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30325歐洲與中國

窮荒迴日月  積水載寰區

讀書札記130325

歐洲與中國  (1931)

Europe & China: A Survery of Their Relation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800

G F Hudson

 

歷史學

C +

 

簡介

(甲)   地域阻隔的歷史意義

1古代社會野蠻未化,舟車不便, 定居人民跨域旅行缺乏安全, 遠行的壓倒性動機乃是貿易***, 次為軍事外交, 文明鼎盛然後有遊學,普世教興然後有宣道朝聖. 至於旅遊觀光,乃是相當晚近的風俗情事.

既然遠行危險便, 遙距輸運成本極高, 交易商品自然只能是寶貨和高級奢侈品.*** 因此跨域貿易稱為「富人貿易」.

 

2古代跨域貿易的成本可以歸為三類:

a運輸費,包含貨物器材的損耗;  b過境稅; 及c强徵和刼掠造成的損失.

其中a項變動微小緩慢, 而b和c項則可能急劇變化.***

Th. 貨物從原產地運往消費地, 其成本主要受距離和地形; 中間區域政權數目及荒原地帶縱深 三組因素制約.*****

古代跨域貿易含着距離極遠,山川險惡, 異國重譯及盜賊橫行等等狀況. 若非如此,則兩地易因擴張征服而早已結成一體.

 

3超級帝國的征服運動, 往往透過削滅中間區域政權數目, 和掃蕩盜賊而大幅降低跨域貿易成本.****

相對來說,因為運輸技術革新導致成本下降, 其過程反而顯得較為平緩.

 

4遠程海運與陸運比較分析

一般而言, 水運的基本運費只為陸運的較小部分. 但古代海運由於船難和壞血病導致器材和人員的損耗則極之嚴重.

海運面對的中間政權少, 因而關稅少得多,只需港口停泊補給費用.

但是海盜困擾經常成為問題. 海盜行業需要大量資本投資,專業知識, 與及高度行政組織能力. 所以海盜遠較陸盜有水平, 難以肅清.***

 

(乙)   古代歐洲如何感知中國

6古希臘由西徐亞人Scythians處得到絲綢與得知「絲國」Sinae.***

最早的相關文獻是元前六或七世紀作者 Aristeas 所著遊記「獨目篇」Arimaspea. 據考証他最終到了烏孫, 而誤以為到了中國.

 

7及至古羅馬盛世, 地中海成為帝國內湖,海盜肅清, 國境之內廢除一切關稅和苛捐濫索, 號稱「羅馬和平」PaxRomana.***

加上財富大量集中於统治階層, 奢華成風,需索無厭, 使得跨域貿易盛況空前.

「絲綢之路」***天山南北兩道便於這個貿易大時代形成.

公元1世紀中葉發現紅海直達印度的季候風航綫,***更成為歐洲古代東方商業的突破性價格調節因素. 但羅馬人不擅航海,這條海上高速公路由始至終掌握在葉門的阿拉伯人手上.

趣譚: 羅馬貴族極愛絲料,但他們(其實是她們)喜愛的却不是原產地中國輸出的密織衣料「綢」, 而是消費地自製的疏織衣料「綾」.*** 綢運到敍利亞推羅城的加工廠拆散還原為絲綫,重織為綾, 再經染色(推羅紫),然後輸往意大利.

 

8羅馬人稱中國為「秦」Thin/Chin/China , 中國人則稱羅馬為「大秦」.

除大草原諸遊牧部族國家外,前期的兩河大國帕提亞(中國稱安息)***, 及後期的薩珊波斯均是羅馬死敵, 阻絕兩秦的外交溝通.

羅馬方面沒有任何遣使中國的官方紀錄, 但民間則偶有提及希臘商人從海路遠抵中國.  中國方面多次有關大秦使者來朝記載,看來均是中間區域商人集團冒充白撞的行為,***其貢品均非羅馬正宗財寶.

晚至AD569才有拜占庭(中國稱拂菻)使節團抵達西域, 但仍無法到達中國.

漢文史源倒有兩則有關外交的記載:

A「後漢書」甘英傳 和帝永元9年(AD97)「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 抵條支(巴比倫),臨大海,欲渡. 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乜乜物物,無謂去剌.) 英聞之乃止.」安息人的目的是儘可能不冒犯甘英而滯留他.

B「梁書」孫權黃武5年(AD226)有大秦商人由越南抵南京, 吳帝遣使者隨同回國,使者途中病故.

 

(丙)   大航海時代歐洲眼中的中國

9十四,五世紀航海技術的爆發式增進, 由兩組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 重商主義和火炮應用.

沒有貿易事業的推動力,大炮本身不能成為海權.**** 沒有大炮的打擊力,瀕海邦國不會發展出與陸權迥異的海權.

船艦裝置了大炮, 便有能力遠距離摧毀敵艦和口岸城市, 機動戰鬥力量***變得極為重要,艦貴精强不貴大多. 這種機動力有賴於廣義的航海技術: 船體設計,操作技巧,器材和海圖. 廣義技術獲得貿易和刼掠的複合動力, 新型大帆船被設計出來. 所有改進必然考慮到戰鬥能力,每艘商船都必須同時是一艘戰船.***

東方不是船艦落後,而是戰艦落後; 不是航海技術落後,而是海戰技術落後.****

西方的海上戰技是以國家層級力量開發出來的, 其運作制度是武裝商船,即有名的特許私掠船.*** 反之東方的商船隊屬於民營,在明朝更屬違禁出海, 因而在所有方面均無法與西人抗衡.

 

10歐洲智識界的慕華潮流

1552耶穌會創會成員 沙勿略 來華***,不得其門而入,客死小島之上.

1582利馬竇 來到澳門,獲准居住肇慶. 他穿著僧袍,學習語言,以數學及科學知識交結士大夫,不宣教.*** 如是者十二年,然後脫僧袍,換儒服.  1601獲准進京居留佈道.

耶穌會來華之初,正值明朝盛世黃昏, 現代歐洲文明破曉之時際. 無論文化器用,中國仍領先歐陸良多. 來華會士多飽學有識, 親睹上國風範, 典章吏治,文物風流,(除不信神外)無不令人歎服. 他們的書信著作,對中國事物每每推崇備至.***

 

11歐陸方面對遙遠東方國度傳來的文化訊息更是青眼有加, 系統地進行書籍翻譯,稿冊存檔, 甚至編纂了「中華全誌」.***

1662歐洲出版「大學」譯本,書名「中國的智慧」.  1673出版「中庸」,書名「中國政治道德學」. 慕華心態在智識界風行草偃,蔚為主流.

啓蒙巨擘 伏爾泰 推許「中國有最完美的道德科學,它在科學中最為重要.」

中國狂熱粉絲 萊布尼兹 甚至呼吁中國派遣傳教士來歐宣揚自然神學.

十七世紀啓蒙思潮興起,學術界對歐洲封建積習和宗教僵腐大張撻伐.*** 思想界他山之石,引華薄歐,振振有詞.  封建權力世襲,任人唯親;科舉則選賢與能,用人唯才. 教會阿附朝廷,弱智愚民; 儒士階層則錚錚風骨,治國親民. 法國重農主義學派主導政治經濟學,對中國以農立國社會制度更加屬意尊崇.

 

12轉向賤華

1789年以後對中國的推崇幾乎完全消失. 究其緣由,中國國勢日蹙, 無復康乾之盛. 反差更大者,歐洲經歷工業革命****,科學文明大成,器用效率,一日千里,將東方遙拋在後.

西方智識界徹底轉向賤華. 認為中國政府腐敗無能,吏治貪瀆; 人民愚昧瘖弱,不智不識; 文化柔弱矯飾,僵朽自大. 鳴呼哀哉!

 

掌門之言

本書是一百年前西方治漢史的經典著作, 在當年乃是鼎鼎有名. 其中有些文獻考據章節, 現在還不失時效. 有些在當時為十分超卓的史識(如第9節), 現在已成老生常談, 無復足觀.

當然,若論學術整體, 本書已舊, 只供憑弔, 不作推薦.

 

附錄張喬「送棋待詔朴球歸新羅」*****

海東誰敵手,歸去道應孤,闕下傳新勢,船中覆舊圖,

窮荒迴日月,積水載寰區,***  故國經年別,桑田復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