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選131214狀元名家八股文

詩選131214

狀元名家八股文

蕭律師執筆

 

在《說八股》一文中我們看過清代典型的八股文。 現在試看我們久仰大名的學者和政治家如何「過關」。 下面二十人中,文天祥、商輅、吳寬、梁儲、倫文敘、申時行都是狀元(商輅更是連中三元— 解元、會元、狀元,廣東人倫文敘中二元)。

宋代應試文章只屬八股文的濫觴,仍未有嚴苛格式的要求; 到明代,八股文格局才漸趨成熟。由於篇幅所限,每篇文章只錄開頭的關鍵性文句。

 

王安石  (題)里仁為美(《論語》:子日:「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朱注:里有仁厚之俗為美。擇里而不居於是焉,則失其是非之心,而不得為知矣。)

為善必慎其習,故所居必擇其地。(追求善德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習慣,所以對住的地方須有所選擇。)

 

蘇軾   (題) 君使臣以禮(《論語》: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君以利使臣,則其臣皆小人也,幸而得其人,亦不過健於才而薄於德者也。 君以禮使臣,則其臣皆君子也,不幸而非其人,猶不失亷恥之士也。

 

蘇轍   (題)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題出《孟子》。孟子答公孫丑問何謂「浩然之氣」。)

天下之人莫不有氣。 氣者,心之發而已。

 

陸九淵  (題)好學近乎知 (《禮記‧中庸》:子日:「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聖人之言,有若不待辯而明,而自後世言之,則有不可不辯者。

夫所謂智者,是其識之甚明,而無所不知者也….. 學也者,足所以致明致知之道也。

 

文天祥  (題)比死者一灑之(《孟子》:梁惠王日:「晋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耻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朱注:言欲為死者雪其耻也。)

梁不能勝弱之耻,所以為強之謀。

強弱分而榮辱判,謀強之策,雪弱之辱,亦為死者增光也。

 

于謙  (題)「不待三」。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題出《孟子》: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曰:「不待三」」。「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孟子問平陸的大夫:「你的戰士,一日失職三次,是否就要將他處置?」「何必要等到三次?」「那麽你的失職更多!」)

丈夫明於治兵之法,則失職可及觀矣。

夫官無曠職,國之法也。知士不待三,而大夫可以多失伍哉?

 

商輅  (題)管仲之器小哉  一章(《論語‧八佾》。全章甚長,於此不錄。)

聖人陋霸臣之器,而兩辟伸者之說焉。

夫管仲以其君霸,天下尊之久矣。 器小之論,獨自聖人發之,宜或人之未喻也。

且夫子亦嘗大管仲之功矣,今日器小者,何哉? 蓋功之大者,才有餘於霸;器之小者,量不足於王也。

 

吳寬  (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朱注:不知肉味,蓋心一於是而不及乎他也。)

聖人寓鄰國而聽古樂,學之久而專稱其美也。

至夫古樂,莫美於《韶》也。 觀聖人所以學之與所以稱之者,則聖樂之美、聖心之誠皆可見矣。

 

梁儲  (題)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

聖人常示人以德之顯者,而不輕語人以理之微者。

蓋文章顯而性與天道微也。聖人教不躐等,此學者所以聞之有難易歟!

 

倫文敍  (題)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題出《論語》: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篤於進道而所見益親,勉於進道而用力無由,此大賢之自述也。

夫聖人之道,見之固難,至之尤難也。 大賢自述其學如此,幾於聖人矣。

昔夫子以聖人之道而授學, 顏子以上智之資而從學,一旦學有所得,乃喟然嘆曰:夫子之道,雖極夫高堅前後之妙,而未嘗不寓以博文約禮之中。

 

唐寅  (題)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 文王視文如傷,望道而未之見。 武王不泄邇,不忘遠。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用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孟子‧離婁》下)

大賢舉先聖之心法,明道統之相承也。

夫聖人身任斯道之寄,則其心自有不能逸矣。由禹至周公,何莫非是心耶?

 

王守仁 (題)子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聖人於心之有主者,而決其心德之能全焉。 (聖人對那些內心裡有堅定不移信念的人,就能斷定他們心裡的仁德能够完善。)

 

歸有光  (題)子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聖人約《詩》之為教,不外乎使心得其正而已。

 

海瑞  (題)有安社稷  三節(題出自《孟子‧盡心》上,太長,不錄。)

人臣品類,賢者大概有三焉。

夫輔君治而達天下,則臣而已。 三人賢矣,各一道也。大人斯其準乎?

 

張居正  (題)生財有大道  一節(《大學》十章)

善理財者,得其道而自裕焉。

蓋務本節用,生財之道也。果能此道矣,國孰與不足乎?

 

申時行  (題)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第八章)

聖人稱大賢求道而得之深,以見其真知也。

夫擇乎中庸而能守之,則所得者深矣。 非顏子真知,其孰能之?

 

湯顯祖  (題)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日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不以近臣之譽進賢,蓋其慎也。

 

左光斗 (題)人皆有所不忍,仁也。(《孟子‧盡心》下)

大賢論仁,惟全其不忍之真而已。

 

史可法  (題)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論語》述而)

聖人不欲終聖仁之統,而與弟子其留之焉。 (孔聖人不想聖與仁的道統在自己手裡終結,於是把它留給弟子們。)

 

紀昀  (題)審一以定和(《禮記‧樂記》)

樂本於和,先王因審以定之焉。 (音樂的本質就是和諧,因而先王以此為原則審定了音樂。)

 

資料來源:

書名:名家狀元八股文

編著:徐健順

出版:光明日報出版社