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隨筆130504蝴蝶效應的故事

「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禮記.經解》
SENSE隨筆130504
蝴蝶效應的故事
Alan執筆

當你「百度一下」 “蝴蝶效應”時,映入眼簾者除了當代的學理解釋,還有卷首出自《禮記.經解》關於品格要求的描述,以及宋代 永明延壽禪師 《宗鏡錄》序文中對因果的演繹。
上述兩者與 “蝴蝶效應” 有何關連,小弟才疏學淺,參詳半天仍不得要領。 但凡此等“天下新鮮事,我國古已有”的附會說法本也事屬平常,這與西方宣稱“世上所有哲學問題皆曾經蘇格拉底三師徒思考過” ,大有異曲同工之妙趣。

要真正理解「蝴蝶效應」,不得不涉及非常繁瑣的數學論証,但我等(偽)有識之士,只需繞道而行,從小故事中亦能(扮)感悟到真理。

「蝴蝶效應」在 “混沌學” Chaos Theory裡經常被引用, Def意指在一個 “複雜的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經過系統產生的長期連鎖反應,而放大至不可知的地步。***** 此即“混沌現象”。
“混沌” 指其具有 “非線性” ,“不可預測性” 和 “非週期性(不循環性)” nonperiodic等特徵。

這個數學理論由氣象學家 勞侖次Edward Lorenz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提出。
1961年冬天,勞侖次利用電腦程式模擬大氣中空氣流動的變化,相同的計算程序需要重複數次以印證結論。 由於當時電腦的運算速度很慢,每次運算的時間都很長。 在其中一次運算,他走了一條捷徑,沒有讓電腦從頭開始,而是中途插入,把上次的 “輸出值” 直接輸入作為計算的初值。 但他一時不慎(或有意再走捷徑),將正確的值0.506127省略為0.506。(這便是 “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 。)他外出飲咖啡, 一小時後回來,震驚的事情發生了(不知為何重大的科學發現都在無意中產生),運算結果與上一次的模擬差距巨大,而且分歧隨時間愈演愈烈。
這種現象被稱為 “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

1963年,勞侖次將上述數學模型與研究成果,寫成影響深遠的論文 “Deterministic Nonperiodic Flow”,把這種可得出無限解的數學模型稱為「勞侖次吸引子」Lorenz attractor。***

1979年,勞侖次在華盛頓學術會議中,正式以「蝴蝶效應」(此前的比喻為 “海鷗拍翼”,改用蝴蝶象徵,可能因為它更弱小,更美麗吧。)來說明「混沌理論」:
「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會使更多蝴蝶亦步亦趨。 最後數以萬計的蝴蝶一同振翅所產生的氣流,足以導致一個月後美國德州發生一場龍捲風。」

勞侖次的首份論文過於超乎當時學界的常識(當時的常識為數學應愈趨簡化,而非愈變繁瑣。),而且蝴蝶拍翼引起龍捲風也過於科幻(近似小報嘩眾取寵式標題,明顯不合學者脾胃),以致多份頂尖學術期刊均拒絕發布。

這裡需要注意,「蝴蝶拍翼引起龍捲風」後來被過分渲染,其實蝴蝶扇動翅膀的能量遠遠未足以產生龍捲風。 較佳的理解是:
龍捲風需由一組條件配合形成,如溫度、濕度、氣流、地形、雲層厚度等等。 這些條件之間亦會相互影響,以及受其他因素左右。 層層往上往外推論,或者會發現其中一個微小因素由蝴蝶拍翼所引起。 蝴蝶拍翼與否,成為初始條件,與其他初始條件相互交叠下逐步放大(傳統理論傾向認為微小變化在大系統中會被輕易消納,不留痕跡。***),最終左右龍捲風的形成。

由於 “天氣” 是一個“複雜的動力系統” ,而影響天氣變化的諸多因素隨時隨地在改變,因此,作為氣象學家的勞侖次得出結論:任何對長時間,大範圍的天氣預測均注定失敗。***

“蝴蝶效應” 與 “混沌理論”,就如其他偉大理論般,隨時間過去愈被學界接受及運用。 時至今日,這隻蝴蝶已從數學,物理學振翅飛進其他學術領域,諸如經濟、社會、政治等學門,其風華一時無兩。

掌門廣告時段:明天 “野人會演說活動1305”,我將會開講《蝴蝶效應經濟學》。本講不涉及非常繁瑣的數學論証,作為一名(偽)有識之士,我會繞道而行,從小故事中(扮)感悟到真理。
明天城大會場見面,切記開場時間提早至 2: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