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0511論暴君(下) 史家筆下的犧牲

唯以一人治天下   豈以天下奉一人

說史130511

論暴君(下) :史家筆下的犧牲

聯合執筆人:黑白子 + 掌門

 

(乙) 成就暴君的政治社會條件

A 亂世,秩序及道德崩壞,導致個人心理高度欠缺安全感。***

南北朝與殘唐五代是最多暴君的時代,亦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 反之,明清中葉社會政治穩定,就算皇帝心性如何暴戾,其行為總有個譜。

B 不受制約的王權

欠缺成熟的官僚系統制約皇權,是暴君運作的必要條件。*****

唐宋以後官僚政治成熟,暴君出生率大降! 殘暴度亦大不如前。

 

C 欠缺適當的帝王教育

宮崎氏的見解:煬帝的殘暴自文帝開始。***

楊堅的 “殘暴度” 更在兒子 楊廣 之上。 他與獨孤后對五名兒子的教育,都未達合格的標準。隋朝國祚最終不足四十年,文帝有着不可推諉的責任。

清朝皇帝手中的專制權力史上最大,但並不出現大型暴君,此點與清朝帝皇教育成功有關。其理念反映在乾隆的題聯「唯以一人治天下,豈以天下奉一人」。

 

(丙) 暴君:史家筆下的犧牲

8中國儒士史家的道德主義治史哲學,導致 賢君/暴君 過度標籤化。**** 賢君無劣跡,暴君無善行。

舉例:a歐陽修新唐史首次將「聖人」馮道定性為「無恥」,遂成後世定調。

b宋史竟將王安石列入奸臣傳,非常荒謬!

反之,c漢武帝明太祖非常殘暴,但不被視作暴君。

 

A煬帝被指窮奢極侈,不恤民力,其中的典型例子是興建「大運河」。*** 隋滅陳使得中國一統,貫通水路有利南北互通,實際上是一項對全國民生經濟發展有着正面意義的工程。(參看附錄)

明成祖遷都北京,整條「大運河」重新翻修,同樣地不恤民力,既然當上「成功之祖」自然不會是暴君了。

至於煬帝 “三征高麗”,則被目為好大喜功,兵連禍結。 其實,早於 開皇十八年,文帝曾命 漢王諒 率三十萬大軍討伐高麗。 這一仗出師不利,兼遇疫疾,死者十之八九,近乎覆滅。 不過,文帝征高麗受挫較少被提及,史家更願意把所有的黑鍋由煬帝一個人去揹。

 

B 同理 AD64羅馬發生九天大火,半城被燬。 尼祿自外地親駕雙馬戰車趕回首都,指揮救火賑災。 事後更大開庫房,規劃災區重建,全城新貌,大勝往昔。

然而江湖謠傳大火乃尼祿所縱!後世以訛傳訛,「暴君焚城錄」遂成典型歷史黑材料。

 

9中國治史常暗含「天命論」式政治教育意味,導致亡國之君易被暴君化; 反之,開國之主及有為之主易被賢君化。

「京都學派」第二代掌門 宮崎市定 指出:「儒教史觀認為,受天命成為一代開國君主之人必須有其相應的資質,同時亡國之君自然也就會有失天命的惡德。 以此去套解隋代歷史,自然會出現明君隋文帝的清明時代與暴君隋煬帝的黑暗時代兩種鮮明的比照,然而卻無法解釋這之間的推移演變。」*****的是高見卓識!

 

10又,歷史既用以 “資治” ,儒史集團為了教育帝王,於是不惜犧牲歷史真相。

隋煬帝,乃至以往的夏桀商紂秦始皇,這批早已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永不翻身的暴君,不單無法為自己受到不公正評價呼寃,並且在他們死後,合理地不斷變得越來越 “暴”,以符合儒家意識型態治史的需要。*****

顧頡剛教授在《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一文中指出,《尚書》列商紂只得六惡,其罪行於後世不斷被添加,時代愈晚近,惡行愈增多,愈加不可置信。***

註:根據《尚書》〈牧誓〉檄文,周武王列舉紂王的罪狀僅得六條:

聽任狐媚誤國;不祭祀祖先;對祭祀大事不聞不問;宗室兄弟被排斥於權力核心;重用逃犯;任用的逃犯擾亂社稷。

孟子讀《書經》〈武成〉篇,至「武王克商,血流漂杵」,也曾武斷地說出:「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千古名言。 亞聖認為「以至仁伐至不仁」應當兵不血刅才對,是以經書之言,不盡足信。

他實際上已為後世史家樹立了一套不得逾越的道德書寫標準了。***

 

11同理,早期羅馬共和派史家(eg塔西陀)厭惡帝政,傾向抹黑皇帝。***

後世基督教史家更將曾經迫害基督徒的羅馬皇帝全都打成暴君 (舉例:賢君戴克里先),而將扶持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捧為聖君。(註:實情君士坦丁都幾殘暴下。)

 

附錄

汴河懷古—–皮日休 (註:汴河,即通濟渠也。)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