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0323清教Puritan

說史130323

清教Puritan

掌門供稿

 

(甲) 定義

Def「清教」嚴格來說不是一個教義清楚獨特的基督教支派,而是十七世紀上半葉,英國國教會內部因為 分離運動(說是清洗運動可能更恰當) 而產生的一系列較小型教會的泛稱。*****

當時掌權的國教會把他們與舊教信徒並列,標籤為「不奉國教者」,施加壓迫。這些弱小教會的信徒之中 ,竟有堅貞不屈,甘冒九死,漂洋越海,西徙北美者,便是「五月花號」的乘客,新英格蘭的締造者,最終建立了奧巴馬所說的「歷史上GDP第一的國家」。

道興於窮,現代英語國家中很多鼎鼎有名的新教教會均出自「清教」一脈,有如南拳出自少林一般。 例如 浸信會、循道會、貴格會、基督末世聖徒會(俗稱摩門教)….. 等等。

 

(乙)歷史背境

據「SENSE隨筆130225B英國國教會」, 都鐸王朝 亨利八世 (AD1509—1547在位)創立「國教會」。但是終其朝,貴族階層及民間信奉舊教者仍多。

亨利八世死,幼子 愛德華六世(1547—1553在位) 繼位。

(註:按英國習慣,男女均可為王,但男子有優先權。法國則無女王。)

愛德華體弱早逝。 長女 瑪利一世( 1553—1558在位) 繼立。

 

瑪利為亨利第一任妻子西班牙公主所出,篤信舊教。 加上母親被廢黜和處死,懷恨在心, 登基後全面復辟舊教***,尋且大殺父兄朝國教重臣,四年間三百餘人上火刑柱 (註:中世紀舊教迫害異端之犀利武器,新教初期亦多借用。) ,史稱 “血腥瑪利” 。 **** (按:有隻鷄尾酒就叫呢個名字。)

 

瑪利也早, 亨利次女 伊利莎伯一世 登基(1558—1603在位) ,國教會全面復掌權力。***     伊利莎伯為第二任妻子宮女 寶雲 所生,「地實寒微」,母親也被父親處死,但她信新教。

瑪利朝時國教神學家多有逃亡低地國者,於彼邦深受歐陸新教薰陶,回國後出任要職,為國教會注入了濃厚的新教思想。***

時「客爾文宗」已傳入蘇格蘭,蔚為主流,此即 “長老會” 。

 

伊利莎伯女王薨,無後,都鐸王朝結束,蘇格蘭王 詹姆士六世 過繼,是為 詹姆士一世(1603—1625在位),開展 斯圖亞特王朝。***   長老會乘勢欲與國教會爭天下,終不遂。

繼詹姆士為王的 查理一世(1625—1649在位) 排除異己,挑起教爭,又與國會決裂。 內戰發生,王為信奉清教的「國會派」軍隊領袖 克倫威爾Cromwell 所弒。*** 清教得勢,反過來迫害國教人士。  (註:清教不同支派間亦互相迫害. 虔誠虔誠, 多少迫害假汝之名以行.)

 

(乙) 清教緣起

詹姆士和查理兩朝是清教興起與凝聚的時期。***

起初清教並不意識其自身存在,而以國教會內部改革力量自居。 改革派著意全面廢止國教會遺存的舊教色彩和制度(如彌撒聖禮、教階制度、服飾禮儀…等),淨化國教, 以此得名「清教」Puritan。

 

國教會反映淨化運動,分裂為 “高教會 High Church” 和 “低教會 Low Church” 兩派。***  前者為主流派,主保守傳統,後者則主改革更新。 兩派鬥爭日趨激烈,查理時高教會領袖大主教 勞德 終於排除清教徒*****,進行宗教迫害。

清教徒既被摒諸國教門外,反而更能認識自身,堅持及發展信仰,各路支派,均於此時發軔。*** 遷徙北美,亦始於此時。

 

查理及其後數朝,包括克倫威爾主政的共和時期,是英國史上的宗教 大鬥爭/大迫害 時期,人頭落地,血流成河,史不絕書。 英國後來的宗教寬容精神***和政黨政治傳習,是以這恐怖時代的慘痛經驗為代價而總結出來的。    (註:大家咁高咁大才會發展出「寬容精神」,一強一弱,少有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