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318砂糖的世界史

讀書札記130318

砂糖的世界史 (1996)

川北 稔

 

歷史學

掌門評級 C +

 

沙塵仔簡介***

1砂糖擁有無與倫比的甜度,幾乎所有人第一次嚐到都會感到開心愉悅,令其具備成為世界商品的特性。***

世界商品意即:不受地域性氣候影響,能在世界各地產生大量需求的加工製品。  書中用以下例子加以說明:天氣寒冷,牧羊業發達的歐洲地區所產的毛織品,並不被悶熱的非洲和印度居民所接受。他們需要的是輕、薄、易清洗,可染上鮮艷色彩的棉織品。 在非洲和歐洲同樣受歡迎的棉織品才是世界商品,毛織品不是。

 

2糖可由各式植物提煉出來,例如 竹糖(阿拉伯語叫Sakkar Mambu的植物樹脂)、加拿大的楓糖(原生於北美硬木森林,叫糖楓sugar maple的楓樹木質部汁液製成的糖漿)。 但能大量提煉的只有甘蔗及經十九世紀改良後的甜菜。***

甘蔗適合種植於熱帶和亞熱帶,原產地不詳,一般認為在印尼,或印度恆河流域。

 

3西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的士兵在遠征中於北印度發現了一種「不是用蜂蜜做出來的、硬的蜜」而興奮不已。 自此之後,集結成隊的商人便把數量極為稀少的砂糖帶回歐洲。

七世紀初,來自阿拉伯半島,掌握砂糖生產技術的回教徒席捲中東,勢如破竹。及至八世紀,北非乃至西班牙皆為其版圖。 甘蔗栽種和製糖的技術也隨著可蘭經傳播開來。

1096-1291年,歐洲各地的基督教徒為了從回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而開展「十字軍東征」。 雖然東征最終並未成功,但歐洲人卻找到了和回教世界交易的管道,從而汲取了當時水準高超的回教醫學及科學技術。

西方除了從回教世界進口砂糖,也在第四次東征(起兄弟東正教尾注),於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國期間(1204-1261),掌握了砂糖的生產技術。***

只知蜂蜜的歐洲人對砂糖的甜度、純白度,與及非比尋常的昂貴價格充滿了迷惑感。 砂糖逐漸在歐洲社會的上層流行起來,並被認為是高檔藥品以及身份象徵。

 

4十三世紀,復地運動成功後的葡萄牙人開始探索西非航道,進行黃金及奴隸貿易。  1488年,葡萄牙探險家迪亞士 Dias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92年,受西班牙女王資助的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發現」美洲新大陸。西班牙人以流行性感冒殺滅原住民,當地婦女亦把梅毒作為回報。

1493年,羅馬定出「教皇子午線」以平息葡萄牙與西班牙在割分勢力範圍上的糾紛,非洲及大部分的亞洲地區歸葡萄牙,南北美洲歸西班牙。

次年,葡萄牙對子午線協議提出異議,重新和西班牙議定了托爾拉斯條約,此舉令巴西歸屬於葡萄牙。

1498年,葡萄牙人 達伽馬Vasco de Gama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古里Calicut,開啟了印度航線。***

 

5大航海時代, 葡萄牙左擁巴西,右抱非洲及印度,貿易天下最強,亦有能力生產經濟作物。

西班牙雖然掌握美洲大面積的土地,但受限於子午線協議,在非洲沒有據點,無法取得黑奴貨源。*** 美洲原住民人口又為瘟疫削減,不夠勞動力開墾種植園plantation,只好專注於劫掠貴重金屬,運輸回國。

當時英法兩國在加勒比海籌碼最少,卻最懂得運用。 他們開墾甘蔗種植園,生產砂糖。*****

 

6從甘蔗提煉出砂糖,經過栽種、收割、榨汁、熬煮、蒸餾,成為褐色的原糖,再運往歐洲加工成純白的砂糖。 每個工序均需大量人力,必須引進黑奴,才的濟事。

此外,甘蔗會急速消耗土地養份,不斷開發新土地在所難免,令到加勒比海的英屬巴貝多島和牙買加、法屬的海地Haiti  1697和多明尼加Dominica1795,先後成為大型甘蔗園。

 

7種植園被歷史學家定義為:以大量廉價、等同奴隸的強制勞動方式,並以世界市場為目標,進行大規模生產的生產型態。***

黑奴命運坎坷,航行過程中,一部分人眼看故地消失,心生恐懼,跳海身亡。 商人為求降低運輸成本,擠塞堆疊奴隸,沒有準備充足的飲用水,不少人因脫水和罹患傳染病死亡。 抵達加勒比海的奴隸,亦會因苛刻的勞動及新型疾病而早故。 (請參閱SENSE隨筆130208黑奴貿易。)

奴隸貿易船由砂糖加工地(如英國利物浦Liverpool)出發,把非洲黑人政權需要的槍支、玻璃和棉織品帶過去,然後把換來的奴隸賣到加勒比海種植園,換取原糖和棉花,最後運返母港。 三地往來約需兩個月以上,是稱「三角貿易」。*****十六至十九世紀,奴隸及砂糖商人因三角貿易崛起,他們的財力可說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本源。***

 

8十一世紀至十七世紀,砂糖被當成萬靈丹,主因是當時多數人都處於慢性營養不良(甚至貴族也不例外。), 砂糖含高卡路里,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讓人精神提振。對一般人而言,光是砂糖的潔白、甘甜及高昂的價格,就足以令人覺得饒有效力。因其昂貴,砂糖也被貴族當成誇耀品,在宴會餐桌上製成各式各樣的裝飾性模型。

 

9十七世紀後半,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中國引入茶葉。***

1658年,英國出現第一個有關茶的廣告,並在咖啡館出售。

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從法國回到英國執政,來自葡萄牙王室的凱琳王妃引入茶宴Tea Party。

英國社會開放,並不嚴格區分各階級的服飾禮儀,人們喜歡模仿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充上流(snob)」成為整體國民的特徵。

當時的茶仍相當昂貴,100g相等於一般工人的一個月工資,富人在紅茶裡加入昂貴的砂糖,成為「雙倍彰顯」富貴的方式。*** 紅茶亦透過咖啡館普及民間。

1700年前後,砂糖價格因加勒比海域產量大增而急降,砂糖及奴隸商人的資金亦注入城市生活中,社會一片榮景。 單在倫敦,咖啡館便有數以千家,貴族、政客、商人及學者均喜流連於此。

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Royal Society便誕生在咖啡館,英格蘭銀行亦於此時期創立。  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會, 倫敦的勞依茲保險組織Corporation of Lloyd’s,其原點就是一家有名的咖啡館。

 

10)  1765年,英國國會通過「印花稅法Stamp Act」,單方面向殖民地徵收交易稅,把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的經費轉嫁給北美十三州的居民。

移民們原本崇尚英式生活,以模仿「英國仕紳」為榮,並大量進口英國食品和雜貨,包括昂貴的茶葉。  稅法令北美居民抵制英國產品,不再模仿英國仕紳,開始使用殖民地的衣服和吃殖民地的食物,並拒喝紅茶,轉飲咖啡。

1776年,美國獨立。 英國禁止英屬加勒比海殖民地與美國進行貿易,美國只好將貿易對象轉向法屬殖民地,特別是種植甘蔗的聖薩爾瓦多(西班牙語Espanola)島。

 

11十八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興起,工廠大量吸納農民到城市工作。 準時及勤快成為當時社會的道德標準。***  加糖紅茶富含咖啡因及卡路里,便由富人的嗜好品,一轉而為工人的提神品。

廠方為求有效壓低工人工資,開始在政治層面上要求調減穀物、砂糖及茶等工人必需品的價格(企業良心?)。

 

12早於克倫威爾時期,種植園利益集團「西印度群島派」(指加勒比海地區)掌政,通過了「穀物法」。 當穀物價格下降到一定程度,便會補貼出口並限制進口,又通過了對外國製的砂糖抽取加倍的關稅。

由於工業革命的中心在曼徹斯特,此地以棉織品為重心工業,「曼徹斯特派」拉攏宗教勢力, 與及國會政客,大力提倡反對奴隸貿易及奴隸制度。

結果,1807年廢除奴隸貿易,***** 1833年更廢除了全英國所屬殖民地的奴隸制度。 加勒比海種植園開始崩潰,西印度群島派無法立足,種植園利益無人保護。 1840年,外國製砂糖的關稅開始逐年下降,1844年減至30%。 1846年廢止穀物法。 1852年,英屬種植園生產的砂糖與外國製的砂糖關稅稅率相同。 同時期,廢除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茶葉貿易獨占權。

理所當然,曼徹斯特的棉織業繼續向美國南部購買由奴隸生產的棉花,並與巴西交換由奴隸栽種的砂糖。

 

13現今世界進入「飽食時代」, 人們為保持健美身型而選擇化學甜料,甜素及糖精saccharin以低卡路里的優勢逐漸取代砂糖。

 

沙塵仔之言

有關「曼徹斯特派」打擊「西印度群島派」的章節最為令人印象深刻,善意的行動往往不是由善意的目的所驅動。

掌門之言

因其流蜴、高sense,更重要的是夠薄,全線推介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