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1806巴基斯坦史 (中)

演說1806巴基斯坦史 (中)
講者:掌門

《巴基斯坦史The History of Pakistan》(2008) Iftikhar Malik

〈印巴分治〉
二戰埋葬了大英帝國的環球霸業,殖民地獨立勢不可當, 國力衰竭的英國主動撤離印度. 臨近獨立,爆發了大規模宗教暴亂, 大城市死者動輒數千;鄉村更是整村屠殺. 此際興起一種說法,認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 基於宗教認同的反差,與及數百年來生活上的區隔, 因而是兩個不同的「民族」.**** 此說驟然成為印巴分治的基礎理論.
由 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和 尼赫魯J. Nehru領導的「印度國大黨」和 真納M.A. Jinnah的「全印度穆斯林聯盟」是一向爭取獨立的兩大統合陣綫. 尼赫魯與真納迫於形勢,達成分別建國的協議. 當時穆斯林人口約占全印1/4,在 印度斯坦和孟加拉 兩地居多數,其餘散處全境. 合理的規劃自然是該兩地區歸於巴國,餘下全屬印國.

獨立前夕印度共有565個土邦,兩教地盤犬牙交錯, 很多地區身 “敵境”,人民舉部奔投同宗. 尤其是北投的穆斯林,主要通過陸路遷移,極易成為襲擊目標. 據估計共有1百萬穆斯林喪失生命, 5萬婦女被綁架,當中只有8千人生還! 同時也有1萬名非穆斯林婦女被綁架,當中6千人生還.

〈艱難建國〉
1947年8月14日 巴基斯坦建立國家.(比印度早一日.) 真納時年72歲,出任元首, 是名副其實的國父. 當其時憲法未立,只得沿用英治舊制,*** 故此他的官銜竟然是 “總督Viceroy”.
新生國家面對迫在眉睫的三大難題:
首先,最棘手的是印度威脅,突顯為「喀什米爾Kashmir」歸屬問題.
喀什米爾的人民大部分是穆斯林. 印巴兩國在歸屬問題上面沒法達成協議,開打了「第一次印巴戰爭」. 在剛成立的「聯合國」的調停下,最終解決方案是 “三角瓜分”:印度獲得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巴國則控制了「自由喀什米爾」自治區; 而中國也得到一小塊 “糕點”. 自那時起「印控喀什米爾」的穆斯林即不斷叛亂, 而巴國亦不斷或明或暗地在背後支援,地區衝突成為兩國的永久火藥庫.***

其次是內部嚴重不和.
建國之際全國共有五個省份, 四個在西:「西北邊省NWFP」「卑路支Balochistan」「信德Sindh」和「(西)旁遮普」, 合稱「西巴基斯坦」; 一個在東:「東孟加拉省」,單稱「東巴基斯坦」. 東西巴為印度所分隔,相距1,100英里, 地理上分別是恒河和印度河沖積平原, 歷史文化深遠,語言民俗有所不同.***

東孟一省的人口佔全巴56%,居民說的是「孟加拉語」. 初建的國家選擇了西巴通用的「烏爾都語」作官方語言, 排擠孟加拉語,此舉令東巴人傷透了心. 加上議會席位安排明顯漠視東巴的人口優勢, 東巴指控歧視,稱其為 “西巴的統治”.*** 再者,軍隊被西巴人控制, 東巴的駐軍主要從西巴派來,而不是就地招募. 諸多事端令東巴早懷二心.

西巴內部也充滿裂痕. 地理上,旁遮普是個豐饒的大平原,人口稠密(今天佔全國六成.),財貨充實,底蘊深厚,自豪感高邁. 該省軍事傳統久遠,省人控制了軍隊高層. 旁省人士穩據西巴 政經軍高層,睥睨同儕, 其餘各省復又抱怨 “旁遮普的統治”.
區域利益爭鬥,無論是省內或省際,從建國至今都是巴基斯坦國內政治的常態,主軸綫和暴亂之源.***

再來是西北邊省的「普什圖Pashtun族」問題.
普什圖人系出阿富汗,族裔語言與印度迥異, 信仰某種 “具民族特色的伊斯蘭教”(塔利班的主體便是普族人.),公認是現代世界最強悍刻苦的山民. 普族人佔邊省人口的多數,分屬七個自治州,分離主義活躍.

真納在世時,東西巴甚至印度,都尊重他, 種種內外矛盾,都仰仗他的道義力量調解. 他捱不了一年便病逝, 1951年,他的左右手, “全印穆盟” 祕書長,國家首任總理 阿里汗L.Ali Khan在公開集會演講時遇刺身亡. 哲人既去逝,憲法尚未立,
〈早期政局〉一片混濁.
巴基斯坦建國之初,其政治和社會狀況大異於今日, 由於傳承了英治遺緒,反倒像極了當初的印度.*** 真納和尼赫魯一樣,滿心只想建設現代化世俗國家, 早期巴國政壇文官當道,軍人尚未跋扈; 中央力量極其薄弱,地方主義盛行; 社會上面輿論激越,暴力頻繁.

政爭始於「總督」和「總理」爭權, 根據臨時基本法,總督有權罷免總理. 1953年總督Ghulan Mohammed罷免了總理,罪名是 “無能”, 這分明是濫用憲政. 1955年文官出身,得到官僚系統高層和軍隊總司令 阿尤布汗將軍Ayub Khan忠實支持的新總督 米爾札Iskander Mirza開始獨攬大權, 成為首位政壇 強人.

1956年制訂的憲法將 巴基斯坦定性為「伊斯蘭共和國」,設定了聯邦制,多黨政治,成人公民權, 與及 “總統治下的議會制政府”形式. 總理要代表 “國民議會” 的多數派, 總統權力則大到足以 任命和罷免總理府.
憲法最後一條原則名為《統一方案》, 將西四省正式合併為「西巴基斯坦」, 與孟省的「東巴基斯坦」對立起來, 在架構層面加以再平衡.**** 這用意本善的策略在執行上卻適得其反,兩邊的政治家都欠缺足夠的心胸和智慧來實踐憲政理想. 最後,也是最致命的是, 西巴人的而且確 薄待和欺凌東巴人.

〈軍人獨裁〉
憲法實施的時刻,適逢經濟狀況極度混亂, 惡性通脹導致政府部門罷工,阻礙了議會選舉. 1958年10月7日米爾札總統和阿尤布汗將軍聯手實施 「軍事管制」, 廢除新憲法,禁止一切政治活動, 組織軍事法庭審判 “囤積居奇者” 和“腐敗分子”.*** 兩人指責政治家 “無能”,以穩定和改革政府的名義僭取絕對權力. 米氏很快發現遭到將軍哄騙, 10月28日阿尤布汗再次發動政變奪權,把他流放倫敦.

阿尤布汗的獨裁統治是巴基斯坦歷史的轉折點, 從此印巴兩國的政治和社會文化愈行愈遠. 建國之初,兩國的菁英階層同樣為了追求土邦私利,而罔顧國家公益. 巴國軍方成為政治爭吵的受益人,得以執掌權柄; 而印度幸有 尼赫魯,軍人從未干政.*** 阿氏最遺害後世者,是為了強化自身的領導力,把巴國引向「憲定伊斯蘭國家」, 此舉壅塞了社會開明風氣,削減市場經濟活力. 印度則堅持著世俗體制,印度教從未能夠控制社會.***

阿氏以正直,虔誠,朴素,尊崇民主的形象示人,自詡其專政是 “受人民廣泛支持的革命”. 他強烈親美,而 全球冷戰格局和地緣政治形勢使美國全力支持一切 “開明獨裁” 政權.*** 尼赫魯於1964年去逝之後,阿氏常被西方看作是亞洲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

阿氏當政初期頗獲民心,但他徒重外交,內政無能; 且空談民主而權位私心實重. 1962年在其授意下重新制訂的憲法賦予總統極大權力, 總統透過8萬位(後增額至12萬)「基本民主人士」組成的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 國民議會選舉也不設定成人普選權. 新憲強化了中央權力,明訂伊斯蘭為國教.

阿氏出身陸軍,於是陸軍獨大,走在政治前沿; 而空軍和海軍則成為專業部門,遠離權力核心. 阿氏是普什圖人, 普族和說烏爾都語的軍官盤據上層,軍中派閥盛行,烏煙瘴氣.
1965年慘烈的「第二次印巴戰爭」暴露了軍方疏於防範,戰略失當, 全靠士兵浴血奮戰,頂著印軍越界突襲,捱到聯合國出面調停. 阿尤布汗總統聲望崩跌, 1969年迫於群眾運動的壓力和下屬的陰謀, 交出政權與其 “心腹”陸軍總司令 葉海亞汗Yahya Khan.

葉氏也是親美派,擺出同情民意的姿態,反對總統武力鎮壓示威,迫使他辭職. 葉氏首先實行軍事管制,廢止不得民心的1962年憲法, 並著手制訂新憲,重開選舉.
由孟加拉學者 G.W. Chounhry 辛勤寫就的1970年憲法敲定全民成人普選權; 廢去前憲 “統一框架”,實行 “五省制”, 「東巴基斯坦省」獲分配合理的國會議席(162席,佔54%.)

1970年10月大選,25個政黨1,570名候選人競逐300國會議席, 競選活動蔚為壯觀,民主有望.
〈東巴分離〉
選舉結果令人震驚, 東巴本位政黨(黨綱主張東巴自治.) 由出身學運領袖的孟加拉人 拉赫曼S. M. Rahman領導的 「人民聯盟Awami League」攫取167席,成為國會多數黨.*** 兩年前阿尤布汗曾以勾通印度,密謀叛國的罪名把沙氏下獄, 此舉令他在東巴成為英雄人物.
選舉期間東巴颶風洪水為災,政府救濟無方,民怨載道, 人民以投票方式表達強烈不滿, AL囊括該省所有席位. 更令西巴人吃驚的是其所獲席數竟然溢出了東巴省總席數!最不安的自然是軍方高層,他們全是西巴人, 而軍方一向就是西巴壓制東巴的重型武器.***

第二大黨是 布托 Zulfikar Ali Bhutto創建的 「巴基斯坦人民黨PPP」, 獲得81席. 大選過後,軍方高層與拉赫曼展開會談,試圖緩和他的自治訴求,拉氏不肯退讓. 這給了布托可乘之機,在西巴四省集結反東巴力量.

1971年3月是關鍵時刻,國民議會在辯論中央政府與東巴省的治理關係時, 兩黨激烈對立,入僵局. 葉海亞汗重施故技,實行軍事管制,隸捕拉赫曼及其助手, 聯同布托的PPP打壓AL.***
東巴全境暴亂,葉氏親往指揮彈壓. 印度 甘地夫人政府高調支持孟加拉人,允許他們在境內組織流亡政府, 並且提供金錢,武器和 “道義” 支援.***** 東巴暴亂升級為內戰.
美國 尼克遜政府則高調支持葉海亞汗,指摘印度和蘇聯從後搞鬼, 這促成了印度在冷戰棋局上面倒向社會主義陣營.*** 同時間巴基斯坦正在祕密安排 基辛格訪華. 但無論如何,美國並無實質行動支援巴國.

印度切斷東西巴的陸空運輸, 使東巴駐軍補給困難,士氣低落. 最後, 印度借口難民問題揮軍進入東巴,是為「第三次印巴戰爭」. 11月葉海亞汗開闢西戰綫,但是兩綫均大敗, 東巴駐軍絕望地投降,九萬士兵淪為戰俘,成為軍隊的永久恥辱.***

1971年12月17日孟加拉獨立. 西巴人的痛苦和憤怒無窮無盡,怪罪於軍方,印度人和聯合國. 布托在聯合國發表尖銳激烈的著名演說,退席抗議大會承認孟加拉.*** 他旋即回國扮演 “救世主”角色,逼迫 葉海亞汗下臺.
〈布托風雲〉
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縱橫捭闔,才情橫溢, 追隨者捧他為 真納之後最有天賦的政治家, “新巴基斯坦” 的重生功臣; 反對者則指責他權慾薰心,聯手軍方, 違憲阻撓 拉赫曼組閣,促成無謀的東巴軍事行動,釀成家國大禍. ***

布托家勢顯赫,父親是土邦首長,家族土地伸延至印度國境. 他畢業於加州伯克萊和牛津,在倫敦取得律師資格; 先憑藉家族關係攀附 米札爾,獲得部長職位; 後來覷準時機,過檔 阿尤布汗,更上層樓,1963年成為外交部長. 因緣際會,玉成邊界談判, 他在中國被待以上賓之禮,與毛周合照, 開啟了日後國運攸關的中巴結盟.***

布托 “轉向中國”贏得公眾支持,但失掉總統阿尤布汗信任,遭到解職. 他永不原諒 “恩師” 的背棄, 改頭換面,以民粹主義身姿進入國會(政綱走伊斯蘭社會主義路綫,揚言消滅 “22個財閥家族”.),藉著攻擊總統家族的巨额財富廣攫民心.
1967年布托組建「巴基斯坦人民黨PPP」,成為西巴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 1969年發動始於大學校園的全國性群眾運動,勾結 葉海亞汗將軍,成功迫使阿尤布汗辭職.

第三次印巴戰爭喪土辱國,布托乾脆地推卸責任, 反過來領導人民把葉海亞汗趕下台,自己出任總統. 1972年12月布托藉詞 “恢復國家正常化”, 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實施軍事管制的文官. 四個月軍管期間,布托大展才略,整頓官僚機構; 撤換高級將領,拔擢 提卡汗將軍為陸軍總參謀長; 禁止富人擁有大面積農田; 把銀行保險等三十個核心行業國有化,將巴基斯坦轉型為 社會主義國家.****

1973年大刀闊斧的憲法是布托另一偉大成就, 新憲規定儀式性總統職銜,大權歸與總理府,就像印度一樣. 國家正式命名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該憲法雖屢經修訂,仍沿用至今日.

新憲頒行後,布托辭總統職,就任總理,繼續執政. 布托看風駛,權位為先,很快向大地主階層靠攏; 並逐步與印度和解,釋放 拉赫曼,承認孟加拉,以換取俘虜回國.

1974年最撼動世界地緣政治的事件莫過於印巴兩國接踵核試, 這基本上定格了今後的「世界核武俱樂部」組成格局.***** 西方國家深以為恐,因為 印度的技術來自蘇聯; 巴基斯坦技術來自中國,而資金由伊斯蘭國家籌措.*** 巴國是迄今唯一 “正式擁有核武” 的伊斯蘭國家,此事布托有 “功”.

布托主政雙重激化了社會階級和地區派閥衝突,導致民怨日深; 其自大和濫權的作風則廣樹政敵. 1977年大選是巴國和布托命運的另一轉捩點, 九個反對黨聯合組成統一戰綫「巴基斯坦民族聯盟Pakistan National Alliance」以反抗PPP. 3月大選的結果,國會共200議席, PPP獨得155席(ie58.1%),PNA只有36席. PNA指摘布托造假,煽動全國性示威; 各個伊斯蘭政黨也携手倒布, 指責他的世俗主義,要求國家和社會進一步伊斯蘭化.***

以群眾運動起家的布托終於出手鎮壓群眾運動,屠殺了200名示威者. 4月下旬全國失控,一些大城市戒嚴. 軍方坐待局勢糜爛,然後在7月5日發動政變,一舉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