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50729 煉氣化神

SENSE隨筆150729

中國武學境界(二) 氣化神

Tony執筆

 

但凡學武之人,誰不想成為高手?  初學者大多從剛猛入手,這樣做本無可厚非,也是必經之路。 不過若只追求剛猛勁力,不懂得養氣、煉氣之道,那就很容易給身體造成損傷,而且勢必難以進入更高境界。  老子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又說「柔弱勝剛強」。他從哲學意義論證了過於剛強的危險後果,這在拳理上也同樣適用。

 

「煉氣化神」是武學的第二重境界。在這一階段,習武者要完成「易筋」功夫,練出「勁」,暗勁就是柔勁。 但武學中的「柔」並不是柔弱無力,而是指那種 “型斷意不斷”、綿綿不絕且具極強柔韌性的特殊力道。  暗勁是剛柔相濟之力,剛中有柔,柔中有剛。

煉氣化神就是消去剛勁、漸長柔勁的過程,這是修習武學的第二次「換力」

 

煉氣化神的關鍵是「煉氣」。 早在煉精化氣的階段,習武者就應當學會把身體各部分的散亂之氣收聚於丹田,人們常說的「氣沉丹田」、「氣發丹田」,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傳統醫學理論認為,人體內存在著一套複雜的經絡系統,包括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武學中特別重視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打通任、督二脈是煉氣的基本功夫

「任脈」起於會陰穴,由身體前部沿中線而上,經關元、氣海、神闕、鳩尾、膻中、天突諸要穴,止於唇下承漿穴,共二十四穴。「 督脈」起於脊尾的長強穴,由人體背部沿脊柱而上,經命門、風府、強間、百會諸要穴,止於上唇內的齦交穴,共二十八穴。

 

武術家認為,人身有任督二脈,猶如天地分南北,自然分陰陽,必須打通任督二脈,方能使陰陽交合不離,這是運氣調息,養元固本的根基。 《內功經》云:「尻尾升氣,丹田煉氣。」指真氣起於脊尾盡處的長強穴,提肛收腹,以鼻吸氣,真氣即由長強穴循督脈而上,達於腦頂百會穴,下通任脈,由氣海穴沉入丹田,使丹田充盈。如此完成一次循環,即為一「周天」。  武術家要求練此周天,須「日日行之,無差無間」,使內氣綿綿不絕,滾滾而來。打通了任督二脈以後,才能接著練更高深的功法。

 

煉氣時必須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以鬆、靜為旨,做到鬆而不懈,靜而不散,收視返聽,操固內守,調息綿綿,即所謂「心不動,氣自固」。  道家把這種煉氣過程稱作「存想」,即「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

 

如果說練基本功是對習武者肉體和意志的磨鍊,那末煉氣過程則是在更高層次上對精神的磨鍊。 把多年練就的剛猛之力一點點消去,是要付出多麼大的代價!  一位習武六十多年的老人回憶說,他早年從名師練形意拳五年,一拳劈出,帶動風聲,勢不可當。但他練的是「開展式」,行家們稱為「假拳」,只不過是形意拳的基礎功夫,相當於太極拳的摧僵階段。為了把明勁練成暗勁,他不得不重新從站樁練起,將開展式改為「緊湊式」,以求勁力內蘊。這樣又足足練了七年,才覺得身上有了內勁。

其實,不僅是形意拳,中國武術所有拳種都是由外向內練的,即由有形之精力轉向微妙的無形之氣,由四肢軀幹表露於外的剛猛之力,轉向以內氣為主的剛柔相濟之力。

 

在煉氣化神階段,重在培養意念活動,以意領氣,以氣帥形,意動氣動,以氣催力。  練拳時要全身放鬆,心意平和沖淡,周身俱要協調自然,含蓄圓活。出拳之際不求快求猛,而是遵循法道,順應自然,使內氣由丹田發出,達於拳腳。

 

清人 王宗岳在《太極拳經》中總結道:「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以心行氣,就是意到氣亦到。 只有心意沉著,氣才可收斂入骨。功夫既久,骨日沉重而內勁日長。以氣運身,是氣動身亦動。氣要順遂暢達,身體才能從心所欲,毫無阻滯。也就是說,在練氣階段要經歷兩個過程,一是「以心行氣,收斂入骨」,這是由外向來; 二是「以氣運身,便利從心」,這是由內向外。

 

中國傳統醫學應為,氣分兩種,一種是 “先天之氣”,又稱 “元氣”。 另一種是 “後天之氣”,流通於血脈之中,稱為 “血氣”,又稱 “橫氣”。道家把修煉元氣視為長生之道,認為「長生之術,莫過乎服元氣,胎息內固」。

煉氣之道就是服存元氣以消去血氣,以先天補後天。表現在勁力上,就是練出柔韌連綿之勁,以消去剛猛橫暴之力,以求剛柔相濟

 

隨著血氣漸銷,元氣漸盛,練出暗勁的人大多神志清爽,柔和充實。另一面對武學的博大精深、不可窮究有了更深一層體會,因而待人謙和,沒有盛氣凌人架子,也不會動輒炫耀,恃技欺人。 有的甚至將武功深藏不露,混同於常人。

 

在完成易筋功夫的同時,習武者的體型和神態也會發生某些變化:

一,體型漸趨瘦健,少橫蠻肥重之態;

二,步履輕捷穩實,少拖沓滯重之病;

三,目光漸趨清朗慈和,臨敵時威神自出,有如冷電,卻少凶暴浮露之相。

 

此後能否步入「煉神還虛」的更高境界,那就得看習武者本人的天資和造化了。

 

 

資料來源          : 《功夫中國武術文化》(2013)    王廣西

出版社             :   知書房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