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0419為何總要點不同的菜?

SENSE隨筆130419
為何總要點不同的菜?***
—– 從心理學角度看如何進行選擇。
執筆人:蟬

(甲) 設局
設想以下情況:
相熟餐廳為答謝你的支持,決定未來一年每月送你一頓晚餐,但你必須現在便點好全部晚餐。 假設餐廳只提供A、B、C和D四種餐,而你最喜愛A餐;其他三個餐雖然沒A那麼喜歡,但也覺得蠻不錯。你會如何點餐呢?

實驗安排兩組受試者:一組(間隔組)每隔一個月吃A餐,餘下的BCD餐輪着吃。 i.e . A,B,A,C,A,D,A,B,A,C,A,D.
另一組(連續組)連續十二個月均吃A餐。
經過12次進餐後,實驗者訪問兩組人,發現 “連續組” 的滿意度比 “間隔組” 為高。 究竟是甚麼原因?

(乙) sense
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分別,人是 “會思考未來的動物”。*** (編按:當真?) 而思考的工具便是強大的想像能力。

那麼,請你閉上眼睛,「想像一碗麵。」
用雙眼去看事物的時候,光資訊會經由腦部的視覺區域,構造成 “視覺體驗”。 但當想像一件物件的時候,大腦會以 “記憶”投入視覺區域,去產生視覺體驗。****

所以當人 “想像一碗麵”時,便會感受到像 “看到一碗麵” 般的視覺體驗。*** 甚至連這體驗的細節也很清楚地呈現在腦海中。 (如這是雲吞麵或是牛腩麵? 它有沒有青菜和蔥花? ) 這些細節在「想像一碗麵」指示裡是沒有的,但它們卻清楚地出現在想像之中。 究竟是甚麼決定著我們 “想像中的體驗”呢?

大腦在想像事物時,需要使用感官區域去模擬體驗。*** 但大腦有一項政策,就是現實的感官體驗比想像的優先。*** 這是為甚麼我們不能看著黑色想像白色,一邊聽粵曲一邊想像古典音樂的原因。 即使這樣,人還是很容易分辦想像的和現實的感覺體驗。

情緒體驗卻不一樣。 大腦基於優先政策的關係,很容易將現實的情緒投射在預期當中。 在相關的研究裡,受試者被要求預測,在沒吃沒喝的情況下遠足迷路,他們會有甚麼感覺。 “口渴組” 被安排在用過跑步機後回答,而 “非口渴組”就在使用前回答。 結果口渴組絕大部份人預測口渴比飢餓更難受,而非口渴組中只佔略多於半數。 結論:當前的感覺往往影響預測的結果。****

既然預測受當下感覺影響,那記憶又如何?
大腦在處理記憶時使用一種很巧妙的技倆。 由於我們每天的體驗太多,要一一仔細地記錄下來,縱使腦容量增大數十倍,也是沒辦法完成的事情。
大腦的策略便是選擇性地記下重要的線索:一些用以重建記憶的線索。 每當進行回憶時, 便將這些線索從記憶庫中提取出來,以極快的速度將缺失的段落填補上去,構成一幕完整的戲劇。 這可稱之為「重織體驗的繡帷」。***

Th記憶是會隨時間而改變的。 每次回憶都會將缺失的片段重新填補,並且再行更新,故此「記憶」本質上是 “愈回憶愈失真” 的。**** (編按:即是說,「記憶」本質上是 “愈記愈失憶”。)

大腦重織體驗的能力在回憶和預測時都會用到。 假如「過去」是一幅有洞穴的牆壁,「未來」 就是沒有牆壁的洞穴。***** 假如記憶是操作填補的把戲,想像力就是「填補的把戲」本身。(編按:簡直是 “蟬宗” !十分精彩。)

(丙) 拆局
回到點餐問題。
在思考該問題時,大腦會預測連續12個月吃A餐的情境:將12張放有A餐的餐枱排列好,然後估計自己逐枱逐枱吃下去的感覺如何。

這想像過程的最大問題是:大腦在構成心智圖像時,會以空間去比喻時間。 因為大腦不能單純地想像時間。*****

想像力是非常精妙的工具,它可以運用過去的感官記憶和現在的感覺去 “虛擬”一組場景。 場景可以包括圖像,聲音,氣味,觸感…..。 但想像 “時間” 便只能透過其他事物的變化進行表述。 當需要以時間作對比基準時,大腦極其量只能用空間去表達,有時甚至無從想像。
簡單地說,心智圖像都是不具「時效性」的。***

由於這個限制,大腦在想像 “未來”的事情時,會先把發生的時候想成是 “現在”,並看看感覺如何,再以此為參考進行修正。 可是我們往往太受現在的感覺影響,以至於令預測的結果產生偏差。

在 “想像未來十二個月用餐” 的問題上, 人們會傾向將每次用餐的時間間隔想像得遠較短促,於是將 “效用遞減效應” 過份誇大, 令訂立策略時產生偏差。 ***
事實上,一個月才吃一餐, 隔得那麼久, “邊際效用遞減律” 根本不會發揮作用。當然每餐都應該吃最喜愛的A餐才對。

參考:
《快樂為甚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 Daniel Gilbert (2007)
此書為皇家科普書獎Royal Society Prize for Science Books 2007年得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