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124論中國

「在別處從未有過這麽少人統治這麽多人,達這麽長時期的例子出現。」

讀書札記130124

論中國  China:A New History  (1992)

費正清 J.K.Fairbank

歷史學,中國通史。

A

簡介

(甲) 歷史視野

中國乾燥的華北小麥小米區與潮濕的華南稻米區,沿著介於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北緯32度線分為南北兩部。***

兩個經濟區域的降雨量、土壤、氣候及習俗均明顯不同。

中國何以不分為兩個國家? 只因被同一種生活方式與政治體制所維繫,此即傳統家長制生活方式 與 皇朝儒法政治體制。****

該方式體制源遠流長,未嘗中斷。 外族入主,其文明特質易為中國生活方式所吸收制約,並且受限於中國土地及其使用形態。***

2 需要較多供水及勞動的稻米耕作,可以收成相當於小麥耕作兩倍的糧食,亦即可以養活兩倍的人口。

人口壓力正是中國歷史的核心事態,動力泉源。*****治亂興衰,莫不出此。

由於要養活眾多人口,土地幾乎全部用於糧食生產。 地少人多,土地經濟價值必然高於人力,所謂「有土斯有財」。

中國財產繼承並不采用長子繼承制,而是諸子均分。 這種做法使得資源分散,形成小農經濟***,社會基層力量薄弱,有利專制統治。

後果是資本積累緩慢,生產技術一味向著勞力密集方向發展,此即精耕細作。***

3 小農經濟形勢欠缺走向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條件。*****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最迅速,工藝創新最蓬勃的朝代。 然而中國重大的工藝成就卻在宋朝止步, 原因正在於勞動力愈趨低廉, 使用機械遂無顯著利益,機械工藝發明於是缺乏誘因。***

南宋理學興起,儒家士大夫意識形態愈趨道德主義***,朝廷背離實務,漠視工商領域,亦是發展滯遲的內因。

另一方面,手工業有效地擴散至鄉間,以吸納廉價的婦女勞動力。*** (註:習俗規限,婦女不得離家就業。) 工業「農村化」及「家庭化」使得城市人口不致太多。 兩宋國都開封杭州崩壞之後,中國再無人口超過1 mil的城市興起。 城市欠發達窒礙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4 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東西方視角迥異。

西方文明中「人為萬物之尺度」,是一切的中心,自然界不是中立的背景,而是人的對立物。 中國反是,大地滄桑,人只一粟。

比較宋畫與義大利文藝復興前的畫作:宋畫人形渺少,於山崖河川間微不足道;後者的自然景物不過是人物形象的添加劑。***

人與社會的關係亦然。西方人為社會之主宰,個人強勢則社會行民主。 中國人為社會之附庸,個人弱勢則社會淪為專制。 事實上中國政治史正是一部專制主義發展史。***

究其根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人多命賤之故也。

(乙) 士大夫社會

5 中國壓倒一切的政治課題是如何統治為數極多的農民人口。***

由唐至清,朝廷上層結構規模大致不變。 官員人數唐1.8萬人,清2萬人;唐有1,235縣,清1,360縣;然而盛唐人口只有80 mil,晚清卻有400 mil。

即是說唐縣令平均管治6.5萬人;晚清縣令管30萬人!

結論:唐代以後中央政府逐步淡出對地方事務的管治,繼之而來的是 士大夫階層 的興起與及其對地方政治的強大作用力。*****

政府並不直接進入基層村莊,而是靠地方士紳構築平台,上接官府,下治鄉里。 唯有取得地方士紳的合作,縣令才可能當得下去。

這個操作體系環節鬆散,垂直統轄力度薄弱, 然而人手高度壓縮,運作成本絕輕。  費夫子金句:「在別處從未有過這麽少人統治這麽多人,達這麽長時期的例子出現。」*****  於此可見中國專制政體效益高明,丹胎精熟;反面觀之,亦可知中國人民定必精神柔弱,性情保守。

6 此體系追求靜態平穩,厭惡動態發展。 優點在於減低震盪,有利長治久安;弱點在於衰朽腐敗,無法適應變局。

龐大富庶的帝國內部結構脆弱,常在農民叛亂與外族侵凌的考驗下出乎意料地崩潰。***

漢代人口60mil,匈奴人口只有1 mil,約相當於南陽一郡,而為漢大患。 遼人口4 mil,北宋人口亦60mil而受制於遼。 清入關時人口2mil,明人口120mil,而明亡於清。

吉朋夫子曰:羅馬是被自身體重壓垮的。中國更然!*****

7 Def.士大夫指考取科舉功名的人***,原不與社會地位或經濟背景相關,亦不與地主身份相干。

實際上,士大夫因為享有特權,透過土地兼併,必然成為地主階層。

晚清約有1.25 mil生員(ie秀才),形成在野輔佐統治的下階層士大夫。***

通過鄉試(ie舉人)和殿試(ie進士)的人,形成在朝施行統治的上階層士大夫。

士大夫社會模式的基礎為家庭本位主義***, 考取功名意在光宗耀祖,維繫家聲,即提升家族在鄉里中的地位。

8 中國地方政府編制極其精簡,基層鄉村以「鄉約」自治形式運作。

士大夫是地方上的菁英階級,其功能為溝通官府,治理鄉里。

具體作業包括:

A 處理土地使用的習慣性與法律性權益。

B 作為官府與農民間的橋樑媒介***,完成稅收,紓緩壓迫。

C 牽頭辦理公益事務,太平則為基建教化,亂世則為團練保安。

D 籌募資金,以經營鄉里及報效朝廷。

E 參予地方商業活動,拓展某種形式的經紀業務。

(丙)儒家意識形態

9 中國社會的單元為宗族家庭, 即由男性家長統率的(未分家)諸子家庭共同體。***

在大家庭中,父權至上,妻兒子女只有義務,並無權利。若爭利權,便是不孝不義。

推而廣之,國家乃是皇家之產業,臣之於君,亦猶子之於父耳。 君權至上,臣子亦只有義務,並無權利。 若爭權謀利,便是違德失節。

究其治理logic:只要成員盡數犧牲個人利益,為大家庭(亦即家長) 盡孝義,則內部矛盾消弭,家必興。 只要臣子盡數犧牲個人利益,為朝廷(亦即皇帝) 盡忠節,則內部矛盾消弭,國必盛。

事父孝,事君忠,上下合一轍,謂之「忠孝治國」。 明清二朝表彰孝子節婦不遺餘力,其理在此。

10 此中有一要害,便是無限制的君父權力。*****

唐三省分立, 宋廢門下省, 明太祖廢中書省及宰相職位, 清雍正確立軍機處以架空內閣,皆為君權獨大的發展里程碑。

君父權力是不受制約的,對臣子有生殺予奪之威烈。為臣子者,逆來順受,死而後已。 正是此種「忠與孝」意識形態,保証了家國「和諧」運作,亦保証了朝廷腐朽離奇。 阿克頓夫子曰:「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信然!

極端例子:(a) 1519明代,因諫止正德皇帝南巡,146位臣子同受廷杖,其中11人致死。 五年後因諫止嘉靖皇帝向親生父母進尊號,134位臣子廷杖,16人死。

(b) 1621清未入關,明某遼東將門兵敗,消息傳回鄉里,妻子意謂夫君必當死難,遂率親族婢僕42人自殺以殉。 實情該將領較為務實,已然降清,後來編入八旗,成就大業。   1677清已入關,同一家門,其孫亦為將領,三藩亂起,兵敗,不屈而死。其妻又率38名家人一起自殺殉夫。

11 大清律例共436條,另有1900附則,編制周詳,執行嚴謹。

然而中國法律的基本概念構想與西方不同。 法律不被視為制約社會生活的絕對性框架,而是調節社會生活的平衡性機制。*****

由於法律主旨在於保存倫常關係, 所以犯罪行為縱相同,因其社會地位(尤其是親屬關係位置)不同而論罰不等。

例子:兒子打父母,處斬; 父母責打兒子致死,刑責杖100。   妻子打丈夫杖100;至於丈夫打妻子,要在打成重傷及妻子訴官雙重條件下才有刑責。

中式法律為王法,主要為朝廷利益服務。面對官府,個人毫無保護。

並無正式制訂民法和私法,民間衝突只得按非官方管道謀求解決。(註:通常由大老調解仲裁,或者雙方自行拆掂。) 是以民間械鬥,屢禁不絕。

掌門之言

費正清,中國歷史學「哈佛學派」創派宗師,劍橋中國史總編輯。 泰山北斗人物!

「通史」不講史實,百份百是史識,冇得做research,無所謂學科技術,無從微觀取徑 —– 一滴水原是見不得大海的。 有的只是功底、眼界、識力、胸襟!

更何況是「中國通史」, 「縱橫數萬里,上下五千年」。 文獻浩瀚如海,事跡堆埋如塵,老番點搞?

在西方,只有他夠胆獨力寫出一整部中國通史。

論及當代史識,費夫子當然無敵,可惜歲月不饒,此書已舊,長江後浪,凌越前賢。  不過咁,似乎依然冇乜西方學者敢寫整部中國通史。 魏斐德、史景遷咁把炮,只寫出清通史。

本書是費夫子學問大成著作,畢生功力,冶於一爐,意欲藏諸名山,留傳後世。書成,不數月卒。怎可不評甲等。

此書意外地好讀,當然有厚度,要耐心。欲知中史,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