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130907電影配樂:古典音樂的「最後防線」

音樂130907
電影配樂:古典音樂的「最後防線」
旗王執筆

停滯不前的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到了現今這個世代,可說已經沒有發展的餘地。
古典音樂的理論早在二十世紀初粲然完備。音樂作品重心從「巴洛克時期」注重技巧,「古典時期」轉為注重結構,到「浪漫時期」變成注重表達和戲劇性。面對「後浪漫時期」觀眾對音樂創新的要求,古典音樂的重心已是不知前路從何而去了。***
因過度着重表達而喪失了節奏,廣泛使用不和諧音的、密密麻麻的樂譜顯示音樂已經變質,離開了它的源頭——崇拜和舞蹈。(詳見旗氏「古典音樂史一」。)
而正正就在這個時期,「黑人音樂」的強烈節奏感狠狠地衝擊樂迷大眾。

在美國新奧爾良New Orleans,黑人音樂和西方音樂理論融合,成為了「爵士樂」—- 現代流行樂的鼻祖。在中南美洲,黑人音樂則與印第安音樂結合,成為現時所謂的「拉丁音樂」,如森巴Samba、倫巴Rumba、探戈Tango等等。非洲音樂的節奏感使流行音樂和舞蹈之間的關係重新建立****,這正是流行音樂在二十世紀起漸漸取代古典音樂的原因。

祖魯族的舞蹈: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xhhF_nHxIs]

躲到了電影裏去的古典音樂

在現今世界,可以找到古典音樂的地方,除了在音樂廳裏,大多數就是在電影之中。***
音樂和戲劇之間的羈絆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的戲劇多是有合唱團在介乎合唱和朗誦之間的方式旁述 。歐洲語言中「合唱團」一字(英:choir,意:coro,德:Chor),便是源自這種戲劇中的「伴奏合唱團」(古希臘語:khoros)。

自從巴洛克時期的清唱劇、神劇,到浪漫時期的歌劇,到現代的音樂劇和電影,全都離不開音樂。對於古典音樂家來說,電影配樂就是他們在現代生存的 「最後防線」。
美國著名音樂家John Williams,就清一色以交響樂團的編制創作出膾炙人口的電影配樂,如《星球大戰》、《哈利波特》、《ET》、《奪寶奇兵》等。
但創作電影配樂,不如一般的音樂創作自由。電影配樂往往要受制於電影的情節、世界觀、甚至導演希望帶出的主題。***

「在這些林林種種的限制之下,作曲家應該如何創作出有意義的作品,而不是盲目跟從劇本或導演呢?」這是 久石讓老師對自己的事業提出的挑戰。

電影配樂vs純古典音樂

在烏托邦中,作曲是抒發內心的情感的途徑。有如詩人作詩、畫家作畫、少女寫日記、港女post instagram、毒男上高登一樣,是一種心靈的慰藉。

當然,作曲也不全然是沒有限制的。就如作詩要合平仄押韻、post instagram最少要有八個hashtag一樣,音樂作為一種語言,也有其文法。像某些後現代作曲/藝術家胡亂地在五線譜中畫幾粒豆豉的音樂是難以使人理解的。但是只要懂得運用音符,音樂這個無盡世界便任君擺佈。由描寫愛情的可歌可泣,到詳述古老而撲朔迷離的神話,又或是記錄對城市的深刻印象,甚至諷刺腐敗時局,這通通都可以透過音樂做到。
(旗某曰:在這個非烏托邦世界中生存的前提係……如果你得嘅話。)
(註:描寫愛情的可歌可泣有李斯特的《愛夢》;詳述古老神話的有柴可夫斯基的《曼費雷德交響曲》講的是浮士德的故事;記錄對城市印象的有海頓的《倫敦交響曲》;諷刺時局的有現代美國音樂家伯恩斯坦Bernstein的輕歌劇《康迪德》。)

可是為電影創作配樂,技術上作曲家就是在導演之下。*** 若導演認為譜出來的歌曲,與導演對電影的見解不同,就算作曲家多麼喜歡這首歌,也只得重作。
美國另一著名電影配樂作曲家Hans Zimmer(《獅子王》和《潛行凶間》的配樂作曲家)曾講過:「知道電影配樂的工作後,思考創作什麼東西的這段過程是最美的。」久石讓 亦表示深有同感。

音畫共存

久石老師在創作《哈爾移動城堡》的主題曲時,就遇到 宮崎導演推出的這個難題:「以一首主題曲貫徹整部電影。」

在荷里活電影配樂中,這是鮮有的做法:
受John Williams影響,荷里活電影多以一個主題曲代表一個主角。***
例如《星球大戰》中,黑武士Darth Vader出場之前就必定有那一首邪惡的、氣勢磅礡的、陰森的進行曲;而路克Luke Skywalker出場之時,則會有那首明亮的、正義的主題曲。

Darth Vader Theme: The Imperial March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zWSJG93P8]

Luke Skywalker Theme: The Force Theme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cZ9kQ1h-ZY]

又或是陳腔濫調地跟住場面來譜寫配樂:在浪漫的場面,就配上甜美的的音樂;哭戲便配上悽慘的配樂。這樣的配樂一不小心便會成為了電影的附屬品。也會對電影劇情時提供臃腫的過度說明,使電影變得低俗。***
但當然,要電影票房熱賣的話,這些「低俗的過度說明」是必須的。(笑)

久石讓的電影配樂,多以電影的主題創作,而非人物。這做法在歐洲比較常見。
根據主題創作的配樂除了音樂上的美以外,還需要擔任「構築起電影的世界觀」這個任務。而電影的世界觀在頭五分鐘就已經決定。所以,頭五分鐘的配樂,就是建立世界觀的重要因素之一。頭五分鐘的配樂也同時影響著整部電影之後的配樂安排。這是因為第一印象,往往就是留給別人最深刻的印象。

附:久石讓—- 交響變奏:《人生的旋轉木馬》(交響変奏曲「人生のメリーゴーランド」),《哈爾移動城堡》唯一的主題曲在電影中的各變奏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wEi0WK93X4]

以上部分理論出自 久石讓的《感動,如此創造》(感動をつくれますか?)

另附上述各活用音樂的例子,部份是長達半小時的交響曲,聽前請三思
李斯特:《愛夢》,作品S541,第3首/霍洛維茨
Liszt : Liebesträume, S 541, No 3 / Horowitz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S5LRRsNYZk]

柴可夫斯基:b小調《曼費雷德》交響曲,作品58/Vasily Petrenko/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
Tchaikovsky : Manfred Symphony in b minor, Op 58 / Vasily Petrenko /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b85OQqoXfg]

海頓:D大調第一百零四交響曲《倫敦》,作品Hob1:104/海廷克/維也納愛樂樂團
Haydn : Symphony No 104 ‘London’, Hob 1:104 / Haitink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itPLIowJ70]

伯恩斯坦:《康迪德》-序曲/伯恩斯坦/倫敦交響樂團
Bernstein : Candide – Overture / Bernste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22-yb8TXj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