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0912傑弗遜傳(35) 經濟轉型與禁止奴隸進口法案

說史130912
傑弗遜傳(35) 經濟轉型與禁止奴隸進口法案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十七)1807《禁運法案》Embargo Act of 1807

對於惡言的咒罵甚至恐嚇,傑弗遜可以置之不理。東北部不斷的遊行和示威,他也能夠應付。然而,禁運令聯邦各州甚至民主共和黨內部出現分裂的迹象,新英格蘭地區的若干市鎮議會內,開始有人發出要脫離聯邦的聲音,這一點讓傑弗遜不能不擔心。與此同時,財政部長 加勒廷向總統報告,越來越多商船不惜違禁突破海防,前往歐洲犯險,令《禁運法案》漸見失效。他希望傑弗遜考慮清楚,「禁運措施」究竟應否繼續堅持下去。

傑弗遜確實有點惆悵,不過讓他稍感欣慰的是,《禁運法案》造成的似乎也並非是一面倒的壞影響。在一片的指罵聲中,他看到美國轉型的契機。
美國宣告獨立已經超過三十年了。然而,在這一段說來也不算短的的日子裏,這個紮根大洋彼岸的新生國度,始終沒能擺脫對歐洲,尤其是英國的經濟依賴。在對外貿易上,美國出口的都是農產品和其他生產原料,入口的卻是「高增值」的英國工業品。顯然,根本還停留在「剝削式殖民地貿易」的階段。

要實現經濟上的「真正獨立」,美國必須有自己的本土工業。非常諷刺地,這正是積極「親英」的漢密爾頓,一生追求而不能達成的目標。南方是根深蒂固的農業基地,「現代資本家」都集中在北方。只是,在1790年至1807年間受因拿破崙戰爭而帶來的暴利所驅動,幾乎所有的北方資本都投放到航運業,運出原料,運入成品。結果,連國內的農業都逐漸變成「出口導向」,而以英貨為主的歐洲工業品則充斥著美國市場之內,國內工業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根本無利可圖。這對美國本土工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窮越見鬼。

《禁運法案》生效後,雖然沿岸的港口城市出現了一片的蕭條,但卻為美國的本土工業提供了一個發展的機會。誠如聯邦黨人尖酸的諷刺,浮誇靡奢之風已一如總統所願,大大收斂了。不過,過慣了「現代時尚」的生活,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就這樣回過頭來。「來路工業品」已在市場上消失了,若還想繼續穿著時髦的紡織品,戴上優雅的帽子,美國人就得自己動手生產了。

歷史教科書往往都將美國本土工業的萌芽,肇始於1812年爆發的英美戰爭。其實,美國本土工業的興起,在《禁運法案》期間,已經初露端倪。在《禁運法案》實施之前,美國國內以公司名義登記的工廠屈指可數。不過,根據國務卿 麥迪遜的報告,1808年,有七家製造廠註冊成為公司,次年更有二十六家工廠公司化,其中有十八家是紡織廠。這個發展趨勢一直持續至英美戰爭,到了戰爭尾聲的1814年,公司數目達到128家,其中105家是紡織廠。

「禁運政策」令資本從航運業流向方興未艾的製造業,沮喪的船主們搖身一變成了雄心萬丈的工業家。不但在新英格蘭,還有中部沿岸以至近南部的北卡羅萊納,都出現一間間的紡織廠、造紙坊和煉鐵場。工業的興起除了體現在廠房數目的增加外,也見於資本規模的龐大。例如1809年由波士頓商人成立的「新罕布什爾皮革公司」,投放資金達十萬美元(折合現在超過四十億美元)。又如根據財政部長加勒廷1810年的報告,當時全國共有842間製帽工場和作坊,總年產值已超過一千萬美元,相當於今日的四千多億美元。

雖然總體而言,這些新冒起的製造企業,規模和資本還是相對較小,但國內「資本轉化」的現象已經非常明顯。可以說,美國的產業形態,已經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這就是建國之初漢密爾頓憧憬的美好願景,同時也是傑弗遜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美國終於向一個工業國邁進了!諷刺的是,這個結果卻是由傑弗遜本人所倡導的《禁運法案》「一手造成」!

傑弗遜明白《禁運法案》對美國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他希望得到議會和人民的諒解。在最後一次向國會發表的國情諮文中,他將國內工業的日漸發展描述成一個正面的轉變。 傑弗遜並向國會匯報了自己在這八年來的政績:美國製造業冉冉發展,逐步擺脫了對英國的依賴,實現了真正的獨立;在聯邦黨時期大舉發行的國債已經幾乎還清,美國財政空前穩健;美國已擁有由超過一百艘戰艦組成的「(美國)史上最強海軍」,雖然與其他大國相比仍有相當距離,但靖海澄疆,保家衛國還是綽綽有餘。

對於備受爭議的《禁運法案》,傑弗遜並未在諮文中對反對的聲音予以回應,也避談禁運帶來的種種問題,他只是強調,在美國仍未得到應有的尊重前,禁運必須繼續下去。
儘管不少民主共和黨的議員,都明白傑弗遜的苦心,但為了回應民意,由民主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還是持續通過了幾條法案,對《禁運法案》作出「修訂」。至於聯邦黨,對此當然是死咬不放,以《禁運法案》「禍國殃民」發動宣傳攻勢,以圖重整他們在東北部以至全國的勢力。

不難發現,無論民主共和黨人抑或聯邦黨人,大家在這段時間都顯得異常敏感和活躍。因為1808年的年底,美國將會舉行第六次的總統大選,選出這個國家在未來四年的領袖。

有一個似乎頗為廣泛的誤解必須首先澄清。***
不少人都以為自美國建國以來,就已有擔任總統不得超過兩屆的規定。甚至以此「錯誤」為基礎,進一步「老屈」 小羅斯福Franklin.D.Roosevelt之所以能在1933年至1945年間,連續擔任總統達十二年之久,乃因為其為「戰時總統」云云。這個在「中文世界」廣為流傳的誤解不知從何而來,因為在「英語世界」似乎沒有怎麼聽過這樣的說法。不過,事實是在1951年規定「總統最多只能連任一次」的《憲法第二十二修正案》通過前,總統「不尋求第二次連任」,並非一個憲法、法律的規定,而只是一種傳統,一個慣例。建立這個「傳統慣例」的人,正是華盛頓和傑弗遜。

傑弗遜幾乎在首次當選的一刻已經認定,總統任期不應該超過兩屆。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無限期地統領著國家,對他本人和國民都會是一場災難。無論多麼偉大的人,他的睿智和警醒之心都是有限的,八年已是一個極限。一個偉大的國家,絕不會只有一個偉大的人,人民總能找到另一個睿智和警醒的人,繼續領導國家。

傑弗遜步武他最尊敬的 華盛頓將軍,決定不再參加1808年的總統大選。人們總是說,華盛頓總統創造了總統只任兩屆的傳統,但卻往往忽略了另一樣重要的事實—- 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不在於有人先行,而在於有人跟從!從這個角度來看,真正「創造」這個傳統的人,不是華盛頓,而是傑弗遜!

不過話說回來,華盛頓和傑弗遜的決定,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當總統實在是太辛苦了!這八年的「苦役」已令傑弗遜心力交瘁,更令他的財務狀況備受壓力。當時擔任總統一職,開支是非常巨大的。華盛頓幾乎是「美國首富」,卸任時也驚嘆身家少了一截;阿當斯則慶幸有賢內助 阿碧佳為他打理業務,加上任期只有四年,總算還撐得住。至於傑弗遜本人,雖然也算是系出名門,家底豐厚,但他向來不善經營,所以即使生活異常儉樸,還是入不敷支。要是繼續當總統的話,恐怕可真要傾家蕩產了。

傑弗遜決定不再競逐連任了,民主共和黨需要一位新的總統候選人。黨內的三人都表示希望成為新一屆的總統,他們分別是國務卿 麥迪遜James Madison、副總統 克林頓George Clinton和剛從英國回來,現正擔任總統秘書的 門羅James Monroe。最後黨內選擇了人稱「憲法之父」的麥迪遜為總統候選人,而讓克林頓競逐連任副總統。

有見於《禁運法案》在美國社會上造成的巨大爭議,聯邦黨人認為這是他們捲土重來的最佳時機。來自南卡羅萊納的 平克尼Charles.C.Pinckney已是第四次為聯邦黨問鼎總統寶座了,他的拍檔和上屆一樣,是來自紐約的 魯夫斯.金Rufus King。

正當兩黨候選人密鑼緊鼓,為1808年選戰展開宣傳攻勢時,傑弗遜把握機會,利用他餘下的任期做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 推動禁止奴隸進口的法案!
這項偉大的功績在後世的歷史書中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這也許是因為法案雖然獲得通過,但傑弗遜卸任後,在執行層面卻沒有獲得很好的跟進,以致奴隸走私還是半公開的繼續進行。而且,法案並沒有廢除國內的奴隸買賣,當然更沒有廢除「奴隸制」。透過「自然繁衍」,國內的奴隸供應仍是源源不絕。不過,這法案本身還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雖然傑弗遜本身也蓄有不少奴隸,但作為人權主義的代表,傑弗遜向來反對「奴隸制」—- 有人會覺得這樣非常偽善。然而,馬克斯的親密戰友,共產黨宣言的重要撰寫人恩格斯,不也是一個資本家嗎?巴菲特也不只一次表示,自己賺巨利卻只納小稅,實在「太不公義」!作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一樣可以對「制度」作出「公義的審判」。而且,傑弗遜選擇在這個時候推動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顯然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奴隸制在英國一直都是非法的。*** 然而,當英國人在北美大陸建立殖民地時,卻把這個「邪惡的制度」引進到這片土地上。 北美的有識之士向來是傾向廢奴的,早在1776年,傑弗遜在《獨立宣言》的原稿中,就有一段是對英國將邪惡制度引進新大陸,並多次運用「皇家否決權」壓制殖民地各種試圖限制或禁止「奴隸制」的法案,予以強烈的譴責。這一段內容最後雖然因(「以奴為生」的)南卡羅萊納反對而被刪除,但其中的精神卻可視為當時菁英階層的某種共識。

事實上,在獨立戰爭過程中,北方各州已基本上廢除了奴隸制,而南方也通過了若干改善奴隸待遇的法案。*** 維珍尼亞三傑──華盛頓、傑弗遜、麥迪遜都曾公開發表廢奴的主張,並在南方的中產知識分子中引起迴響。
不過,自從1793年,麻薩諸塞機械工程師 惠特尼Eli Whitney發明了超高效能的軋棉機,*** 激增的需求令棉花種植超越了早期最熱門的煙草,美國南方搖身一變成了世界性的「棉花王國」。 一望無際的棉花種植園,對勞動力的密集需求讓所有的「廢奴主義」都成了空話。 傑弗遜明白再高喊「廢奴」未免不切實際,但至少應該試圖阻止這個制度的蔓延。在《禁運法案》期間,他終於找到機會了。

長久以來,雖然「奴隸制度」在英國屬於非法,但英國商人卻一直從事獲利甚豐的「大西洋奴隸貿易」。不過,自從十八世紀末開始,向來靠包括「奴隸貿易」在內的「三角貿易」大賺特賺的英國,有感時移世易,開始覺得與其把非洲當作「奴隸產地」,不如視為「新興市場」來得劃算。1807年,終於抵不住國內衛道之士的長久抗爭,宣布廢除「奴隸貿易」,並搖身一變成為「人權戰士」,譴責其他買賣奴隸的國家—- 自己膁不了的,別人也不能賺!同年,在美國第四大城市,位於「蓄奴大州」南卡羅萊納的 查爾斯頓港Charleston,發生了兩船黑奴因拒絕上岸,絕食抗爭而死的事件。寧死不為奴,非常悲壯!北方的「親英派」趁機高唱「普世價值」,某程度上為傑弗遜創造了輿論的基礎。

然而,反對聲音其實主要還是來自南方,因為「奴隸」是南部大莊園的主要生產工具,是莊園主賴以為生的資本。幸而,現在只是禁止奴隸入口,並不是禁止買賣,更不是禁止使用奴隸,他們對此的反應不大。甚至乎,因為《禁運法案》的實施,導致奴隸價格暴跌,現在傑弗遜推出的法令禁止奴隸入口,有助於穩定「資產價格」,對他們來說更是一件好事。就這樣,1808年《禁止奴隸進口法案》,以《禁運法案》補充的名義,竟在沒有太大阻力的情況下,順利於國會通過了!

傑弗遜不失時機地完成了他任期裏最後的一項工作,現在可以全心全意地協助麥迪遜和民主共和黨籌劃年底的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了。
究竟人民是否會因為不堪《禁運法案》的苦果,選擇離棄民主共和黨呢?聯邦黨的「絕地反撲」能否得償所願呢?傑弗遜卸任後是否從此退出歷史舞台呢?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