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0222進士與貢士

說史130222
進士與貢士
蕭律師供稿

「進士」與「貢士」這兩種不同稱謂是前清科舉時代,舉人在會試中式後不同階段的稱法。

會試三年一次,二月在京師舉行,亦稱禮闈或春闈。***
所有順天府及各省鄉試舉人皆可向禮部報考。
(註:京城隸屬順天府,有點像直轄市,設獨立的鄉試試塲,方便各省在京官員的子弟應試。)

會試主考官一人,曰大總裁,由大學士充任; 副總裁三人,由一、二品大員充任。 同考官評閱試卷,初為十二人,計翰林院十二、六科給事中四,吏、禮、兵部官各一,刑、工部官每科輪用一員。 其後改為十八人,俱係翰林出身,由皇帝欽派。

會試的地方叫貢院***,規模宏偉。每科參加會試的舉人約六、七千名。

會試前有覆試,由禮部照例舉行,無關得失;但非經覆試,不能會試。
會試考三場,初九開考,隔三天考一場。 由皇帝命題封固,經 順天府尹 捧送進場。文貴「清、真、雅、正」,與鄉試重文氣勃茂者有別。 會試中額大概每科三百名。***

四月十五日會試放榜,張掛禮部,中式者曰「貢士」***,第一名曰「會元」***,前十名曰「元魁」。

貢士經保和殿覆試,由王大臣評閱試卷,分一、二、三等,列等者始准殿試。 在殿試前,眾中式者只能稱貢士,不能稱進士,不得紊亂。

四月廿二日殿試***,亦稱廷試,在保和殿舉行,皇上臨軒發策。 鴻臚寺 預於殿內設黃案。 新貢士袍服冠靴排立於丹穉,按中式名次,單名東列,雙名西列。 王公百官朝服分立丹穉內外。皇帝臨軒,作樂鳴砲。 大學士就黃案捧策題,授禮部堂官。
殿內除御座外,不設座位;王公大臣監考,席地而坐。

對策用以測驗貢士對時務及國計民生意見。 策詞共四道,每道三、四百字,總共不及千字者以不入式論。 欲得高等須將全卷寫滿,約兩千字。

殿試共有八位讀卷官。 讀卷官閱卷,加圈、尖、點、直、叉五種標識,即「○」、「△」、「,」、「|」、「X」五等。 綜計前列者加圈必多,標識多在四五等者等第必後。

四月卄四日帝御養心殿,讀卷大臣進呈前十名殿試卷。帝閱畢欽定名次。
讀卷官入拆彌封,即於御前用硃筆填寫一甲三名、二甲七名次序。 隨即傳前十名引見,謂之「小傳臚」。 十名以下之卷,由讀卷官在內閣折彌封,照排定名次,於卷面書第二甲、第三甲第幾名,據以填榜,謂之「金榜」。***
所謂「傳臚」,史記叔孫通傳註:「上傳語告下為臚」。

然後就是「傳臚大典」,儀式隆重。 帝御太和殿,奏中和韶樂,文武百官朝服排立於丹墀下;諸貢士俱公服,於各官之次兩翼序立。
鴻臚寺官依次唱第一甲一、二、三名姓名,引狀元、榜眼、探花出班前跪***,帝賜三人進士及第***,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榜眼及探花授職翰林院編修。
二甲及三甲者之名亦依次唱出,不引令出班,唱名時跪於原處。 二甲第一名叫傳臚。*** 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貢士至此始可稱進士。

愚按: 眾士子由鄉試而會試,再而殿試成功中式入一甲者,路途艱辛,競争慘烈。 但現在中學會考生得六優就叫狀元,真是不倫不類之極。 該等六優生是否飄飄然真的覺得自己和以前的狀元沒有分別? 還有,古時每科只有一個狀元。 現在每年如有六人得六優即有六位狀元!

以上資料取自 劉兆殯 著作「清代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