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51112前新界簡史

說史151112
前新界簡史
蕭律師執筆

英國經兩次鴉片戰爭後,取得了整個港島和大約現今九龍界限街以南的一大片土地作為殖民地。

1898年6月,英國以「香港是一處非拓展不足以資保衛的地方」為理由,與清政府簽立了《拓展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了深圳河以南、現今九龍界限街以北之間一片主要是鄉郊的土地(現今就以此界定南九龍與北九龍),租期九十九年。 (筆者想:以當年英方的強勢談判力,租期長於九十九年又有何難。果如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國勢尚未大盛之時,關於「回歸」問題,是否會被提出?)這片新租地面積相當於港島和南九龍加起來的十倍左右,當中包括230個離島,其中大嶼山面積比港島還要大許多。整個地區約有80,000居民。

其實在較早期間,已有香港殖民地官員和英國商人提出各種理據,慫恿英國政府奪取新界— 這地區可作為阻隔中國的緩衝區,又可提供土地興建房屋和供軍隊駐紥、訓練所需的設施。英國政府本來不接納這些呼聲。建議擴張的人心懷將中國變成另一印度的圖謀,但英政府在1860年代已決定不在中國擴張領土,認為「中國通」誇大了中國的經濟潛力(直到十九世紀末,英國總出口貨品中賣給中國的不到2%。),或者覺得這種經濟潛力不足以構成奪取這片地方的理由,因為生絲和茶葉等貨品不須奪取領土就可輕易獲得。(中國向外輸出的貨品,超過一半出口到英國。)再者,在中國進一步擴張會令其他歐洲列強群起仿效,使中國像非洲那樣被瓜分,這反而會損害自由貿易並導致戰爭,並招致正積極在中國通商和傳教的美國所反對。

到了1890年代末,英國開始憂慮香港的防衛。香港的安全威脅並非來自中國,而是來自正在挑戰英國在華霸權地位的列強—俄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甲午戰爭(1894-5)日本戰勝,觸發列強爭相瓜分中國。 1897年德國藉口傳教士在山東被殺而趁機佔領膠州灣,翌年迫使清廷租借該地九十九年。 1892年,俄國佔領旅順、大連,隨即強廹清廷租讓這兩個港口二十五年。英國恐防「執輸」,要求清廷租借山東半島北部的威海衛。後來法國提出租借廣州灣九十九年,距離香港只200英里,英國這才急忙向新界出手。

談判租借新界過程堪稱順利。雖然英國人希望中國永久割讓該地,但主要談判代表認為租借九十九年事實上與永久割讓無異。 清廷談判代表李鴻章曾打算要求英國繳付租金,但當時中國的民族主義者愈來愈嚴厲指摘朝廷喪權辱國,要求租金等於坐實這種指控。 因此英國不花分文,又在不影響與中國和列強關係之下,輕易得到了新界。

英國人接管新界並不順利,在多處鄉郊遭遇抵抗。也許是由於廣東當局的鼓動,英方新架設的蓆棚很快被村民燒毁。 1898年10月,錦田鄉民發起募款,表明如果英國人試圖接收他們的土地業權,就會起而反抗。英軍砲轟這條在錦田現今仍叫「吉慶圍」的圍牆。勢力懸殊,抵抗很快被瓦解,村中耆老交出圍村大門的鐵門環表示歸順。1899年春,有人號召鄉民再度抵抗侵略者,幾千鄉民響應,但還是被英國人不費吹灰之力擊潰,英軍破壞圍村鐵門,收繳武器,反抗軍首領被捕。

在1899年4月14日至19日的「六日戰爭」中,鄉勇是烏合之眾,戰事中英軍無人陣亡,鄉民五百人戰死。 歷史學者兼前公務員 夏思Patrick Hase後來指出,這是一場掃蕩戰。官方低報傷亡人數,直至一世紀後才公開。當年港督 ト力Henry Blake其實從一開始就反對鎮壓。他淡化事件,不准懲罰反抗者,著令軍隊全數撤離。鄉民也很快明白,反抗是徒勞的。

抵抗的鄉勇由地方鄉紳所組織。 他們擔心英政府會沒收這片歷代定居的土地、開徵新稅、干涉傳統習俗、破壞風水,更謠傳女人會被強姦。雖然《拓展香港界址事條》訂明「在展界內,不可迫令居民遷移」;若須收取土地供官用,則「應從公給價」。 鄉民不信,因為兩名立法局華人議員 何啓和韋玉與其他華商一同散播謠言,說英政府將沒收所有土地,藉此誘使鄉民賤價賣地。大亨何東協助蒐集情報。一家本地投資公司派代表到新界收購地皮,囤積居奇,期望英國統治新界後土地漲價,從中漁利。 ( 唉!這種類似手法在過去二、三十年仍經常被應用。有些人得機預早看到政府的發展藍圖,而且知道政府的收地補價,在鄉民未知情前,用橫手低價收購。)

1899年4月16日,英國人開始接管新界,已沒有抵抗。英國人採用間接方式統治新界:除徵稅外,盡量不加干涉,主要靠鄉紳父老去管理。ト力將新界劃分為若干區,各設由鄉村耆老組成的委員會負責管理及維持治安。整個新界由一名身兼警察司、巡理府和行政首長職責的英國官員統管。1909年後,新界分為南約和北約兩大區,各設「理民府」。多年以後,理民府制度擴大,新界不同區域都各有理民官負責管理。

由於新界土地業權混亂,殖民地政府着手勘測丈量土地。在管治的第一年,政府用於治理新界所花費用相當於從這裡獲得收入的三十倍以上。從英國佔領開始,新界就獲豁免許多適用香港的法例,如某些有關屠房和街市、公共衛生、鴉片、牌照登記的法例。隨着時間過去,新界對香港的經濟發展愈形重要。許多在香港和中國內陸(特別是1949新中國成立後)逐漸湮沒的傳統中國習俗,仍在新界保留下來。例如在1990前,婦女不能繼承土地,這在中國大陸和台灣早成陳跡。港督葛量洪形容新界「的中國色彩,幾乎比中國本身更加濃厚。」

有史學家認為《拓展香港界址專條》是「英國外交的一大失誤」,因為它留下懸而未決的問題,最後令原意想保衛的殖民地受到傷害。雖然英國按此條約租得新界,但擴大管轄權的文件源於1898年的一份樞密院令,新界根據這道樞密院令正式成為香港殖民地的一部份。 這道樞密院令訂明英國的管轄權行使至租期屆滿為止,共九十九年,至1997年6月30終止。

資料來源:
《香港簡史— 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
作者:高馬可 John M. Carroll
譯者:林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