國開戰(河口兵變),結果大敗並失去東南部沿海 尖竹汶和桐艾兩個「真·暹羅府」(人民多為泰族人)。為了讓暹羅人可以重回祖國懷抱,朱拉隆功大帝在1904-1907年先後與法國簽訂三條領土交換條約,以今天的西柬埔寨(泰國稱為「東部省」,人民多為柬族人)換回兩個暹羅府。***

 

交割領土當然就得重新劃界,重新劃界就得繪製新地圖。繪製地圖在二十世紀初可是非常高端的「新空間科技」,泰國人自然不太懂,於是這粗活就交給法國人幹了。

根據雙方1907年條約的文本協議,暹羅與法屬印度支那以扁擔山脈的分水嶺為界。1908年暹羅收到由法國伯納Bernard中校領導工作隊所繪製的邊界地圖。(通稱「附件一地圖Annex I」)這幅地圖與雙方的協議文本並不完全一致,狡猾的 伯納中校為了得到有利的戰略地形,刻意把本來應屬於暹羅一方的柏威夏寺,劃到了法國的一邊。***

暹羅人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確認了地圖。或者說,他們對此根本不在乎。暹羅的文化精英並非不知道吳哥王朝廟宇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但他們關注的是吳哥窟,在二戰前根本沒有多少暹羅人知道那勞什子柏威夏寺!現在五世王連吳哥窟也可以交給法國,又何況這名不見經傳的邊陲寺廟呢?

 

直到二十年後,暹羅才有人首次察覺這地圖上的小問題。1930年,朱拉隆功的王弟,前任內政部長 丹龍親王(有份參與簽訂1907年條約),以歷史學家的身份在全國各地考察古跡。他帶領著考古隊來到東北山區,赫然發現這座位於扁擔山脈分水嶺以北—也就是按親王理解,應該屬於暹羅境內的寺廟—旗桿上竟然竪著法國旗,附近的小屋裏還住著一名法國考古學家。然而,為了避免尷尬甚至是衝突,丹龍親王選擇把自己的疑惑收起來,並自我安慰法國人的機構或團體在暹羅境內竪起法國旗雖然有點囂張,但也不代表這就宣示了領土主權。親王更在一名法國官員的導遊下,參觀了寺廟。期間強調自己只是學術考察,淡化官式意義,也絕口不提關於土地歸屬問題。丹龍親王曾把自己的「發現」記下來,也曾與本國甚至英國的政要商量,但卻始終於沒對法國人提出質疑,絕大部分暹羅人對此也是一無所知—當然了,「柏威夏」,他們根本「聽到未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臨,讓經歷了近百年喪權辱國的泰國人,終於找到反撲法國的機會了。1939年,身兼國防部長、內務部長和陸軍總司令等職的泰國總理 鑾披汶Plaek Phibunsongkhram推動民族主義運動,柏威夏寺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印刷的「泰國歷史古蹟」地圖之上。不過,它的地位僅僅「在吳哥時期在東北地區眾多二級古蹟之一」,與舉世知名的「吳哥窟」絕不能相提並論。

本來這也許只是一種自慰之舉,但機會總是來得那麼快!1940年6月法國被德國閃電降服,法屬印度支那陷入混亂。1941年披汶下令揮軍入侵英屬馬來亞及法屬印支,東路軍英勇克制地重新控制包括柏威夏以至吳哥窟在內的「東部省份」(即柬埔寨西部),但法軍在大象島海戰大獲全勝,戰事陷入膠著。這時幕後大佬 日本出面建立對話平台—畢竟都是軸心兄弟,何必要搞撕裂2.0呢?快把東西還給 小維希吧!

 

經過一番和理非抗爭,日本總算容許泰國把大部分土地留下來,但唯獨吳哥窟,日本堅持要泰國吐出來—小日本真他媽的陰險!這下披汶可為難了,要知道他才剛在國民面前大談收復故土,重奪天下第一寺吳哥窟的豐功偉業,現在又怎能向他們說自己打了勝仗卻要再一次「喪權辱國」呢?

經過一番思量,總算想到一招。1941年3月泰國各大報章上都刊登了政府的聲明:

「在不久前重回祖國懷抱的故土『史東區Amphoe Stung』,有一座非常著名、對所有泰國人而言都非常神聖的古寺。 這個神聖的地方就是『柏威夏』,她以美麗莊嚴聞名於世,且重要性絕不下於『吳哥窟』。」***

 

泰國有關柏威夏的神話就此展開。無論官方或民間的愛國分子,在接下來的日子都不斷地重新發現這座古寺的偉大和神聖,其歷史及藝術價值被無限拔高。泰國政府大力開展有關古寺的文物研究和復修工作,在法國人的手中她蒙塵傾頹,現在回歸祖國她必將恢復昔日的榮光。柏威夏成了失落故土以至整個泰國國運的象徵,現在重歸祖國則是實現泰國偉大民族復興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