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151117 李斯特的交響詩(上)

音樂151117
李斯特的交響詩(上)
蕭律師執筆
1511171847年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放棄了他往來奔波的鋼琴演奏者生涯,而全心專注於作曲。他在1842年獲委任為Wiemar(德國古代名城,在 萊比錫西南約八十公里處)宮廷的音樂總監,所以退休後就搬遷到那裡。十年間,他共寫了十三首交響詩,而有十二首是在那裡創作的。

作為Wiemar宮廷的音樂總監,他也是樂團指揮。他大力推廣 貝遼士、華格納等的作品給觀眾,也演出了一些自己的管弦樂作品,都是在他生命較後期所作的。他有一個固定的宮廷樂團供他使用,常常用這樂團試演自己的新作。他聽聽樂曲的音色,不斷修改至滿意為止。

他的交響詩以樂團演奏的序曲為基礎。這些序曲後來發展成歌劇序曲,一般可從歌劇中一些醒目的樂段聽得到,多以 奏鳴曲式sonata form構成,很類似交響樂的第一樂章。李斯特以一種不同的形式寫成,將樂曲主題變奏、重複。這些主題變奏遵循一種固定模式;它們並無進入或離開的定規,也可以作不同方式的變奏。這些交響詩是李斯特對音效和曲式的實驗,影響到後來的其他作曲家。華格納後來將這意念應用於他的歌劇的主導主題leitmotifs。但李斯特這種交響詩在當時是「新音樂」,經常被時評否定並加以攻擊

李斯特的十三首交響詩的靈感來自一些藝術作品、古典文學、神話或歷史故事。以音樂結構而言,他很受 貝多芬在同一首樂曲中,對主題在不同樂章的呈現及其統一性所影響。貝遼士的《幻想交響曲》也是對李斯特的交響詩有影響。由於他太喜愛《幻想交響曲》這首作品,曾為它譜寫了一個鋼琴獨奏版本──他也替貝多芬的幾首交響曲寫了鋼琴獨奏版本。

由於篇幅所限,我選擇了六首音樂會經常聽到的作介紹。

〈匈人之戰 Battle of The Huns
這首交響詩有時簡稱為The Huns(原文是Hunnenschlacht),靈感來自一幅德國壁畫家Wilhelm von Kaulback相同題名的壁畫。公元451年,匈族(與現今匈牙利人全然無關,有說是匈奴的一個分支)盟軍在首領阿提拉Atilla帶領下入侵高盧(約為現今的法國), 西羅馬軍團司令 阿提烏斯Aetius與東歌特族組成聯軍,由意大利北上迎擊,會戰於Catalaunia原野(即在現今法國東北部的Champagne-Ardenne),戰況極其慘烈。據描述,「雙方除了統帥及若干貼身隨從外,全皆戰死」──據稱戰場伏屍150,000,以五世紀的人口而言,如果所言屬實,確實相當震撼。還有說,分別支持雙方的「鬼魅」在「凡間」戰事結束後,還不肯罷休,再酣戰了三日三夜,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這幅壁畫當然是歷史與神話的結合物。

樂曲開始是雙方初次交鋒。李斯特提示:“整體的音色要保持陰暗;所有樂器都要奏得像鬼魅”。為了達所需要的效果,李斯特指示弦樂組要用弱音器,即使聲音最大時也要。

戰爭維持整首樂曲的上半部。下半部開始以風琴奏出“忠實的十字架”及古教堂的吟唱,代表基督力量的勝利,再逐漸帶領出一個以風琴為主導的終結。以李斯特之意,教堂風琴與詩篇的加入代表他對基督的忠誠。最後的勝利代表基督的勝利,也代表愛戰勝憎恨。

〈歐菲奧 Orpheus
歐菲奧在希臘神話中是位音樂家、詩人與預言者。他演奏音樂時,連野獸,甚至石頭,都會為之傾倒,馴服地聆聽。尤莉狄絲是他的妻子,是個橡樹精靈,也是太陽神亞波羅的一個女兒。歐菲奧非常愛她。一日,尤莉狄絲踏中一條毒蛇,被咬一口,立時死去。歐菲奧很悲傷,時常獨自撫弄他的里爾琴,所有精靈和女神都為樂曲所感染而哭泣。「奧菲奧,去地下陰間拯救你的妻子罷。」歐菲奧果然走落陰間,找到了妻子了,但她被一隻兇惡的狗看守著。歐菲奧拿出他的里爾琴,奏出動人的音樂,惡犬聽到著迷,睡著了。歐菲奧遂把心愛的妻子帶回人間。

李斯特以這個神話故事帶出的靈感寫成《歐菲奧》。這首交響詩的結構是一個鬆散的奏鳴曲式。樂曲開始時用兩個豎琴帶領,模仿歐菲奧的里爾琴。主題用不同獨奏樂器奏出,都由豎琴伴奏。整首樂曲都很含蓄深沈。這首交響詩和法國作曲家奧芬巴克Offenbach所寫的《歐菲奧在陰間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明快的風格大相逕庭,但李斯特這首卻很受華格納喜愛。

Mazeppa
李斯持的十三首交響詩中有四首描寫人或神的性格,這是其中的一首,其他三首是《Orpheus》、《Tasso》和《Prometheus》。

樂曲描寫 立陶宛傳奇人物 馬薩巴Ivan Mazeppa。他是一位貴族,與一位波蘭貴族有夫之婦(老夫少妻)鬧戀愛有染,被懲罰全身赤裸綁在馬上,放逐到荒野。馬無目的地亂跑,最後奔跑到烏克蘭一個地方,馬薩巴幾經磨折卻竟沒有死去,被哥薩克人救起,最終成為地位僅次於王的哥薩克最高將領。

法國詩人 雨果最早以史詩形式描述這位傳奇人物。李斯特也根據這傳奇譜首先寫了一首鋼琴獨奏曲,成為他超凡的練習曲(Transcendental Etudes)的一部份。他將其中的第四首(極艱深難奏的一首)再譜寫成樂團版本,成為了這首交響詩。李斯特跟隨雨果史詩式的描述,第一部份描述馬薩巴和馬走進遼闊的草原,我們可以在曲中感覺到馬蹄聲和騎者的恐懼。弦樂組奏出主題,後來被六下定音鼓打破,代表馬薩巴墮馬。一陣靜止後,弦樂組、巴松管、法國號相繼奏出英雄的主題,而小號的出現表示傷者被哥薩克人找著後的驚訝。之後就是一首進行曲,主角和哥薩克人在軍隊前面,英雄光榮歸來,樂曲就此結束。

本篇原刊登於《發燒音響》2015年11月號,現删去大量圖片,以符合《掌門天地》體裁。欲窺原文,請參看《發燒音響》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