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130421西貝流斯的交響樂

音樂130421
西貝流斯的交響樂 The Symphonies of Jean Sibelius
蕭律師執筆

西貝流斯(1865-1957)是芬蘭的國寶。 他寫了不少 音詩tone-poems,都貫以標題,如En Saga、Kullervo、Lemminkainen等。
那是標題音樂的大時代:也是另兩位音樂界巨人 馬勒Gustav Mahler和 李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的時代。 馬李二人寫了不少標題音樂,但西貝流斯所寫的七首交響樂,卻一首也沒有標題。 再者,馬勒和李察史特勞斯所用樂隊的體積不斷膨大,但西貝流斯作品所需的樂隊仍和 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 所用的相若。

1897年,西貝流斯以不足三十歲的年齡就獲得芬蘭政府一份終身長俸,使他不用再以教學謀生而可專注於作曲。 早期的室樂創作使他的音詩寫作得心應手,成為一位民族作曲家,就如 波羅丁Borodin之於俄羅斯,及 德伏扎克Dvorak之於捷克。
像布拉姆斯一般,西貝流斯不在技術臻成熟之前觸摸交響曲這最難的曲式。***
年三十三歲時,他才寫出第一首交響曲。 寫到第七首,他的藝術境界達到顛峰。

1907年,馬勒和西貝流斯兩音樂巨擘相遇,大談音樂內涵。 西貝流斯說:「我鍾情於嚴謹的曲式和風格、深刻的內在邏輯,使之連結所有的樂旨。」 馬勒大大不以為然:「非也,非也。交響樂就要像一個世界;它應無所不包!」 嘩!這兩位巨人的對話,非我一介凡夫所能聽得懂。你呢?

第一交響曲
西貝流斯於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投入為一個交響樂作曲家。 那是芬蘭受到俄羅斯殘暴統治,芬蘭人聯合瑞典人奮起抗爭,争取自由的年代。 他的第一首E小調交響曲正是在此環境發酵的作品。 這曲調充滿強烈的悲情,有人稱之為西貝流斯的悲愴交響曲,不但多用小調minor key,甚至終曲亦用小調!

第一交響曲體裁仍非常近似古典至浪漫時期的曲式。 此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樂相似的地方甚多:第一樂章由單簧管引子帶出一段抒情序奏,弦樂組在開始及結尾時大齊奏unison;顯示部漸次增加的激情(又何其相似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樂的第一樂章);行版展現出極端的對比。 這一樂章搖擺於銅樂組的野性情緒爆發、動蕩、間歇的片斷諧謔插曲、鐃鈸及銅樂漸次緊迫的強音之間。

第二樂章的慢版是典型的西貝流斯“芬蘭”風格,是一種很難捉摸的抑鬱、無盡遼闊及烏雲密佈的情懐。 他並沒有像十九世紀斯拉夫管弦樂曲那般引入民歌,而是自行創造出一種家國景緻的旋律。

第三樂章諧謔曲是傳統的ABA三段式。 節奏有力的主題以鼓及弦樂漸次提升建立起一個重要的動機motif。 終章列明“狂想曲式、半幻想曲式”,最後演變成奏鳴曲式和迴旋曲的混合體。 發展部的狂野及主題再現營造出雄偉與堂皇的終曲。

第二交響樂
第二交響樂寫於1902年。開始脫離第一交響樂的浪漫色彩,轉而建立較傾向個人風格的體裁。 這首樂曲用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及巴松管各兩枝,四個法國號、三枝長號、低音兼次低音大號、定音鼓和弦樂。

第一樂章勾勒出一幅芬蘭寧靜明媚的田園生活,完全沒有壓迫感。 形成強烈的對比,第二樂章是揮之不去的黑暗與沈思: 兩個半民歌式的旋律暗示愛國情懐的醒覺。 緊湊的諧謔曲靈感可能來自一首芬蘭民歌:動員起來吧! 諧謔曲二次奏出,將樂曲直接帶入勝利的第四章,以雄偉之姿進入終曲。

有人說西貝流斯的第一和第二交響曲是兩首「愛國交響曲」。

第三交響樂
1904年,西貝流斯決定放棄他在Helsingfors的居所而搬遷到藝術氣息漸濃的鄰近小鎮Jarvenpaa,在湖邊的盡頭處,被美麗茂密樹木環繞的一片空地,自建一間小屋,命名為‘Ainola’。 自此他再沒有離開過這地方,直至去世。 他在這幽美的環境和寧靜的心境下,開始寫他的第三交響樂,後人視之為西貝流斯的 “田園交響樂”。

這首交響樂所用的樂隊也是雙木管樂制、四個法國號、兩枝短號、三支長號及一組定音鼓;沒有短笛和英國號。

這首交響樂從沒有像第一和第二首那麼受人喜愛。 它比較上沒有那麽「古典」;晚期俄羅斯浪漫風格從這首樂曲中完全消失,代之而起是西貝流斯個人充沛而深沈的感染力,這從樂曲一開頭就可強烈感受得到。 靈感雖受芬蘭民族史詩“Kalevaia” 影響,但整首樂曲卻找不到半首芬蘭民歌的痕跡。*** 像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響樂一樣,西貝流斯的第三交響樂也進入一個新境界,與傳統告別,劃出一條清楚的界線。 他對配器法的掌握已臻純熟,達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第四交響樂
首次聽第四交響曲,很難想像它表現得如斯憔悴和荒涼,就像美麗的芬蘭景色被颶風蹂躪過一般。 這年他發現患有喉癌。雖然移除手術成功,但復發的可能常困擾着他。這種心境充份反映在這樂曲中。

第一樂章顯然是個濃縮的奏鳴曲式,開始以大提琴勾劃出蒼涼第一主題。 發展部充滿神秘感:雙簧管奏出孤寂、憂鬱、悲傷的牧歌,這旋律很快被長、短、短三全音所驅走、支配,愈近中段愈明顯、持續。 諧謔曲很短,只得六小節。 第二樂章充份表現情緒的張力,樂段景像時現悲涼。 兩支長笛描出一幅孤寂的背景。 樂章在幽暗的氣氛下以升C小調結束。 後段次第出現不同獨奏的變奏樂段,但這些樂段常被破碎的樂隊樂段所干擾、打破。

第五交響樂
這交響樂作於1914/15,粗略像第二交響樂,是晚期浪漫派的格局。 一反第四交響樂的退縮與灰暗,此曲反映出西貝流斯的精力、樂觀與自信。 年逾五十,他到達生命的頂峰——一個國際給予高度評價的作曲家,一位安格魯撒克遜人所崇拜的偶像。這交響樂只有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開始如奏鳴曲式,卻同時展現四個主題。 隨後是呈現部,以轉換不同的調、不同樂器組合重複以上四個主題。 突然,一個諧謔曲橫來,使我們想起波羅丁。 從這裡我們才找到發展部,那其實是以上四個主題的一連串的變奏。樂曲後段發展成一個狂野的急版presto。

慢版開始以撥弦托出幾個變奏,其基本意念是維持簡單主題與漸次行進的和聲的對比。 終章樂曲包括第一樂章的幾個動機。 終曲展示宏大的樂團音效,漸次提昇,表現出高度作曲藝術典範。

第六交響樂
此交響樂完成於1923。 總譜標記着在成熟年齡下完成的作品:精巧的平衡度、屏棄矯飾、冷靜的沉思。 樂曲以弦樂組奏出平靜的旋律,然後長笛在豎琴(一種他鮮少使用的樂器)襯托下引出副題,並以不同變奏出之。 發展部是以聲音描繪的一幅風景畫,以弦樂營造氣氛。 第二、三樂章是稍快板allegretto而非一般的慢板及諧謔曲,是西貝流斯全部交響曲中兩個最短的樂章。 終章以類似進行曲般的主調及恢宏的贊美頌歌行進,而終曲coda重現樂曲開始時的動機。

第七交響樂
1924西貝流斯完成最後一首交響樂—–有人說他囑咐後人將第八交響樂的稿件銷毁了,因他曾寫信給友人說他正「同時寫作兩首交響曲」。
這樂曲在斯德哥爾摩首演時,他給出標題叫「交響隨想曲」Fantasia Sinfonica for Orchestra;但總譜發行時卻被取消了。 這首樂曲只有一個大樂章,但卻很清晰地被分成四個不同部份:先是一個緩慢的序奏,隨着一快版,一個類似諧謔曲的部份,最後是恢宏的終曲。

著名英國樂評人Cecil Gray指出西貝流斯每首交響樂都有創造性:全新的嘗試、全新的結構,信焉。

西貝流斯交響樂,錄音不少;有幾位指揮家七首全錄,在黑膠模擬analogue中期時代有Lorin Maazel(Decca)、Colin Davis(Philips)、Herbert Von Karajan(DGG)和Sir John Barbirolli(EMI)等,四位都毋容置疑各具權威性。 在後模擬時代及數碼時代,有Vladamir Ashkenazy、Pavvo Berglund、Simon Rattle、Alexander Gibson等。
有一點殊堪玩味:不知是否地緣理由,似乎安格魯薩克遜族群更喜歡西貝流斯的交響樂。 以上所提及的八位指揮,有五位是安格魯薩克遜人。隔在大西洋的新世界那邊就沒有那麽熱烈了。 Bernstein很晚期才為CBS灌錄幾首,Ormandy亦有灌錄若干,但即使在本土亦未能打出名堂;RCA主要亦只灌錄了第二(Gibson/RCA)和第五(Monteux/RCA),但指揮都不屬北美洲人。 Mercury、Everest和Westminster等美國品牌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